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来年,“后电视”不时出现在电视研究中。在知网上查找相关文章167篇,在百度学术上搜索到的词条有259,000。其内容涉及到电视的方方面面,从节目到技术,从营销到产业,但大多都没有对“后电视”这一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只是简单的冠以“后电视”或“后电视时代”。对此,笔者作了一个梳理和界定。在我国,“后电视”的概念是2005年由李新民提出来的:“后电视时代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媒介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与之相伴的是电视的传媒核心地位的变化、由单一到综合、由‘新兴’到‘传统’的转变过程,因而在对之进行界定时应当保持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他虽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但他提出两个重要的点:一是基于新技术新媒介的发展,二是动态发展的转变过程。在国外,2007 年阿曼达·洛茨( Amanda D. Lotz )在《电视即将被革命》( The televisionwill be revolutionized )中提出了“后电视网时代”( Post-Network Era )的概念。2015年他写了第二版,“尽管洛茨还称之为‘后电视网时代’,但是站在大洋彼岸的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后电视时代’。”(杨桂峰,2017)。相关的研究也多了起来,而这一切皆源自于互联网和网络视频。“后电视传播形态开始全新的网络化生存,互动视频、融合视频和分众视频粉墨登场。”(郜书锴,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