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如何说话不留把柄,既可推卸责任又不得罪人?

【参考书籍】《左传》成公十七年

【事由】晋厉公到匠丽氏那里游玩,栾书、中行偃乘机把他抓了起来,然后二人去请士匄、士匄推辞不来,然后又去请韩厥,但韩厥也推辞不来。

并且说:过去我由赵氏抚养长大,孟姬谗害赵氏时,我都能做到不参与用兵,古人有过这样的话:即使是宰杀老牛也没人敢做主,何况是国君?你们几个人连国君都不能事奉,又哪能用得上我呢?

【解析】栾(luán)书、中行偃绑架晋厉公,这行为是逼宫政变的行为,按理说逼宫政变应该越少人知道越好,因为知道的人越少政变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而栾书、中行竟然还通知士匄(gài)、韩厥(jué),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不怕走漏风声吗?

试探性行为

栾书虽然是执政大臣,但晋国可不止栾书这派势力,同时还有其它势力存在,而栾书只是势力最大的派系而已,如果不搞清楚其它派系的想法就冒然发动政变,风险系数极大。

为了降低风险所以就要测试其它派系的态度,如果其它派系不支持政变那就只能缓一缓,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增加胜算,为了测试其它派系的态度,所以就把晋厉公抓起来。

然后去请士匄、韩厥,表现上是请他们,其实是在试探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而士匄、韩厥也只有两种选择,去或不去,去就是不支持政变,不去就是中立或者默认政变。

为何说准备政变?

如果士匄、韩厥前往的话就显得不会来事了,为何说不会来事呢?因为栾书作为臣子竟然把晋厉公抓起来,这是以下犯上是要杀头的。

明知要杀头还是要做,要么是傻要么是准备政变,否则谁会无缘无故绑架国君?而栾书既然能当上晋国的卿大夫而且还是执政大臣,说明政治智慧不简单,绝对不会蠢到无缘无故绑架国君。

所以说栾书绑架晋厉公是有原因的,而栾书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绑架国君,只能说明准备政变,因为栾书作为执政大臣,已经具备政变的能力,所以说栾书唯一的可能就是准备政变。

既然栾书要政变,但士匄、韩厥又不想与栾书为敌,所以只能拒绝栾书的邀请,以表面自己不想参与政变的事情。

士匄直接拒绝栾书的请求,就是向栾书说明不想参与他们政变的事情,而韩厥也不去并且还解释一通,韩厥解释说过去我由赵氏抚养长大,孟姬谗害赵氏时,我都能做到不参与用兵。

这句话中的意思是说:我连养我的恩人被陷害我都不参与用兵,就更别说其它人了。韩厥通过点到即止暗示栾书,说自己不参与他政变的事情。

韩厥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这样说可进可退,因为我没有阻止你政变,如果你栾书政变成功,也不要找我麻烦,如果你栾书政变失败也不关我事,因为我已经拒绝你的请求。

【职场智谋:专注研究分析各种套路,领略套路招式,避免掉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