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你准备好了吗?

高考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较量,

更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考验

高考临近,你准备好了吗?

刘国明
  十年寒窗,在此一举。高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他们从此踏上人生旅途。这短短的几天,凝聚了多少人的梦想和期望。就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考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彷徨、忧虑、困惑、焦躁,无不在每个考生的脑际缠绕。消除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发挥超常水平,考出理想成绩,是每一个家长和考生苦苦思索的问题。
  一、情绪放松,坦然处之。
  通过高考,跨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人生理想,人人梦寐以求。事实上,人人实现这一目标是很不现实的,我国目前尚未普及高等教育,每年上大学的比率都局限在60%以内,人人都上大学的路还很长。高考临近,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做到既要调动全身心的力量积极争取理想成绩,也要有考不好的心理准备。“努力了,我无怨无悔。”凡事,已经尽到努力,成功与否并不特别重要。如此想来,情绪自然放松。当然,有了努力的过程,自然就产生理想的结果,这一点毫无质疑。如此胸有成竹,对于考前的集中复习、考场中的紧张气氛、考试后的滔滔评论,也就能够做到坦然处之了。
  二、充满信心,从容自若。
  自信心是取得胜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之一。充满自信,对于理想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就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心情愉悦,思路开阔,情绪活跃,思维协调,这些对于解决考试中的疑难问题有着重要的帮助。我们经常也有类似的体验,假设对某一事情充满了自信,可以发挥自觉能动性去主动面对,积极探寻解决的方法,成功率自然也就很高;反之,畏难怕事,抑郁沉闷,就很难取得理想结果。许多成功的考生都有这样的体验,“狭路相逢勇者胜”,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善于在激烈的拼争中展示自己的知识才华、能力优势和独特的性格魅力。于是,有人将高考看成是人生的绚丽舞台,充满了信心,“演出”自然精彩,个人水平的发挥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境平和,处变不惊。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为今年的高考蒙上了一层阴影。社会的呼声、家长的期盼、考生的安全,考务工作程序不得不层层设防,这些无不为高考平添了许多神秘。现在看来,全国的疫情总体上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考试工作中的各项预案都已准备得非常详实,而且有的还进行了高考防“非典”的实战演习,教育部门保证能够及时果断地处理各个环节出现的应急问题。对于考生来说,只需具备一些基本的防护知识和防护技能即可,不必过分伤神劳力,专注此事。现在看,目前的考场管理,除了入门时的体温检测外,与往年比没有多大的变化。对于考场内的极个别情况处理,监考教师会及时予以提示,所以大可放心应考,不必谈“典”色变,影响现场发挥。
  四、睡眠充足,沉着应对。
  考生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升学就业、家长期望、社会竞争,无不为原本早已超负荷的大脑又要增添过多的禁锢。此时,夜战有余,睡眠不足,以致精疲力尽,神情恍惚,到时难以承担大考的重任。有的家长在高考期间刻意为孩子更换休息地点,包宾馆,住饭店,反而更加剧了孩子的焦虑情绪。现在的高中毕业生,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在老师废寝忘食的辅导中,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同学挑灯夜战的氛围里,他们早已感觉到了大考的脚步声。作为称职的家长、老师这时要教育孩子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只有这样,到了考场才能镇静自如,沉着应对,发挥最佳水平。
  五、营养适当,保持体力。
  考试是智力的竞争,也是体力的测试。对于高考,人们报有如此高的期望,投入巨大的精力自不必说。心理学研究认为,大脑的极度紧张,容易导致人的快速疲劳。不完全统计,每年晕倒在考场中的现象,都有发生。分析原因,心理压力是主要的,身体不支也是重要因素。临近考试一段时间,有的考生升学压力加剧,精神过度紧张,忽视了营养的摄入,以致茶不思、饭不想,一味钻书堆,身体透支现象严重,出现考场晕倒也就成为平常之事。专家提醒考生,考前复习、应考紧张,更要注意增加营养,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确保临考的良好状态。
  实践证明,消除紧张情绪,对于提高考试临场水平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各位考生都能细心把握,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以平静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选择,必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该文发表于山东招生信息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