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链与时尚新模式 | 学吧精选
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认为:“时尚”是一种以“明显有闲”与“明显消费”两个因素为尺度的,以金钱上 有优势地位的阶级(即“有闲阶级”)为主导的文化竞赛。然而在当代,“零成本文化产品”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分层决定文化分层”的时尚模式。本文试图以“鄙视链”现象为切入点,定义“零成本文化产品”,提出新型时尚模式。
鄙视链与时尚新模式
文 | 薛睿
一、传统时尚模式
凡勃伦思想下的时尚模式,是一种以“明显有闲”与“明显消费”两个因素为尺度的,以金钱上占有优势地位的阶级(即有闲阶级)为主导的竞赛模式。这些占有优势的阶级通过培养礼仪修养、热衷社交娱乐、从事非生产性的学术研究(“明显有闲”)与培养奢侈兴趣、购买奢侈产品(“明显消费”)等行为来实现高人一等的区别性歧视,并标榜着自己的独特地位。在这种以炫耀为目的的竞赛中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以休闲时间和金钱数量为界限的不同的阶级。在这种模式下,所谓的时尚可以说是较上层阶级对较下层阶级的区分,较下层阶级对较上层阶级的效仿。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机械化生产极大的减轻了工人劳动的强度并缩短了劳动时间的最低界限,工人们不会再为吃上一顿饱饭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另外,双休日和各种假期的设置以及法律对工人休息权的保障也是休闲制度得到了完善,休闲也不再只是上层阶级的特权。此时,原本界限就不怎么清晰的两个概念——“明显有闲”与“明显消费”——开始合二为一。确切的说,当“明显有闲”变得普遍时,以其为荣的人们也就不能再占据的原有的地位了。“明显有闲”的地位因此也渐渐被“高质量有闲”所取代,而这种高质量恰恰是以金钱来支撑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上层阶级的荣誉开始向“明显消费”倾向了。简而言之,《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所涉及的时尚模式是一种以金钱为主导的时尚模式:金钱就是时尚的风向标与话语权。

凡勃仑《有闲阶级论》,“炫耀消费”的诞生地
但是这种理论是否还适用于今天的社会,需要用社会事实去检验。
二、鄙视链
“足球联赛鄙视链: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中超>中甲
微博鄙视链:twitter /饭否>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其他微博
电影鄙视链:冷门国家文艺片>欧洲文艺片>日韩台小清新片>老港片>好莱坞大片>内陆片
音乐鄙视链:英伦摇滚、国内陆下厂牌>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港台流行音乐>内陆网络歌曲
论坛鄙视链:豆瓣>天涯>猫扑>贴吧
聊天工具鄙视链:Gtalk>MSN>QQ>飞信
邮件鄙视链:gmail> 163 mail> QQmail
电视台鄙视链:BBC>凤凰卫视> CCTV>湖南卫视
……”
上面引自2012年4月南方都市报“深圳城市周刊”的一篇名为《鄙视链:生活中那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之社会分析》的专题评论,文章中罗列了当代人在文化生活中各领域所形成的“鄙视链”。所谓的“鄙视链”是类比生物学中的“食物链”提出的,处于“鄙视链”上层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独特的优越感,以所谓高人一等的爱好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Gmail邮箱可能比163邮箱更具安全性,凤凰卫视可能比湖南卫视更有文化内涵,可是凭心而论上面的同种链条中的各种产品在其功能上并无太大差别,那么这种排列的方式就令人起疑。南方都市报的原作者浅尝辄止的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心理上的“通过鄙视获得优越感”,这虽然符合凡勃伦的一系列理论的出发点,但还是没有解释清楚“鄙视链”在当代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
布迪厄将这种品味、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的分化成为“区隔”。他认为现代社会是靠消费、休闲和日常生活的风格的分化来完成社会阶层的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则是个人经济及政治阶级分层的外在表现。正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所言,品味雅俗的差别自古有之,“阳春白雪”只能在宫廷中为王侯将相而演奏,而“下里巴人”只能为市井俗人所吟唱。但是在今天,“鄙视链”中豆瓣和贴吧、MSN和QQ、英伦摇滚和网络歌曲的区分已经不再向从前那样显现出明显的阶级界限。英国女王能看的英剧,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小白领也能看;美国总统用的谷歌邮箱,会翻墙的大学生同样可以享用。如马尔库塞所言的那样:工人和他的老板享受同样的电视节目并漫游同样的游乐胜地,打字员打扮得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黑人也拥有盖地勒牌高级轿车,他们阅读同样的报纸——无论马尔库塞所言的阶级是否存在,人们能够享有同样的文化产品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在凡勃伦那里,这种时尚准入的“无差别”是难以想象的。按照凡勃伦的观点,鱼龙混杂的时尚秩序不应该出现。
