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指数会炒出什么结局?你需要了解的一个概念

——黔阳古城内
中国股市演化到现在这一步,是长期功利主义的市场管理带来的后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以“恶竹应须斩万杆”的态度来对待市场。我们需要铁腕治市,但更要有菩萨心肠,要考虑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反思管理层自身的责任,不能过河拆桥,不能目标至上,佛档杀佛,道档杀道。我们的铁腕只能铁在三公原则,铁在合规性、合法性上,不能铁在对正常买卖行为的干预上,否则,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础就被摧毁了。这是我最想说的话!
50指数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一些反响,也引起了一些误读。本周我就继续这个话题。
50指数的崛起符合投资逻辑。投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投资,最后都要落实到价值上。即使丑小鸭,我们炒它,也是期望它能变成白天鹅,变成白天鹅后,它的价值就能覆盖住当前的价格。只是很多人炒着炒着就忘了这一条,变成只要有概念、有资金就能炒,纯粹的博傻行为。所以,50指数的崛起(相关的还有高股息股、低市盈率股、QFII重仓、基金重仓……),具有矫枉的意义和市场进化意义。
从资金驱动走向定价驱动(或估值驱动),这是必由之路,沪深股市也不能例外。这个进程何时开始,取决于宏观供求关系的变化。没有合理供求就没有合理价格,如果股票市值占社会资金总量的比例总是只有百分之几,那这个进程就不可能出现。哪怕短时间看似乎是那么回事了,过段时间,又会回到不看估值看走势的老路上去。
这个关键条件在2016年已经成熟——支撑传统牛市的台脚被彻底拗断,常规投资资金本不足以支撑资金驱动型牛市,“不适当资金”的来源又被截断。尤其是“各归各位”的表述,表明最高层在总结了2015年的“杠杆牛市”和股灾教训后,已意识到:这个股市,除了融资,别的任何企求都是一种奢求,弄不好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给自己下套、添乱子、添麻烦。所以,继2015年股灾后提出“出清”这个判断后,我又在2016年下半年提出了“沪深股市已开始从资金驱动向定价驱动转变”的判断。
这是20年股市未有之大变局。过去我们一直讲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但这一次大落后,还会大起吗?我想,把2012年1月-2014年6月,再把2016年1月到目前的k线组合起来,大概就是未来相当年份内我们可以期待的牛市了。至于个股,我相信,会有很多毛股,很多沉沦之后再也起不来的死股。
但我希望,这个转变应该是市场自组织、自适应、自演化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某种需要,添加着人为干预因素。
早先的沪深股市,也有投机狂潮,但市场的聚焦点基本在业绩、在真实可见可判的成长上。“买什么?”“买绩优股呀!”是很多老一代股评家、分析师都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最根本的变化从5·19后的人造牛市开始,为达到某种政策性目的,不惜一次次地鞭打快牛、老牛、病牛。其后,沪深股市的炒作模式就开始变化——显然,当价值无以支持炒作时,人们只能另辟蹊径,在“新松恨不高千尺”的情况下,那也是被允许,被默认的。
虽然在这之后,也有价值理念的短暂回归,但那都是被熊市逼迫的,总体上,市场行为越来越偏离价值这条主线。因此,中国股市、中国股民演化到现在这一步,是长期功利主义的市场管理带来的后果。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以“恶竹应须斩万杆”的态度来对待市场。我们需要铁腕治市,但更要有菩萨心肠,要考虑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反思管理层自身的责任,不能过河拆桥,不能目标至上,佛档杀佛,道档杀道。我们的铁腕只能铁在三公原则,铁在合规性、合法性上,不能铁在对正常买卖行为的干预上,否则,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础就被摧毁了。这是我最想说的话!
50的崛起同时也符合风格轮换规律。成长和价值,是市场最永恒的主题。在欧美股市中,人们一般会把价值股、价值型和周期性蓝筹股以外的其他个股炒作,都归到成长投资上——是呀,既然无法用价值来解释其上涨,除了成长,还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我对风格轮换的第一次关注是1998年,当时价值投资的龙头四川长虹已见顶回落,未来市场的炒作重点会转向哪里?研究发现,沪深股市存在一个3年的风格轮换周期。绩优股、蓝筹股的炒作正好已有3年,因此,我判断,市场的重点将会转向科技股——炒成长概念!
最初我以为,风格轮换就是中国特色,反映了市场不成熟。后来我发现,美股其实也一样:当价值令人失望时,人们就涌向成长;当成长令人失望后,人们就涌向价值。其时间周期大约在3-5年。
从内部机理来说,促成风格轮换的第一个关键因素是宏观基本面,是某一类股票的业绩增长强度的变化。
第二个因素是比价。同等资本投入客观上要求有同等回报,如果一段时间内,某一类股票的回报太高,另一类股票的回报太低,处在低回报中的资本就会产生强烈的要求同等回报的欲望,其他资本也会从回报高的一类股票中撤出,流入回报低的那一类股票中。在这方面,最好的指标就是我介绍过的价格强度——把它用到板块指数上。
还有一个就是简单的比价。比如,以沪综指为基准指数,以创业板为成长风格指数,我们就可以看到:2012年1月,创业板指数÷沪综指=0.28,到2016年6月达到最高峰,为0.96,成长风格相对基准指数,多涨了3.57倍。

