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67):任重道远——释“重”(下)

朱英贵

[紧接:《任重道远——释“重”(上)》]

   三、“重”(chóng)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重”字有两个读音:zhòngchóng。它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是读作zhòng的重量的“重”,而读作chóng的重复的“重”应该是它的引申义。读作zhòng的“重”字的字义演变源流已见上述,这里就接着来看读作chóng的“重”字的字义演变情形。

“重”的构字理据是负担装东西的行囊,当然,行囊里面的东西也就可以装进去倒出来,再装进去新东西再到出来,由此便很容易引申出重叠、重复的意思。例如:“习坎,重险也。”(《易·坎》)孔颖达疏:“两坎相重,谓之重险。”再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易·系辞下》)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诗)

“重”字再以此重叠、重复的引申义作为基础常用义,便又可以引申出如下诸方面的新的引申义来:

其一,表示多,过分。例如:“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左传·成公二年》)杜预注:“重,犹多也。”再如:“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吕氏春秋·去私》)毕沅校正引《黄氏日抄》:“此禁声色太过耳。”又如:“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文选·张衡〈东京赋〉》)薛综注:“重,犹多也。”

其二,表示两个。例如:“朱英绿縢,二矛重弓。”(《诗·鲁颂·閟宫》)郑玄笺:“二矛重弓,备折坏也。”高亨注:“重弓,每个战士带两张弓。”再如:“黍稷不二,羹胾不重。”(《墨子·节用中》)

由此有可引申出重逢的意思。例如:“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南唐·李煜《乌夜啼》词)

其三用作古代钱筮法的术语。以三钱掷之,俱背为重。例如:“此即京氏《易》。项氏安世曰:‘以京《易》考之,世所传“火珠林」者,即其法也。以三钱掷之,两背一面为拆,两面一背为单,俱面为交,俱背为重。’”(清·凌廷堪《礼经释例·杂例》“凡筮,士坐筮,卿大夫立筮”)

其四,指称古代丧礼用的在木主未及雕制之前代以受祭的木。例如:“重,木刊凿之。甸人置重于中庭。”(《仪礼·士丧礼》)郑玄注:“木也,县物焉曰重。刊,斫治,凿之为县簪孔也。士重,木长三尺。”再如:“重,主道也。”(《礼记·檀弓下》)郑玄注:“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又如:“重,死者之资重也。含余米以为粥,投之瓮而悬之。比葬未作主,权以重主其神也。”(《释名·释丧制》)

其五,表示怀孕。例如:“大任有身”(《诗·大雅·大明》)毛传:“身,重也。”郑玄笺:“重谓怀孕也。”再如:“李园女弟,发迹春申。考烈无子,果得纳身。知重而入,遂得为嗣。”(汉·刘向《列女传·楚考李后》)

由此有可引申出连累、牵连的意思。例如:“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再如:“刘泽发于田生,权激吕氏,然卒南面称孤者三世。事发相重,岂不危哉!”(《汉书·荆燕吴传赞》)颜师古注:“重犹累也。”

其六,表示。例如:“生十杀一者物十重,生一杀十者物顿空。十重者王,顿空者亡。”(《逸周书·文传》)孔晁注:“生多到重,生少到空。”再如:“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墨子·非攻上》)

由此有可引申出如下三种意思:

一是表示加上,更近一层。例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楚辞·离骚》)再如:“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唐·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又如:“盖帝王之世,以诗颂为一件最紧切事,专设采诗之官,以搜求之,重以其时,教养有方,人人能文。”(宋·岳珂《桯史·淳熙内禅颂》)

二是用作量词:层,道。例如:“天下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庄子·天下》)再如:“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史记·项羽本纪》)又如:“天开锦幄三千丈,日透红妆一万重。”(宋·杨万里《万花川谷海棠盛开进退格》)