让我们重新回到这一条条象征着时尚的“鄙视链”中。当仔细的分析每一条链条上的产品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产品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1.观念上的文化产品。上述“鄙视链”以文艺产品(如音乐、电影、电视剧)、IT产品(如微博、网络论坛、电子邮箱)居多,这些产品在现实中没有具体的物质表现形式,我们暂且把他们成为“观念上的产品”。其他地,我们以足球联赛的类别为例:足球联赛虽然具有现实中的物质实体,但是球迷们并非拥有某个足球联赛或者某支球队,而是在观念上支持它们的所爱,具体表现为观看球队比赛和关注相关新闻。所以我们可以把“鄙视链”诸如此类的链条统统归入“观念上产品”的范畴。
2.经济上的免费产品。无论法律制度是否许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生活中我们用许多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来免费获得“鄙视链”中所提到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网站免费下载歌曲,通过影视网站免费下载电影,虽然它们都会标有“仅供学习,24小时后删除”的字样,但是没有人会在意。我们必须承认这种下载行为在生活中广泛存在,虽然它也许会触及到一些关于专利与版权的纠纷,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3.非排他。这些产品具有类似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电视台的节目一经播出就不能阻止任何一个观众观看自己的节目,电子邮箱和网络论坛只要用户申请就需要为其提供服务。
4.易获得。如第二点所说,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来直接或者间接的获得这些产品和服务,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5.无差别。如《有闲阶级论》中所提到的,手工制造的勺子与机器制造的勺子更具有优势的地方是它的独一无二性,“鄙视链”中的产品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使这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也不能要求卡梅隆把自己看到的《泰坦尼克号》变得与别人看到的都不同。也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昔日贵妇公主穿的丝袜,女工们也可享用了”,工业化带来的可复制性产品同样也适用于文化产品领域。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处于“鄙视链”中且具有上述特性的产品称作“零成本文化产品”,并把它定义为非排他、易获得、无差别的且在经济上近乎免费的观念性产品。这种“零成本文化产品”降低了进入时尚的准入门槛,以消费与休闲获得荣耀的方式在一些时尚领域已经无法立足,这也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有闲阶级”和其拥有的金钱无法再把持时尚分层的优势地位。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传统的时尚机制已经被打破了?想要得出结论不能仅凭对“零成本文化产品”的描述,还要对的这种产品所导致的新型时尚运作机制进行分析。
三、时尚新模式
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特定领域,以往齐美尔-凡勃伦式的“有闲阶级”或者富人阶级引领时尚风潮不再占据统治地位,多样化的时尚运作模式开始出现,本文将这些模式归纳为是三种:
1.逃亡模式。这种模式延续着传统时尚模式的基本思路:一些人创造时尚,一些人追逐时尚。只不过在今天,“零成本文化产品”的引入使得金钱不能继续在这种模式中占据主导主导地位,创造时尚和追逐时尚的人开始融为一体。时尚的分层从垂直变得扁平,丧失了引领时尚绝对的主导与标杆,无论时候草根还是大V都可能成为时尚的宠儿。而且,随着分层绝对界限的模糊,时尚两端的距离越来越小,一旦一种产品或潮流被认定为时尚,追随者很容易就能追上那些引领时尚之人的脚步,这样便加速了时尚的更迭,其演变也就从前工业时代那种“自上而下的渗透”变成了如今“你追我赶的逃亡”。主导这个模式的是依然是齐美尔意义上的求异心理,“与众不同”可以说是时尚的代名词,而“大众化”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过时的同义词。若想长久处在时尚之巅,就必须不断的标新立异,争取在此时的时尚沦为明日黄花之前创造出崭新而又独特的时尚。
不仅在文化产品领域,一些实体商品也在这种“逃亡模式”的影响下产生了众多快销品牌。所谓的快销,主要特指服装领域中用最快的速度将全世界最前端的潮流趋势转化成平价时装,包括Zara、Gap、H&M 、Uniqlo。这些品牌根据“逃亡模式”的思路频繁推出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而凡勃伦在书中也讨论的同样的问题“崇尚新奇的原理是明显浪费定律的另一个推论结果……如果在上一个期间流行的衣服在本期没有一件可以容许继续使用,则服装上的浪费支出将大大增加。”
2.忠诚模式。在《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讨论过与这种模式相类似的一种现象,即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他认为这种保守和复古是有闲阶级面对工业时代的种种冲击而依旧保持自己优势地位的一种方式,“由于荣誉生活准则的驱使,他们在智力方面寻求表现时,偏重的是古典的或徒务外观而不究实际的学识,而不是与社会工业生活有某种关系的一类科学。”这种学识上对古典学识的忠诚凸显了没落贵族通过不事劳作来保持荣耀的基本思路。