——创业板和沪综指比价
第三个因素是估值比。我说过,成长股的整体估值对价值股的整体估值达到4倍左右是比较正常的。而在2013到2015年的2年间,创业板的平均PE对沪综指的平均PE,2次到达7倍和7倍以上。
价值与成长会轮流成为市场的主角,显然,这一次的成长型炒作,从2012年酝酿,到2016年收尾,历时5年,周期上达到了风格轮换的最大时间点。指数的比价,多涨了3.57倍。平均估值比大大超过4倍左右的合理位置。无论周期,还是比价,还是估值,都达到了极限,这就是我去年3、4季度提出“最大调整风险来自深综指,更明确地说是创业板”的原由。现在看,这个警示还算及时。
从市场机理说,间断性的风格轮换,既符合投资者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个体理性),也满足了市场需要在价值和成长间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需要(整体理性)。它让投资和投机能量能在不同市道中找到不同宣泄口,又动态地平衡了成长与价值关系,调整了价格和估值序列,让每一棵树都不长到天上。
由于价值在牛市中通常不如成长受欢迎,所以,一般来讲,价值在弱市中逞强的可能性更大。但这不是绝对的,比较绝对的是:价值和成长会在牛熊循环中各占一段。在牛市中偏弱的,会在弱市中逞强;在牛市中逞强的,会在弱市中偏弱。
看看50指数:2011年2月,50指数对沪综指的比价是0.7,到2013年2月达到0.84。以后分2波下跌,到2015年6月,跌到最低0.67。但沪综指跌到2638点时,它已回升到了0.72倍。目前,它已回升到0.8,和5178点行情中的最高点持平。由于50指数对沪综指比价的2个历史峰值分别是0.85和0.84,因此,它有继续逞强的空间和可能。

——50指数与沪综指比价
在市场机理方面,威廉·欧奈尔提出过一个非常好的概念——过度持有,对我们从市场角度去把握和理解风格轮换,提供了最有意义的参考。过度持有,就是看好它的、有兴趣的,都已持有了,其余的投资人,对它兴趣缺乏,或因错过最佳时机,不想再介入了。被过度持有的股票,绝对需求会降低到不足以克服其相对卖盘的程度,所以它的股价也会进入牛皮状态。牛皮状态中的股票,消耗能量,却做不出相应的功。所以过度持有状态下的能量运动,是最不经济的能量运动,于个股无补,于大市有害。
回头看看中小创:去年6月到11月,中小创的成交总额等于沪综指的1.14倍,但指数却一直原地踏步。而沪综指则以比它们小12.3%的成交额,产生出12%的涨幅。
股价朝阻力最小方向走,能量朝最经济方向走。过度持有状态延续到一定时候,市场自组织、自适应功能就会起作用,推动能量从最不经济状态中摆脱出来,朝最经济的方向运行。所以,但凡有交易功能的市场,就一定会有风格轮换。
每当市场天平倾斜到价值这一端时,我们总能听到“价值投资的时代开始了”。其实,这市场根本就没有价值时代和成长时代,有的只是风格轮换,只是一种度——炒价值能炒到什么程度,炒成长能炒到什么程度。决定这个程度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宏观的背景、起点的价位和估值、入市资金的多寡。
目前,中小创已开始从过度持有中走出来,50指数接续而上。从估值比看,创业板对沪综指的PE比,2012年最低约2.8倍,2015年最高超过7倍,2016年最高5.5倍,目前已降到3.1倍。是否还会降,降到2.8倍以下?尽可让市场自己去解决,去寻找答案,用不着管理者来指手画脚。

——估值比(韦海生提供)
我也希望经过这一轮调整,每个投资者心中都能树立起一个估值的概念,不管什么股票,都要做一个定价分析,通过,才买,把它作为一条底线。
有人看到我说“50不死,熊市不止”,就火冒三丈,其实,这观点和所有东西都无关,它只是根据当前市势和牛熊演化的能量规律推导出来的结论——任何一个板块,炒到最后,都会陷入过度持有状态,而熊市之末,牛市之初,是没有一个板块可以处在过度持有状态的,否则,能量的不经济运行,会阻碍熊市的终结、牛市的启动,这是一种“能量与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