洮砚石的来历!四亿年前的细泥,经五千万年运动,就这样成了石头

洮砚石的来历!
四亿年前的细泥,
经历五千万年后,变成了石头
当年 ,包公离开端州时,忽然江中风浪大作,包公心想平生未做亏心事,为何忽然风浪起?于是,询问书童。原来,离别时,父老赠送了一方端砚,被书童藏在行李中。包公随即将此端砚,扔在了江中,果然风平浪静。
包公扔进江中的这方端砚,在端州并不便宜,运抵汴京后更是价值千金。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开采加工不易,好砚难得。米芾都曾千方百计,要皇帝把一方好砚赏赐给他。
笔墨纸砚,为文房四宝,其功用品质,向来为文人所重视。对文房四宝的品质的要求,可“精良”二字概括。好纸好墨,自古难得,一方好砚更是价值千金。
不过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古文字中,研、砚并用。许慎的《说文》中也同时录有“砚”与“研”两字。《汉书》云: “宣帝微时,少与张彭祖同砚席书。”《汉书·薛宣传》曰:“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可见,在汉代两种砚并行。
不过考察研、砚两字的构成,就能发现,这两种砚的区别。 砚,从石,从见,见亦声。“见”意为“让人看到的”,石头上的东西,让人看到的。研,本意是细磨,从石从开,所研的东西大家能看到,自然是平板的石头上研磨。此外,平板研磨,必须配有研制子,磨墨的用具。古人尝言:“凡研墨处,不必砚,但可研处,即为之尔。”由此来区分,研,多指平板石头用研子研磨,而砚则是研磨出的墨,大家看到,石头上见墨。这也是汉代两种砚的区分。
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将书家书写发挥的条件,分为五合五乖。其中有五合:第四合为纸墨相发,即纸墨俱佳、相互映发,写出的作品锦上添花。第四乖为:纸墨不协、器不称手,写出的字,自然难以说好。
写字,纸墨要好。墨好还不行,必须有一方好砚台,才行。好砚,不可得。好砚难得,主要是好石头难得。
甘肃成县曾出土一方宋砚,比包公扔进江水中那方端砚,晚一百多年。这方花口双池方石砚,刻有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长15厘米,宽15厘米。属于当时流行的抄手砚,石质一般,青灰石质,有黄色石斑。是否是三大名砚中洮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好砚,往往是好石。没有好石头,加工不出好砚。只有精美刻工,石质不好,发墨就差,发墨不好不能称为好砚。
可是,好石头来之不易。不经过一番磨难,成不了好石头。比如,全国三大名砚的洮砚,是一种由沉积在水盆地中的细泥型物质形成的页岩。此外,洮石的形成要远远早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在距今三四百万年时开始崛起,而洮砚石的矿带早在四亿年前开始形成,其过程长达5千万年,在三亿五千万年左右时结束。这一时期是古生代的泥盆系,洮砚石是一种由沉积在水盆地中的细泥型物质形成的页岩。
  坚硬如铜的洮砚,其前身竟然是细泥。想想看看,细泥经历数亿年的时光锻造,化身为坚如铜铁的洮石,而曾经的盆地,也随着地壳的巨大变化,逐渐隆起成为今天的高原。
这些细泥,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变成了坚硬的石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