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苏24 榆雪槐鸦

狱苏24  榆雪槐鸦
苏轼把监狱当成了植物园
元丰二年(1079)十一月下旬,御史台对于苏轼的审讯基本告一段落,下面就是将所有证据与供状整理出来,送交大理寺,大理寺的判决,将决定苏轼未来的人生命运。
从八月下旬入台狱,到十一月下旬审理结束,是苏轼一生中唯一一段彻底丧失人身自由的时光,三个月里,他的身体感受着天气渐寒,由秋入冬,一个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度远超常人,何况他叫苏轼。
台狱内空间逼仄,但仍有机会让案犯走到户外放风,在狱院之内,主植四种树木,而它们的繁茂与凋零的过程,绝逃不过诗人的眼睛。在等待判决结果的时间里,苏轼写了《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咏四木以抒发心意,分别代表着他的四种人生态度:坚强、乐观、刚直、淡定。
坚强的榆树
在今天河南商丘至永城之间的汴河故道上,有一条古堤,开凿自隋大业元年(605),两岸筑有品类繁多的花草树木,供炀帝乘船时养目。
在苏轼还可以神采飞扬的那些年,每每他行走于这条堤上之时,最讨厌的就是岸边的榆树成荫。到底有多讨厌呢?苏轼看不起这些从不挑剔生长环境的“贱树”,他说,一千株榆树种在一起都不到一亩的面积,非常容易就可以砍掉。
今年秋天,苏轼在牢狱中与这种贱树再次重逢,榆树皮被虫咬,树叶蔫蔫地藏在狱墙边上。
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榆树依然可以生存,从不畏惧霜雪之苦,期盼着来年春日,榆花成雪,飘洒在这空荡荡的囚牢之内。
最末一句,苏轼以“飞英覆空屋”为收,也含有另一层“我已经不在这屋里”的意思,为什么不在呢?当然,是期待着自己可以重获自由。
清代学者纪晓岚评价,此诗之妙端,在于全诗以寓意表达诗人的心愿,却没有任何一个字表现出他身处冤狱之中的愤怒与怨恨。
(纯用寓意,妙不怨怒)
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
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
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
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
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
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