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添砖加瓦”说起(上)——故乡记忆⑤ 2024-05-19 23:44:48 ◆ ◆ ◆ 文 | 绿林瑞竹 & 图| 掌柜 上学的时候,我们写作文,常常写到要学好知识、增长本领、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说到“添砖加瓦”,我就常常想起在黄陂老家的时候,生产队为了解决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困境,拆塆改田,全塆盖统一的房子。队里统一做砖,统一烧瓦,盖统一尺寸的房子。我这里说的砖既不是红砖、青砖,也不是城墙砖、地板砖,而是土砖。土砖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首先在田里把田土犁出来,用耙耙平,再放水泡着。水不能多,否则做砖的泥巴太稀不能成型。然后撒上五寸左右的稻草(稻草用砍刀剁或者将割谷的砂镰绑在板凳上一把一把的割),作为砖筋以增加砖的强度。牵上几头牛在里面转圈,叫做“炼”泥巴,直到把稻草“炼”匀,泥巴“炼”熟到用手抓起来不掉就可以开始做砖了。在田的另一头平整压实出一片平地,作为做砖的场地。做砖的工具有四齿耙,一张大约两尺多高的小桌子,一个抬泥巴的抬板(两根木杠中间钉上一块两尺见方的木板),一个木砖模,一个洗衣盆。另外在挖泥巴的地方放一个装有稻草筋的箩筐,在做砖师傅的旁边放一个装有草木灰的箩筐。砖的尺寸大约是一尺宽,一尺五寸长,五寸厚。做砖的时候,一个人用四齿耙把泥巴挖到放于小桌上的抬板上,如果发现泥巴里面稻草筋少,就再放一些稻草在里面和几下再往抬板上挖。做砖师傅把木模放好以后,在木模底面撒一些草木灰,两个人抬着泥巴倒进木砖模。做砖的师傅先用脚在木模里面把泥巴踩几脚让泥巴挤满四角,再站在木模的对角往下压一压,使木模与地面亲密接触,然后用两只手来回抹平,在上面轻轻地拍打,将泥浆拍出来抹光,再用指头在上面画一个半指头深的横着的“又”字,最后用双手把木模垂直提起来,一块砖就做成了。泥巴倒进木模里面的时候,如果多了,就抠出来放在下一块砖的地方,如果少了就再加一点。木模提起来以后,放入盛满水的洗衣盆,再用稻草把子把四周刷洗一下,以保证做下一块砖的光滑度。这样做出来的砖还是半成品,等到砖半干的时候,要把砖竖着搬起来进行“美容”,主要是把挨着地面的那一面沾着的土用铁锨削掉(撒草木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砖少沾场地上的土),把四周挤出来的泥巴也削掉。这样竖着晒几天,等到砖基本干透,用稻草编的马口绳套在竖着的砖上,挑到放砖的地方码好备用。世事处处皆学问,挑砖也是有“窍道”的。①稻草编的马口绳子的马口不能太大,太大了套在砖上套不紧容易滑落。②马口套砖不能套得太上,也不能套得太下,太上了马口两边的主绳子挡不住砖身子,砖在挑着走的时候容易摆动,也容易滑落;太下了,砖的重心在马口之上,砖容易翻倒。③马口上面的主绳不能太长,太长了,挑着的砖离地面太近,不仅容易摇摆,而且容易碰到田埂边的树和草,增加行走的阻力。一般砖的底面离地面大约一尺到一尺五寸左右为宜。④挑砖的扁担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硬。太长了手扶不住马口主绳,砖容易摇摆。一般扁担的长度以两只手伸开能够扶住扁担两头的绳子为宜;扁担太硬了没有弹性,挑砖不省力,对肩膀的摩擦力太重。扁担稍微软一些,有弹性,挑着砖随着脚步上下一闪一闪的可以使肩膀摩擦力减轻一些。码砖也有窍门。在码砖的地面先从砖长的那一边立起横着放三块作为挡头,再挨着挡头砖直着放,一直放到砖堆的长度够长为止,第二层则是在直着放的砖上面垂直放三块砖作为挡头,如此循环往复。到最上面的时候,则是把砖平着扣在上面,起到把砖拉着不散开的作用(做砖的时候,木模垂直往上提取以后,砖的上平面四边会拉起一点棱角,使砖的上平面中间略为凹一点,这对以后用砖砌墙也起到稳固的作用)。那个时候,国家对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农闲的时候为社员盖房子,大队和公社一般是不干涉的。但是盖房子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生产队做,有些事情还是要社员私人做的。比如,经过队里安排做砖的田以后,犁田、打渣巴、耙田、平整做砖的场地,从水塘里放水、引水到做砖的田里以及削砖、挑砖、码砖一般都是社员私人做。有时,牵牛“炼”泥巴的活都是女将做。我的伯伯(父亲)、嗯妈(母亲)都是农民,而且是偏僻山乡的农民,一辈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冇得歇的时间。