三是用作量词:种,件。例如:“越玉五重。”(《书·顾命》)再如:“囊中自欠诗千首,身外谁知事几重。”(五代·齐己《东林寄别修睦上人》诗)又如:“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其七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又”、“重新”。例如:“叔向辞之曰:‘……孤斩焉在衰绖之中,其以嘉服见,则丧礼未毕,其以丧服见,是重受吊也。大夫将若之何?’”(《左传·昭公十年》)再如:“复睹东都辉,重见汉朝则。”(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又如:“永巷虽放弃,犹虑重谤伤。”(宋·陆游《婕妤怨》诗)

根据上面对“重”(chóng)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重”(chóng)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重”(chóng)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重”(chóng)字的成语不少,其中“重”字大致有如下几种意思:

其一,成语中的“重”字表示重叠、重复的意思,例如:

迭矩重规——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源自《三国志·蜀书·郄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日月重光——重光:重放光芒。太阳月亮重放光芒。比喻经过一番动乱后出现新的清明局面。源自《尚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三国魏·缪袭《魏鼓吹曲》:“日月为重光。”

重圭叠组——指世代连续做官。语见明·宋濂《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予闻世之右族,重圭叠组者有之矣,索其家学相仍数世而弗坠,十百之中或一二见焉。”

重规迭矩——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源自《三国志·蜀书·鄐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其二,成语中的“重”字表示多、许多的意思,例如:

百舍重茧——形容走远道的辛苦。语见《战国策·宋策》:“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

百舍重趼——百里一舍,足底老皮上又生出硬皮。形容长途奔走,十分辛劳。亦作“百舍重茧”。语见《庄子·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淮南子·修务训》:“昔南荣畴耻圣道之独亡于己身……百舍重趼,不敢休息,南见老聃。”

方寸万重——方寸:指心。万重:多话。心里头有千言万语。语见皇甫牧《步非烟》:“方寸万重,悉候晤语。”

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语见唐·徐光溥《题黄居寀秋山图》:“秋来奉诏写秋山,写在轻绡数幅间;高低向背无遗势,重峦叠嶂何孱颜。”

重山峻岭——连绵起伏的高山。语见《宣和画谱·赵令穰》:“使周览江、浙、荆、湘重山峻岭,江湘溪涧之胜丽,以为笔端之助,则亦不减晋宋流辈。”

其三,成语中的“重”字表示两个、两次的意思,例如:

居不重席——坐卧处不铺两层垫子。比喻节俭。语见《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

食不重味——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语见《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源自《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重温旧梦——温:复习,指回忆,体味。比喻再经历一次过去的光景。源自清·丘逢甲《岭云每日楼诗钞·重过感旧园二首》诗:“水木清华负郭园,三年客梦此重温。眼中故物诗留壁,身后浮文酒满樽。”

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语见清·湘灵子《轩亭冤·惊梦》:“侬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平权文劝戒女子。”

重足而立——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语见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坐不重席——坐不用双层席子。比喻生活节俭。语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其四,成语中的“重”字表示重新、再次的意思,例如:

邯郸重步——比喻进入梦乡。源自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目昏思睡,吕翁授以青瓷枕,卢生进入梦乡,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

昏镜重明——将昏暗的铜镜重新打磨光亮。比喻重见光明。语见元·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折:“今日投至见大人,似那拨云见日,昏镜重明。”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语见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回:“多年不见了,说了几句久别重逢的话,招呼大家坐下,书僮送上茶来。”

旧雨重逢——旧雨:老朋友的代称。指老朋友又相遇了。语见清·尹会一《健余尺牍·三·与王罕皆太史》:“比想旧雨重逢,促膝谈心,亦大兄闲居之一快也。”

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语见唐·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源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代将亡时;驸马徐德言把一个铜镜破开;跟妻子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新相见的凭证。后来;徐德言果然靠半块镜子找到妻子;重新团聚。”语见宋·李致远《碧牡丹》:“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

