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自曝童年练琴辛酸史:孩子没特长,是你不懂得怎么培养

近期,天王周杰伦近期担任谢霆锋的美食节目《锋味》嘉宾,两人一同前往日本录制,也制造出不少笑料,他还表演用水果弹钢琴,更分享了自己从小就开始练琴的辛酸史,但他仍不忘感谢妈妈的一番苦心,让谢霆锋听完后感动不已。

周杰伦透露自己从4岁开始学琴,还被要求每天练2个小时,小时候非常好动、根本坐不住,妈妈则会拿着藤条在一旁督促,但当时听到窗外其他小孩的嘻闹声,自己非常痛苦,“为什么我要学钢琴”,虽然以前不懂,但他如今也体会到妈妈当初的苦心,“现在真的很感谢她”。

周杰伦上国中时父母就离婚了,当初是母亲不顾爸爸反对让他学习钢琴和大提琴,奠定音乐基础,也造就了如今的歌坛天王。

01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节目的一个场景,感触颇深。

当时,小提琴家吕思清做客《向往的生活》,为了欢迎他的到来,刘宪华和吕思清合奏了一曲,演奏得非常棒,Angelababy在一旁看得非常羡慕。

演奏完后,Angelababy私下问刘宪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的?”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这时,电视屏幕上打出一句话: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我想,这句话潜在意思是:为什么父母当年没有培养自己一项兴趣爱好,以至于长大后没有一个拿出手的技能。

 很多时候,一开始不怎么感兴趣的事情,坚持下去,做好了就喜欢了,就像小提琴家吕思清一样。如果一开始感兴趣的事情,不进一步培养,也会扼杀在摇篮中。

02

以前看过一则微博,“00后暑假兼职4天被炒2次:挣钱不容易,后悔没好好学习”,一位00后小姑娘放暑假在青岛一家商场内做兼职,这已是她的第三份工作了,之前的两个工作一共干了四天,“领导说我不适合”。她说,自己现在17岁就有生活压力了,出来挣钱很不容易,后悔当初没好好学习。

世上没有不付出努力的收获,人生前期不努力学习,后期就会很辛苦。很多事情像学习一样,不认真,不坚持,是做不好的。

为什么孩子的兴趣总是琢磨不透,这不仅仅是表妹,也是很多父母的疑惑。

其实,孩子与我们理解的兴趣不同,孩子所谓的兴趣只是一种新鲜,而我们理解的兴趣是优于大部分人的天赋,这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一件事孩子听起来或看起来觉得好玩,产生了想学的念头,可经过反复训练后,新鲜感消失了,这时候如果孩子做好了,有了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自然就有兴趣了。相反,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直做不好,让困难打击了信心,那么就可能失去对它的兴趣。

所以,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才是,这里重在培养。

一件事从不了解、了解、试做、经验、倡导五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取得了恰当的小的成就、小的成功,才能推动行为向下一阶段改变,所谓的兴趣也来源于此。

因此,当孩子说“我没兴趣”想放弃的时候,家长最后别急着答应,先与孩子一起分析学习情况,鼓励他再坚持一下,或许等孩子打败困难做好了,兴趣就培养起来了。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朋友》中曾写道:“兴趣,是最大的谎言,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做某事,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03

既然大多数孩子的兴趣是培养起来的,那父母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呢?

1、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偏好、长处,只是很多长处不易发现,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刻意去找。当发现孩子对某些事物特别感兴趣,或是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做得好,那么父母就可以加以引导培养,孩子很可能会在这些事情上发挥所长。

《南方都市报》曾有个“少年偶像”版,报道的都是些特长少年,有一期报道过擅长玩摄像机,可以自己拍专题片的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很喜欢与爸爸聊放学路上的见闻,细心的爸爸发现,孩子的观察力很强,他描述的很多细节都是别人忽略掉的。因此,这个爸爸送了一台二手摄像机给儿子,鼓励他把观察到有趣的事物拍下来,就这样摄像成了男孩的特长。

好的家长能够发现孩子的一些细微的“个体差异”。

就像《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从看到两个女儿把比自己高大的男孩打的鼻青脸肿时,发现了隐藏在她们身上的摔跤天赋,因此帮助她们用其所长,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李笑来说,“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报个班,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虽然这极其耗时费力。选出孩子可能做好的事情后,就想办法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2、把握好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

古典老师曾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提到了一个兴趣金字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感官兴趣,即通过直观印象产生的兴趣,比如说孩子看到钢琴觉得好玩,同学弹琴受到了表扬,他也想去学,这就是感官兴趣,通常感官兴趣都是受外界影响不稳定的。

第二阶段叫自觉兴趣,即认知行为产生的兴趣,比如看到别人弹钢琴,孩子很感兴趣,然后开始学了,从指法,乐谱一一学习,一段时间后他学会了弹一首曲子,这个就是自觉兴趣,自觉兴趣是理性的,可控的,相对稳定。

第三个阶段叫志趣,这个阶段不仅在于感官和认知能力,更包含了人的志向与价值观,比如孩子可以弹完整的曲子后,就想着参加比赛赢得名次,立志以后成为钢琴家,这个就是志趣,非常稳定的兴趣阶段。

我们的目标是帮孩子把一件事从感官兴趣过度到自觉兴趣,最后变成志趣。

具体到父母的应用,就是先让孩子沉浸在足够多的感官体验中,这是获得兴趣的第一动力,然后在孩子的感官兴趣,也就是新鲜感还没消退时,加强训练尽快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孩子顺利的将感官兴趣过度到自觉兴趣。最后再给孩子找一个体现价值的方式,把这个自觉兴趣和感官兴趣的价值绑定。比如让孩子参加比赛,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等。

要知道大多数事情都有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做得多了,自然就能做好,做好了就擅长了,擅长了就有兴趣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相反,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坚持,以孩子没有兴趣为由跟着孩子跑,今年报个钢琴班,明年报个美术班,孩子的学习永远只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不自信的恶性循环,更别谈兴趣了。

3、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

想让孩子主动积极的去做一件事,外在奖励、压力、威胁等外在动力很难有效果,必须有内在动力驱使他才行。这个内在动力包括自己原初动机,好奇心,成就感等,这些都可以带给自己快乐,只要孩子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他们的兴趣就不会消失。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如果这三样得到满足,孩子的内在动机自然有了,将不须扬鞭自奋蹄。

这里的胜任感至关重要,是指自己能胜任一件事情,自己“能做到”。这样孩子就会喜欢上这件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孩子和大人一样,对一件事能力越高,就会越感兴趣。

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说“今天的这首曲子挺难,你也弹对了”,这时她可能获得一种胜任感,觉得“我好厉害,都让父母惊讶了”,由此更加有信心。当孩子没办法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父母不妨帮他拆解任务,一点点的去完成,增加他的信心和成就感。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 孩子们无有能无能、有才无才之分,所有的孩子都毫无例外是有能又有才的。父母应该在每个孩子身上找到他们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并开发它、孕育它、培养它,使之充分显露出来。 ”

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一事无成,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在孩子想要放弃时,给予动力,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鼓励,做孩子成长路上最强大的后盾。

世界很公平,孩子现在的努力程度,决定了以后生活的样子。

蔡康永曾经说过一段话: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end

干货/有料/有用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