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讨论18:泻白散治疗案
┃前言:本文内容摘自群内讨论,主要记录刘鸣老师对医案的分析思路。
医案讨论:患者,女,45岁。全身起风团,反复发作五年,中西医叠治无效。症见全身淡红色片状风团,四肢尤甚,搔之愈发,遇热更剧,得冷稍減,触之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用xx方(答案非一)五剂后,皮损大部分消退,瘙痒减轻,再以前五剂而愈。追访3年未复发。选了个医案(常见病,效果好,方药简。有参考价值)。大家来分析一下。(非我所治)
刘鸣老师分析:原案用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蚕砂各12g,蝉衣,苦参各1Og,甘草6g。按语谓:风疹见'’遇热加剧,得冷稍減,触之有灼热感'’者,用夲方加味效佳,以'’肺合皮毛'’故。
我的理解:病已三年,表证不多~非表即里(也不排除半表半里),用疏风解表的可能性较少。
风疹淡红~不是血热,无需大剂凉血。
热剧冷減,触之热~热证,实热?虚热?郁热?何脏腑热?药不宜温是肯定的。
舌质红,苔薄黄~热邪,非虚。
脉浮数,浮为风邪,在表,在肺(脏气之独),无外感症状不是风热犯肺,不用银翘散。无便难苔不厚防风通圣太过,另外《章次公医案》有'’用辛温之发散药,恒能引起疹之复发'’。故含麻桂荆一类药物的方剂亦非妥当。
胡天雄专辑中有地骨皮治痒一说(p123)故方中似当有地骨皮一味,如此,以泻白为主,加白鲜皮,蝉衣,苦参治标,蚕砂以洁胃肠,盖《章次公医案》有谓:'’凡皮肤病,用药清其肠胃一也;局部保持清洁二也'’。
钱氏制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治肺火皮肤蒸热,日晡尤甚,喘咳气急,面肿热郁肺逆等证。历来注此方者,只言其功,不知其弊,如李时珍以为泻肺诸方之准绳,虽明如王晋三、叶天士,犹率意用之。愚按此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
考《金匮》金疮门中王不留行散,取用桑东南根白皮以引生气,烧灰存性以止血,仲景方后自注云: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沈目南注云:风寒表邪在经络,桑根下降,故勿取之。愚按:桑白皮虽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实肝经之本药也。且桑叶横纹最多而主络,故蚕食桑叶而成丝,丝,络象也,桑皮纯丝结成象筋,亦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亦主血,象筋与络者,必走肝,同类相从也。肝经下络阴器,如树根之蟠结于土中;桑根最为坚结,诗称:“彻彼桑土”,《易》言:“系于苞桑”是也。
再按:肾脉之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肺与肾为子母,金下生水。桑根之性,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者也。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而咳嗽永不愈矣。吾从妹八、九岁时,春日患伤风咳嗽,医用杏苏散加桑白皮,至今将五十岁,咳嗽永无愈期,年重一年,试思如不可治之嗽,当早死矣,如可治之嗽,何以至四十年不愈哉?亦可以知其故矣。遇见小儿久嗽不愈者,多因桑皮、地骨,凡服过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伏陷之邪,无法使之上出也,至于地骨皮之不可用者,余因仲景先师风寒禁桑皮而悟入者也。
盖凡树木之根,皆生地中,而独枸杞之根,名地骨者何?盖拘杞之根,深入黄泉,无所终极,古又名之曰仙人杖,盖言凡人莫得而知其所终也。木本之入下最深者,未有如地骨者,故独异众根,而独得地骨之名。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也。地骨入下最深,禀少阴水阴之气,主骨蒸之劳热,力能至骨,有风寒外感者,而可用之哉!或曰:桑皮,地骨,良药也,子何畏之若是?余曰:人参、甘草,非良药耶?实证用人参,中满用甘草,外感用桑皮、地骨,同一弊也。
——《温病条辨.泻白散不可妄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