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岗乘船记

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为丹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码头。这里,烟波浩淼,游艇如梭,风景隽永。春日,游丹江,游出了一种宁静,一种洒脱,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沿着陡峭的水泥路,登上“春风”号游艇。这是一个优良港湾。三面环山,船泊于此,不怕洪水,不怕风浪。山陡水深,便于启航。进了船舱,刚把救生衣系好,船便向后轻轻一荡,调个头,如一只离弦的箭,飞也似地向江中心驶去。

打开窗,把头伸向窗外。柔柔的丹江水,浩淼万顷,无边无际。水如碧玉,蓝蓝的,深不见底。水面平静,无风无浪。几群白鹭,被游船惊醒,倏地从江面飞起,飞向远方。
乘船游丹江,古人有之。清朝诗人徐光弟,自荆紫关乘船而下。“朝发荆紫关,暮抵淅川城。记里百二十,称快不绝声!”(出自《由荆紫关放船回暑赋此写怀》) 百二十里路,走了一天,也能称快?问问水手,不到10分钟,已行20余公里。也难怪,古时的白帆高桅,如何能与现代化的游艇相比?脚下就是旧时的顺阳城。“河身如带势环弯,一线中流两岸山。”(徐光弟《由荆紫关流抵顺阳城》)那时,丹江细如线。如今,大坝锁丹江。顺阳城已沉没于丹江水底。如线的丹江,变得饱满,变得风韵,变得婀娜,宛如一位美丽的少妇,秀色可餐,让人心跳,使人心动,诱人想入非非。

走出船舱,伫立船头,临风凭栏。四面皆水,无遮无拦。这里,没有了都市的喧闹,没有了公务的繁劳,没有了荣辱进退。我的心,已完全融于这丹江之中。真想让船停下,泊江上。在这里,呷几口酒,读几句诗,写几篇文……最好再有一位红粉知己相伴。泊住江上,天荒地老,至死不悔。金朝大诗人元好问游丹江,写下“隔岸红尘,无路近沙鸥。枕上有书樽有酒,身外事,更何求!”(出自《江城子》)的佳句。美酒、美景、美人,乐如神仙,实乃快哉!

游船转了一个弯,很快到龙城水面。龙城在原埠口区龙城村,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村庄搬迁到了湖北。清朝《淅川厅志》记载:“龙城在城(淅川老县城)东南一百二十里,顺阳保过境六里,元世祖皇太弟驻兵于此。有龙现,故名。”经考证,龙城为楚国中期所建,系楚国从丹阳南扩过程的重要城市。古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西长920米,南北宽900米。城墙以夯土筑实,厚8米。碧野《人造海》中写的古城,就是龙城。不过,他错把土城写成石城。“在百十米深的人造海底,沉没有古城。石砌城堞,石铺的长街,以及石门楼前的石狮子,都在轻波细浪中横斜”。飘游在龙城之上,楚国古城就在脚下。这时,心中猛然生起一种“脚踏大楚,雄视天下”的豪迈之情。

再往前,远山已近,青山可见。这便是下寺。下寺是千年古刹香严寺的两禅院之一。这里,原有宝塔无数。古时有“上寺的房子下寺的塔”之说。意思是上寺的房子建筑奇特,下寺的塔秀美无比。最为有名的塔是琉璃塔。金碧辉煌,高耸入云。可惜丹江大坝建成蓄水,为了疏通航道,被人炸毁。要不,碧水映宝塔,将成为丹江美景之一。

下寺附近,有楚国墓群,藏有稀世珍宝无数。20世纪70年代,丹江水落,文物部门对楚国墓群进行挖掘。挖掘的楚国令尹子庚墓,出土文物2000余件,现大部分调往北京、郑州珍藏,有的还曾到日本展出。其中,2000多年前的编钟,至今还能奏出优美的乐章。
丹江蓝,蓝丹江。柔情的丹江,令人陶醉,使人难忘!(图片第一张由徐国兴老师拍摄,其余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