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丨英语不应成为中小学课程的主科

中学(含高中)把英语当作主课,从七十年代未开始,到八十年代中叶,英语与数学一同完全成为中国中学三大主课。二千零几年,从小一,或小三开始也将英语课当成主课,于是乎全民一齐学英语,从小一,甚至幼儿开始,到高中毕业,一直伴随着中国学生整个成长过程,学生相当的时间都在学英语,由于环境的限制,除大中城市一些重点学校外,中国绝大部分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耽搁大量时间,做得都是无用功夫,一天忙于做各种选择题,阅读题,这确实是种误区。就这样除了少数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进入社会,用不了几年,学校学的英语又还给了英语老师,白白搭上了十几年珍贵的青春光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于学习其它实用的课程,肯定学生到社会一定会是另一个样子。

中小学(含高中)真有必要把英语当作主课吗?笔者认为没有多大必要,顶多在高中阶段当门选修科,反方会说你鼠目寸光,英语是联合国五大工作语言之一,不学好英语咋与世界接轨。
我并不是否定学生学英语,而是反对全中国学生不顾当地条件,一窝蜂赶潮学英语,结果是一种低效劳动。我认为英语是门语言,是口耳之学,主要讲究的是语言环境,学好一种语言,决非靠做题能做出来的。一个没多少文化的中国大妈,在纽约或轮敦生活不到一年,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为如果她不会,就没法与人交流,就没法生活。环境一逼,大脑的语言潜能就被开发出来了。反之,没那个环境,你学得再好,有几年不用,就忘差不多了。三二十年不用,学的完全又还给老师了。

我不是反对学英语,而是反对全民一哄而上。我认为小学阶段不宜开英语,初中阶段可开设基础英语内容可分为一、基础语音、着重讲述发音和拼读规则,二、基础交际口语,三,基础语法,四,基本阅读,整个初中阶段编一本课本即可。词汇量一千五百即可,英语可在中三会考发个初级证书即可,不必列入中考科目。高中阶级,可编一本中级英语,可包含中高级语法,英语构词法与单词速记,英语中级交际口语,英语阅读与写作,翻译基本技巧。词汇量三千单词即可高中三年可编上下两册,高中阶段举行一次英语结业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考试灵活,不分年级,高三以前,学生提出考试申请,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命题考试,考试内容不宜过难。高三结业考试,高一,高二没申请考试的学生,可参加统一会考。高考除了报英语专业和与英语联系比较大的专业外,一般专业的学生可不考英语。

大学阶段,一般学生,可由学生自由考取各等级证书,教材应以口语,阅读,翻译为主,英语专业,另行采用专业课程及考试方式。
中小学阶段,要取消或减少学习英语课时。这样腾出的时间,可让学生加大学好中国语文的力度,让学生分年级,分阶段地大量阅读中外精典文章,可让学生从小大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东西,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并把了解和掌握这些,当作成为公民的必要条件。

将这些省下来的时间,教育部门可逐级对学生进行一种公民意识教育,可逐级开设自救自护自立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学会珍惜生命,善待自己,逐步学会自救自我保护,让学生学会自立,从小掌握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生存能力,社会礼仪、规则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社会意识,一种社会公德意识,一种法律意识。要知道,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将一个朦胧无知的自然人,培养成一个遵纪守法,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具有社会公德意识,有一定生存能力,一定现代科学意识的人。可逐级设立社会科学基本读本和自然科学读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懂历史,晓经济,还有现代科学素养,有一定创造力,有公德,讲规则,有修养的社会公民,要知道,一个公民并不是到了十八岁,就自然成为国家公民,它还必须具本一定的条件。以上所说的定为成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条件。

现在我们国家在讲扶贫脱贫,精确扶贫,这是我们国家全民奔小康的大动作。其实我国民真正贫穷并不全是物质的困乏。更重要则是精神上、思想上的贫穷。所以我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全体国民都成为思想上的富翁。精神层面的巨人。
为什么毛泽东时代那样全国相当一部分人怀念,那时虽然物质贫穷,但全民族有一种向上的凝聚力。有一种爱国激情。我们应该把全民族内心强大作为一种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诚能如斯,我中华民族将何以不强大,我国民素养何以不能提高,我们的中国梦何以不能实现,中华民族将何以不能复兴?
笔者,一介百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心系我中华民族复兴。梦呓一番,有点胡言乱语。无知无识有斗胆,看到此文者请勿笑之。诸位茶余饭后,聊以读之,姑且阅之。

作 者 简 介
作者;李爱民,网名剑客,六二年生渑池人,自幼痴迷文学,尤喜散文诗歌,是青萍文艺平台特邀作者。在网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近五十篇,愿以我笔写我心,让大家分享我的见闻与思索,怀旧散文是我写作的一个主题,心怀天下,放眼远方。
声明:由于后台小程序赞赏功能有变化,文章的赞赏暂时发放给袁海英,但赞赏金还按投稿须知发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