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就起床了,不是去自留地,就是去挖草渣,或者砍柴,然后回来出早工(男将早工两分,上午工下午工各四分)。母亲就在家里做家务活做早饭。小的时候,常常是父亲从畈里回来我还冇醒,父亲就要唠叨,“太阳都晒了屁股了,嗯暂还不起来,将来长大了么样办啰!”上午收工、下午收工后,父母也是如此分工忙碌,下午收工回来下畈做事常常要忙到天擦黑才回家吃晚饭。我家盖房子的时候,我刚刚小学毕业,哥哥在武汉工程队做小工,姐姐初中还冇毕业。家里做砖犁田、打渣巴、耙田、引水都是父亲在队里收工以后去做的,牵牛“炼”泥巴则是母亲去做的,削砖、挑砖、码砖也都是父亲做。盖房子的砖有了,可是盖房子的瓦、做地基墙的石头、立门石头、檩条、搁子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呢?伯伯嗯妈犯愁了!本文作者绿林瑞竹授权印象黄陂发布关于作者 绿林瑞竹,男,黄陂长轩岭人,曾就读于黄陂三中。1978年离家赴陕谋生。现已退休。· END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赞 (0) 相关推荐 散文||春到红安小丰山 春到红安小丰山 秦和元||湖北 小丰山村是红安县城关镇的一个小村庄,距县城二十分钟车程.这个村因倒水河畔的小丰山而得名. 倒水河自北向南而来,被小丰山阻住了去向.正如那句诗所说,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 ... 稻草漆具有的生态可持续意义 稻草漆具有的生态可持续意义 传统泥巴墙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还不是那么发达的时候,泥巴墙属于我们主要的建筑方式,而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以前就能够就地取材,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出更好的房屋,而在科技 ... 农村俗语:“大房压小房,两眼泪汪汪”,为何大房不能压小房呢? 农村有句俗语叫做:"大房压小房,两眼泪汪汪",到底什么是大房压小房呢?为何大房压小房会两眼泪汪汪呢? 在农村,经常能见到一些很古老的房子,如果是普通的民房,一般都是比较低矮的,或许 ... 司机被砖捣瞎眼,飞来泥巴喷一脸! 司机被砖捣瞎眼,飞来泥巴喷一脸! 徐名发:父亲拓砖 父亲拓砖 徐名发 辛丑年春节期间,防避"新冠",宅家闲而无事,就把相册拿出来翻翻.一张三十五年前的全家福照片,让我注目好久.父亲那蜡黄.嶙瘦的面庞和凹陷的眼窝里,写满了父亲一生的辛 ... 舌尖上的故乡记忆中的年 每年春节期间,身在他乡,我能想像老家亲人们每天在做什么,在吃什么,也尽自己所能,让故乡的风味在舌尖回味,让故乡的风情在记忆中氤氲. ********************************** ... 从“添砖加瓦”说起(下)——故乡记忆⑦ ◆ ◆ ◆ 文 | 绿林瑞竹 盖房子的土砖和瓦都有了,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时节,伯伯嗯妈盼望已久的新房工程开工了. 我家新房在原来老房子的东面,以前是我们家的稻场,大门朝东开.当时塆里统一盖房,大工小工都 ... 从“添砖加瓦”说起(中)——故乡记忆⑥ ◆ ◆ ◆ 文 | 绿林瑞竹 & 图 | 网络 伯伯嗯妈犯愁的是,要盖新房子,单靠拆除老房子分的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添加新瓦.这个时候,队里已经开始做瓦.烧瓦,但做瓦烧瓦有一个过程,等着用新瓦 ... 于连平【诗歌】大青石上的记忆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大青石上的记忆 文//于连平 大青石啊,你仍在那屹立 看见你 勾起 ... 路过寻常街道,食寻常烟火,让舌尖唤醒故乡记忆#抖音小助手 #舌尖上的美食 路过寻常街道,食寻常烟火,让舌尖唤醒故乡记忆#抖音小助手 #舌尖上的美食 调查|舌尖上的记忆回来了,“消失”的老北京水果正在复兴 眼下正是果品大量上市的季节,可去超市里转一圈会发现,天南海北的水果都聚齐了,唯独鲜见老北京本地水果的身影.一些市民不禁惆怅:"以前那些老味道都哪儿去了?"大家开始怀念延庆小国光的脆 ... 朱鼎安:故乡记忆之一·待到山花烂漫时/深切怀念我的伯父 待到山花烂漫时 深切怀念我的伯父 朱鼎安 人生履痕,稍纵即逝.在记忆长河里,总有一些跃动的浪花,轻泛着亮光与笙歌-- ... 舌尖上的记忆 舌尖上的记忆 郭成志|舌尖上的记忆 郭成志|舌尖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