重操旧业——指再做以前曾做的事。语见吴趋《姑苏野史·赛金花二三事》:“赛金花随洪钧的棺材返苏入葬时,突然中途变卦,跑到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悬牌应客。”

重睹天日——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又作“重见天日”。语见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十三·真州杂赋·序》:“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不意重睹天日至此。”

五、含有“重”(zhòng)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重”(zhòng)字的成语很多,其中“重”字大致有如下几种意思:

其一,成语中的“重”字表示重量、分量重的意思,例如:

不知轻重——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语见《吕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

负重涉远——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同“负重致远”。语见晋·葛洪《抱朴子·勤求》:“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

负重致远——负:背着;致:送到。背着重东西走远路。比喻能够负担艰巨任务。源自《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语见《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语见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源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拈轻掇重——轻的重的都要拿。指要干的活很多。语见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怎下的着他拈轻掇重,可便扫床也波叠被。”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源自《商君书·错法》:“乌获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轻重缓急——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源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权衡轻重——权衡:衡量。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源自《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源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如释重负——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语见《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若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语见《旧唐书·高祖纪》:“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

问鼎轻重——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源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语见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头重脚轻——头脑发胀,脚下无力。形容身体不适。也比喻基础不牢固。语见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他的酒量原不济,三瓯落肚,渐觉头重脚轻。”

其二,成语中的“重”字表示看重、重视的意思,例如:

安故重迁——指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语见汉刘向《说苑·修文》:“触情从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土。”

安土重居——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语见《后汉书·杨终传》:“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语见《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尊师重道——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源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其三,成语中的“重”字表示慎重、谨慎的意思,例如:

秉节持重——保持节操,谨慎稳重。语见《后汉书·伏湛传》:“(伏湛)遭时反覆,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

老成持重——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源自《汉书·韦元成传》:“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语见《宋史·种师中传》:“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

其四,成语中的“重”字表示昂贵、厚重的意思,例如:

卑辞重币——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语见《战国策·秦策三》:“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币重言甘——币:指礼物;重:厚。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语见《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啖以重利——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源自《史记·高祖纪》:“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高官重禄——禄:俸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同“高官厚禄”。语见金·丘处机《满庭芳·述怀》词:“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

其五,成语中的“重”字表示威望、威重的意思,例如: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语见《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德隆望重——犹言德高望重。语见《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德重恩弘——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语见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显荣频烦,称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德尊望重——犹言德高望重。语见《东周列国志》第七五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献上良马,以备驱驰之用。”

功高望重——望:名望,声望。指功劳大而名望高。语见明·孙梅锡《琴心记·相如受世》:“将军不必怨怅,你功高望重,不久自明。”

名重一时——名:名声;一时:当代。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语见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

资深望重——资格老,声望高。源自宋·苏轼《答试馆职人启》:“非独使之业广而材成,抑将待其资深而望重。”

其六,成语中的“重”字表示深厚、深重的意思,例如:

恩深义重——恩惠、情义极为深重。语见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恩威并重——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源自《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恩重如山——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语见宋·陆游《删定官供职谢启》:“拔茅以征,冒处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无累月之淹。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情深义重——指情感深远、恩义厚重。语见晋·温峤《重与陶侃书》:“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著于人士之口。”

义重恩深——恩惠、情义极为深重。源自唐·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罪逆深重——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又作“罪孽深重”、“罪业深重”、“罪恶深重”。语见宋·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积重难返——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源自《国语·晋语》:“重,无乃难迁乎?”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三·旧制一废难复》:“此又皆势处极重之难返者。”

其七,成语中的“重”字表示重要、要务的意思,例如:

避重就轻——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点,只谈无关紧要的事情。语见唐·李林甫《唐六典·工部尚书》:“技能功巧者,不得隐巧补拙,避重就轻。”宋·刘挚《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畸重畸轻——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同畸轻畸重”。语见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编审余论》:“丁与粮,无畸重畸轻之弊。”

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语见《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