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悬解》——吐血,衄血
吐衄下血瘀血十四章
1 吐衄下血者,是木郁之令冲,血离经而外溢也,内伤之血从吐衄下泻而外亡也。血离经而不能外溢者,则内蓄积而瘀血也。血离经而外溢者,从木冲而来。或为虚劳,或痰阻经络。

吐衄下血一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1 脉弦而大,弦为阳减而阳虚,大为脉空(芤)而亡血,弦而大者,外紧而内空,此名曰革。革者,外紧而内空,如鼓之皮革。妇人见此脉,则半产亡血,或漏下亡血,男子见此脉,则为亡血,或吐衄上亡,或利而下亡。革脉为亡血也。(如有金刃所伤,而致失血者,当浮而微涩。观卷十九,疮痈三)
2 亡血之病,无不由于虚寒,虚寒之原,无不由于中气之败。黄师一语而概括,深学黄师,则明此“伤寒”之理。中气者,升降水火之枢轴,枢轴不转,则火浮而水沉,此亡血之原也。脉象弦大外热,不显沉弦虚寒之形,所以后世方书,专事清凉,千手雷同,万不一生。弦大者,阴寒格阳,阳不内交,阳外浮而不内秘也。见阳浮外热则用清凉,而败中气也。其阳浮之弦大,也因沉弦之阴格,总因中气之虚也。只知弦大阳浮,不知阴亡而脉空,弦大阳浮,而非阳盛,也是极虚之脉。
3 金逆于上而寸大者,火逆不降而上热,上热而非下热,此多吐衄(阳泄而衄血,气动则血亡),木陷于下而尺弦者,此清阳陷于下而不升也,此下热而非上热,此多泄下(阳陷而血下,气陷则血亡),弦大亡血,沉弦细滑之亡血,皆是中虚,虚寒亡血之义。
论;木陷于下而尺弦者,下热而非上热也,此木陷而有热,也有不热,此在温气虚与温气败之别,虽生下热,也因虚寒,不可以此虚热而为实热。此理观淋沥根源则知,热清之后,再用附子。亡血之病,中气虚寒,见热清热,中气更败,其血更亡。
吐衄下血二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烦咳者,必吐血,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
1 病人面无血色,无表证之寒热,脉沉而弦者,此为阴寒之脉,衄,烦咳者,阴下寒不升,则阳上逆不降也。沉弦之阴寒,格阳逆不降而上泄,气泄血动,则见衄血,此衄是血,实为泄气,实为阳泄。胃逆不降,火逆肺燥,肺金失敛,则见烦咳,咳者必吐血。衄与烦咳吐血者,皆阳逆不降上盛之证,弦而面无色者,是肝不藏血之象也,故必有衄吐而亡血也;
脉见浮弱,重按之绝者,是阳浮阴弱,血脉内空之义,阴弱故重按无根也,面无色者,肝血不藏也,木陷不升,故血内溢而下泄。
2 沉弦反上衄,此为阴寒格阳,阳逆上盛而上泄;浮弱反下血,此为阴血内溢而下亡,微阳不秘而浮弱也。下阴而吸上阳,上阳而呼下阴,沉弦于下不能上吸阳气(阴寒格阳),浮虚于上不能下呼阴气(阴不秘阳)。此是阴沉于下,阳格于上,阳泄于上而吐衄,阴格故见沉弦。阴亡于下,阳浮于上,阳浮阴弱,浮而未脱,则脉浮弱。(太阳病,衄是血而泄是卫)
3 血在下而上升者,木气也,升于上而降于下者,金气也,升上降下者,总统于土也。
附:营生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血在下而上升者,则卫气之升发也,肾中之阳,是为木气之根,肾中之阳,即卫气之根,卫气随木气升发于外也。血升于上,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为太阳营卫。气行血随也是此理。
上条弦大阳浮之亡血,本条即沉弦阴寒之亡血,上条显阳浮弦大之脉,本条则显阴寒沉弦之脉。亡血之病,从阳浮脉大论,从阴沉脉细论,俱是虚寒亡血之义。

衄血三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1 尺脉浮者,木陷于水,郁动欲升也,升而不能,则尺脉浮也;故乙木下陷而行其疏泄之令也。木主五色,入土为黄,木气下陷,而贼脾土,土色为黄,则目睛晕黄,木行疏泄,肺金失敛,则衄未止;湿邪已退,木气上升,则晕黄去,云雾去而天光现,故目睛慧了,故知衄今止。
