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酒,中国历史将减少一半精彩

有人说:一部中国史,半部美酒史。诚哉斯言!

中国煌煌五千年历史,如果抽掉冲天的酒气,将会变得干瘪无味,没有光泽。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酒对人生的滋润。

汉高祖刘邦,诛秦灭楚。在平定英布叛乱后,阔别家乡多年的六旬老翁在沛县宫城,与父老饮酒。刘邦感怀万千,借着酒劲拔剑起舞,一曲歌尽一杯酒。那首流传千古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道不尽英雄迟暮的无奈与悲凉。刘邦不会忘记:鸿门宴上刀光剑影,西楚霸王以酒为兵,险些要了自己的性命。

莫谓少年不英雄。霍去病豪情满怀,把汉武帝赐的御酒,倒在泉水里,以一瓢饮,说这是皇帝所赐,今日与卿等共醉。十万汉家男儿金戈铁马,马踏大漠,马蹄尽处,全是风流。没有酒,也许就没有霍去病短暂而辉煌的人生。酒,是儿女柔肠,也是利剑名刀。一刀一剑,镌刻的是少年不羁的豪放。

皇帝武夫爱酒,诗人更是离不开酒。诗圣的《酒中八仙歌》,长安市中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天下呼来不上船。李白把酒对月起舞,写不尽的浪漫情怀,喝不完的快哉此风。

更不要说千古一苏子,宦海沉浮早以通达人事,站在赤壁江岸,就着铜板铁琵,一壶酒就是一阕《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失意时,也会自嘲:“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酒是男人的兵器,女人也会歌之舞之。不见章丘李清照,也是个酒中达人,喝到不省人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舒展的是女人的媚骨,媚骨之外的豪迈。

哪怕是骂人,也离不开酒。明朝万历皇帝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大理寺评事雒于仁,满怀义愤,写下轰动天下的《酒色财气疏》,骂皇帝好酒及色,还是个到处挖宝的财迷。

天下板荡,天下太平。英雄,名士,草莽,都离开酒,还剩下几分豪迈?就是李玉和,也要“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

中国人善于饮酒,酒在中国,绝不只是一种烈性饮品,而是与历史紧密捆绑的文化。你喝了一杯酒,其实你喝下去的,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在中国做酒,尤其是白酒,没有与之配套的酒文化,是做不好的。而这一点,习酒做得就非常好。

习酒位于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乃古习国旧地,故称之为习酒。习酒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西南地区山美水美,适宜酿酒。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发大西南,派使臣唐蒙出使南越,得知夜郎地区有一种“枸酱酒”。

武帝爱江山、爱美人,也爱美酒,地方上就把枸酱酒进献朝廷。武帝饮之,“甘美之”,赞不绝口。一壶酒浇灭不了武帝对酒的欲望,武帝下旨,唐蒙驱马趟赤水河,寻找枸酱酒,列为贡品,年年进献。

历史改变了无数沧桑,却没有改变枸酱酒的甘美。青山绿水间,流淌着枸酱酒醉人的芳香。即使枸酱酒逐渐衍变成现在的习酒,不变的,依旧是习酒人的真诚。做酒,就是做人,人正则酒香,没有半点偷工减料,有的只是尽心尽责。

习酒做为企业,最早是1952年创建的仁怀县郎庙酒厂。那时的习酒,只有三间瓦房,三名员工,为了生存,习酒的创业先辈们,走南闯北,背着一袋袋粮食翻山过水,从外省买酒曲,请当地的酒师傅传授经验。1958年成为茅台酒的分厂,生产“回沙郎酒”,之后又生产小曲白酒。1965年,酒厂划为习水县,还曾经改名为红卫大曲,直到1972年改名习水酒厂,1983年正式称为“习酒”,一部传奇,打开了他盛满传奇故事的大门,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热烈的拥抱。

习酒踏实走出每一步,都付出很多汗水。但在成就面前,汗水就是习酒人引以为豪的军功章。2016年,习酒销售收入达到25.6亿元,仅上缴税收就达5.3亿元,尽到了习酒人对社会的义务与责任。贵州省是个偏远的省份,失学青少年很多,这刺痛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习酒人的心。早在2006年,习酒就发起“习酒·我的大学”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冲破命运的牢笼,一飞冲天。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企业何况不是呢?一流的企业,不仅要看经济效益,更要看社会责任。只为赚钱不顾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会有长远的发展。习酒坚持“爱人”的理念,从“小山沟”走向大世界的习酒,没有忘记风雨路同行的每一个朋友,携手此生,不离不弃。

对习酒人来说,前方没有尽头,只有无尽的责任,需要习酒人去勇敢地承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