今天的时尚显现出的是另一种忠诚。当以金钱为主导的时尚机制被打破的时候,没有人再去引领时尚,无差别的时尚分层使这些领域成为了无主之地。当失去了追逐的标杆,人们会回归到一种追求纯粹个人喜好的状态,他们追求符合自我风格的产品,并且以此为荣。这时时尚不再是趋之若鹜,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爱好保持长久的忠诚,并乐于去标榜这种行为。而且当下的时尚不再是一元的,正如艺术有着不同的流派,人们在选择了一类文化产品或者一个文化群体后,会将自己的行为纳入这个文化体系当中并对此文化体系保持忠诚。适合的才是时尚的,不遵从时尚也是一种时尚——这种时尚观念包含着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思想,并随同后现代主义深深根植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3.解释模式。在时尚形成的同时,处在时尚顶端的产品需要某种话语对其进行解读从而赋予其存在于扩散的合理性。在经济上无差别的“零成本文化”产品中,价格的高下已经丧失了对时尚的解释力。布迪厄在讨论艺术品鉴赏时将这种解释力看作是一种“解码”,而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阶层才能具有对艺术的解释权。但是在教育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解码的能力,这就赋予了时尚人群新的特点:他们偏爱内涵与隐喻,并且热衷于对隐喻做出解释。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在电影鄙视链中,外国文艺片会优于其他影片。因为外国文艺片中会使用大量的拍摄技巧与叙事手法,每一个镜头和细节都值的观众玩味,但是同时这也导致影片隐喻过度,冗长乏味,使大众难以接受。在网络论坛鄙视链中,豆瓣优于百度贴吧,主要是由于其本身就是以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交流为基础的,这势必就会导致艺术技法和知识的讨论成为豆瓣的主要内容;而百度贴吧虽然同样以相同爱好为基础,但是无差别的发帖方式只能让它局限于娱乐性质的社交论坛,在名声上自然就很难与豆瓣相抗衡。
由于缺乏权威性标准,这种解释的模式往往是极其散漫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经历去阐释同一种文化产品。因此,当下的时尚权力可以被认为是放权给了大众,尤其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是时信息的发布者,也都具备了时尚的解释权。但同时,每个人解释的能力又各有不同。在接受解释的过程中,听众往往会更加欣赏系统的理论、更加追求深刻的思想、更加信任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并以此作为参考来选择模仿的目标。而构成这些要素的能力往往取决于解释者学识的高低。
简单来说,以上三种时尚运行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逃亡模式体现出人们的求异心理,这与以往时尚模式强调“区 别”的基本观点相一致,只不过今天随着时尚更迭速度的加快和主导标准的丧失,时尚分层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忠诚模式强调对自我品味的坚守,表现出对个性的崇尚和不随波逐流的时尚观;而解释模式则主要强调对时尚本身的阐释的权力,这种权力依托于专门的学识,在“零成本文化产品”领域成为了主导时尚的标准。
无论如何,在经过上面的讨论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有闲阶级论》中提到的传统时尚模式与今天的不同。如果把《有闲阶级论》提出的理论与对“鄙视链”现象的分析进行精炼,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在以“零成本文化产品”为客体的时尚领域中,虽然依然存在这时尚分层,但是这种分层不再以“明显消费”与“明显有闲”作为衡量标准。取而代之的是以“个性”与“学识”主导的,体现为“忠诚模式”、“逃亡模式”、“解释模式”的多种新兴时尚模式。
但是不能回避的是,在本质上,今天的时尚模式依然是以实现“歧视性对比”为目的的,也就是说时尚的本质依然是一种分层,这与凡勃伦讨论时尚的基础思想完全一致。其实对这一点的并不需要太多的论证,“鄙视链”作为我们重点分析的现象,以“鄙视”二字冠名本身就能印证这个观点。
最后,我们把新旧两种分层形式用“鄙视链”的方式表示出来:
传统时尚模式:富裕>贫穷;有闲>劳作
新型时尚模式:知识>无知;个性>平庸
“鄙视链”本身就是“炫耀”与“区别”的过程,只不过这种炫耀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炫耀,这种鄙视是经济上无差别的鄙视。正如城市周刊原文所说“鄙视不是统治者的游戏,而是路人的’泄欲’。”鄙视链之所以被大众认可,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一场人民大众间无差别的追逐与狂欢,这也预示着经济上层的文化优势在某些领域已不复存在。但是,在这片原本属于有闲贵族的阵地之后,有闲贵族们正在酝酿着新的文化革命,他们将文化注入物质产品,一条崭新的鄙视链正在悄然展开。
在时尚领域甚至是其他领域,阶级间的角力正在进行并将永远持续。只要人性不变,追求区别的本能不变,追逐荣誉的欲望不变,关于“有闲阶级”的一切也将不会改变。
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原文有删节。
责任编辑: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