尺脉浮,是木陷于水之义,木陷疏泄,故衄未止。木陷贼土,故目睛晕黄,脾陷不升,故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则知木气升达,而不陷泄,故知衄止。衄为上泄,而尺脉浮,知仍是下寒格阳,阳逆上盛而上泄,病是动气,而衄是血也。
按;对比学习脉象,尺脉浮者,是为木陷于水也,欲升而不能;尺脉弦者,是为木陷于水也,此为阳减阳陷之象。尺脉沉而见一浮者,此为滑象,木气欲升,阳气来复之象。354页脉法三十八,少阴脉微滑,紧之浮名也,沉则紧,升则浮,沉而欲升则脉见滑象。
2 衄血之病,总由于土湿,土湿而阳明不降,则辛金上逆而失收敛,此就是阳气上泄,阳泄气动而衄血,衄是为血,而实为阳泄,阳气不降而上泄之义。太阴不升,则木陷而行其疏泄。此是下寒湿盛,木气不升,则血沉陷瘀而木疏泄也。
论;黄师言,其原总由于土湿,又言悉由中气之败,是一定之理。此是黄师总结出来的定理,依据这些定理,临证会有辩证准则。从阴阳大论,又有总结出的定理,如火不敌水,阳不敌阴,又有阳贵阴贱,阳主阴从,阳易衰而阴易盛,还有阳明之燥永不敌太阴之湿,又有阳明腑实唯阳明伤寒有之,余下皆阳明之阳虚,故中虚必湿寒,作为中医的阴阳之定理,则伤寒辩证时,从阴阳大论,不再混乱,有理论可依,也就是这些病都是伤寒病,所以先师之经典之作以《伤寒》命名,我们最起码知道这些都是伤寒病,也会对阳浮假热有新的认识。知道都是伤寒病理,以六经之理,从中气入手,则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一点一点积累,就会解决更多亡血的病理与治法。学完仲景,学完黄师,就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全科中医师。中医那么多流派与大师,直到今天,却没有一个能扛起中医复兴的大旗。问题就出在理论体系不对,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没有积累,也就没有传承。
衄血四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1 从春至夏衄者,属太阳也;太阳为表中之表(阳之表开),太阳主开,春夏阳升,太阳开则里气达于表,皮毛不开,气郁内壅,气冲则衄。此为太阳伤寒,皮毛窍闭,卫气内郁,不能外泄,上冲鼻窍,营血外衄也,血出则卫泄也。(观太阳篇,二十三,四,五条则知)
从秋至冬衄者,属阳明也;阳明为表中之里,阳明主合(阳之里合),秋冬阳降,阳明合则表气藏于里,阳明不合,气逆不藏,血溢则衄。此为内伤杂病,土湿胃逆,所谓肺气失敛而衄血,就是阳气上盛而外泄,气泄而见血衄也。虚劳内伤之义。
论;此太阳外感之衄与阳明阳虚,阳泄不合之衄。阳明七十三之衄,余按外寒表闭之解,虽在阳明,表寒之束,阳明之衄,也属太阳。
2 本篇是论外感之衄与内伤之衄,以时令区分太阳外寒之闭,阳明内寒失藏。衄有外寒内伤,但皆在阳经阳络。皆为阳气外泄。太阳之衄,衄血而卫泄也,阳明之衄,衄是血而亡是阳,阳气失藏也。伤寒衄血,独在阳明与太阳二经。太阳外感之衄血病,与阳明内伤之衄家。
衄血五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1 衄家亡血,属于内伤,无外感之事,故不可发汗。衄家亡血,是内伤里虚,衄血之证,即是阳气上泄之象也。阳气上泄而上亡,在误发汗亡阳,是实其实也,汗出必额上塌陷,经脉紧急,目睛直视,不能旋转,阳气离根,则烦燥不得眠。
2 衄家与衄,是两回事,衄家是为内伤亡血之家,衄就是偶然一次的病证,如太阳外感之衄。衄家是为虚劳亡血之家。虚劳衄家,无外寒表证,无发汗之理。衄家不可发汗,也是提醒不要误以为太阳伤寒之衄,误以为表证而误汗之,误汗则为大逆。
3精血,阴也,而内含阳气,失精亡血之病,人知精血之失亡,而不知其所以泄者,阴中之阳气也。是以失精亡血之家,脾肾湿寒,饮食不化者,阴中之阳气败也。气所以薰肤而充身,额上塌陷者,阳分之气脱也。
精血之亡失,是阴中之阳泄,此论精辟,治则建中,而不是补血填精之论,此论有毒,清凉滋润,中虚不受,脾败人亡。仲景虚劳诸方,无一大用清凉滋润之法。理论对错,一目了然。中医庸论,不能医人,反为医祸。若被庸论洗脑,失独立思考,天天争论不休,诚为可悲。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