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添砖加瓦”说起(上)——故乡记忆⑤

 ◆ ◆

文 | 绿林瑞竹 & 图| 掌柜

上学的时候,我们写作文,常常写到要学好知识、增长本领、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说到“添砖加瓦”,我就常常想起在黄陂老家的时候,生产队为了解决人多地少、人多房少的困境,拆塆改田,全塆盖统一的房子。队里统一做砖,统一烧瓦,盖统一尺寸的房子。我这里说的砖既不是红砖、青砖,也不是城墙砖、地板砖,而是土砖。
土砖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首先在田里把田土犁出来,用耙耙平,再放水泡着。水不能多,否则做砖的泥巴太稀不能成型。然后撒上五寸左右的稻草(稻草用砍刀剁或者将割谷的砂镰绑在板凳上一把一把的割),作为砖筋以增加砖的强度。牵上几头牛在里面转圈,叫做“炼”泥巴,直到把稻草“炼”匀,泥巴“炼”熟到用手抓起来不掉就可以开始做砖了。在田的另一头平整压实出一片平地,作为做砖的场地。
做砖的工具有四齿耙,一张大约两尺多高的小桌子,一个抬泥巴的抬板(两根木杠中间钉上一块两尺见方的木板),一个木砖模,一个洗衣盆。另外在挖泥巴的地方放一个装有稻草筋的箩筐,在做砖师傅的旁边放一个装有草木灰的箩筐。
砖的尺寸大约是一尺宽,一尺五寸长,五寸厚。做砖的时候,一个人用四齿耙把泥巴挖到放于小桌上的抬板上,如果发现泥巴里面稻草筋少,就再放一些稻草在里面和几下再往抬板上挖。做砖师傅把木模放好以后,在木模底面撒一些草木灰,两个人抬着泥巴倒进木砖模。
做砖的师傅先用脚在木模里面把泥巴踩几脚让泥巴挤满四角,再站在木模的对角往下压一压,使木模与地面亲密接触,然后用两只手来回抹平,在上面轻轻地拍打,将泥浆拍出来抹光,再用指头在上面画一个半指头深的横着的“又”字,最后用双手把木模垂直提起来,一块砖就做成了。
泥巴倒进木模里面的时候,如果多了,就抠出来放在下一块砖的地方,如果少了就再加一点。木模提起来以后,放入盛满水的洗衣盆,再用稻草把子把四周刷洗一下,以保证做下一块砖的光滑度。
这样做出来的砖还是半成品,等到砖半干的时候,要把砖竖着搬起来进行“美容”,主要是把挨着地面的那一面沾着的土用铁锨削掉(撒草木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砖少沾场地上的土),把四周挤出来的泥巴也削掉。这样竖着晒几天,等到砖基本干透,用稻草编的马口绳套在竖着的砖上,挑到放砖的地方码好备用。
世事处处皆学问,挑砖也是有“窍道”的。①稻草编的马口绳子的马口不能太大,太大了套在砖上套不紧容易滑落。②马口套砖不能套得太上,也不能套得太下,太上了马口两边的主绳子挡不住砖身子,砖在挑着走的时候容易摆动,也容易滑落;太下了,砖的重心在马口之上,砖容易翻倒。
③马口上面的主绳不能太长,太长了,挑着的砖离地面太近,不仅容易摇摆,而且容易碰到田埂边的树和草,增加行走的阻力。一般砖的底面离地面大约一尺到一尺五寸左右为宜。
④挑砖的扁担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硬。太长了手扶不住马口主绳,砖容易摇摆。一般扁担的长度以两只手伸开能够扶住扁担两头的绳子为宜;扁担太硬了没有弹性,挑砖不省力,对肩膀的摩擦力太重。扁担稍微软一些,有弹性,挑着砖随着脚步上下一闪一闪的可以使肩膀摩擦力减轻一些。
码砖也有窍门。在码砖的地面先从砖长的那一边立起横着放三块作为挡头,再挨着挡头砖直着放,一直放到砖堆的长度够长为止,第二层则是在直着放的砖上面垂直放三块砖作为挡头,如此循环往复。到最上面的时候,则是把砖平着扣在上面,起到把砖拉着不散开的作用(做砖的时候,木模垂直往上提取以后,砖的上平面四边会拉起一点棱角,使砖的上平面中间略为凹一点,这对以后用砖砌墙也起到稳固的作用)。
那个时候,国家对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农闲的时候为社员盖房子,大队和公社一般是不干涉的。但是盖房子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生产队做,有些事情还是要社员私人做的。比如,经过队里安排做砖的田以后,犁田、打渣巴、耙田、平整做砖的场地,从水塘里放水、引水到做砖的田里以及削砖、挑砖、码砖一般都是社员私人做。有时,牵牛“炼”泥巴的活都是女将做。
我的伯伯(父亲)、嗯妈(母亲)都是农民,而且是偏僻山乡的农民,一辈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冇得歇的时间。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就起床了,不是去自留地,就是去挖草渣,或者砍柴,然后回来出早工(男将早工两分,上午工下午工各四分)。母亲就在家里做家务活做早饭。
小的时候,常常是父亲从畈里回来我还冇醒,父亲就要唠叨,“太阳都晒了屁股了,嗯暂还不起来,将来长大了么样办啰!”上午收工、下午收工后,父母也是如此分工忙碌,下午收工回来下畈做事常常要忙到天擦黑才回家吃晚饭。
我家盖房子的时候,我刚刚小学毕业,哥哥在武汉工程队做小工,姐姐初中还冇毕业。家里做砖犁田、打渣巴、耙田、引水都是父亲在队里收工以后去做的,牵牛“炼”泥巴则是母亲去做的,削砖、挑砖、码砖也都是父亲做。
盖房子的砖有了,可是盖房子的瓦、做地基墙的石头、立门石头、檩条、搁子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呢?
伯伯嗯妈犯愁了!
本文作者绿林瑞竹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绿林瑞竹,男,黄陂长轩岭人,曾就读于黄陂三中。1978年离家赴陕谋生。现已退休。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
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