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脉度17
相关推荐
-
足太阴阳明
<太阴阳明论>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 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从 经脉联系.生理功能. 受邪及发病特点等方面 广泛地讨论了 脾与胃的关系 故篇名即为 "太阴阳明论" 作品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 篇名与要点 营气,是水谷化生营运于脉中的精微物质.本篇系统地论述了它的来源.性质和运行的规律,因此篇名"营气".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 ...
-
自我康疗9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论》
自我康疗9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论> 天地过客,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身后功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的灵魂轻重,绝不能用金钱货币衡量.曾经创造过多少精神财富,这才是人生价值 ...
-
《灵枢经》校译二则
编者按:<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素问>.<灵枢经>各八十一篇,其书成书年代久远,文意艰深,加之历代翻刻而有脱讹,难为今人所 ...
-
《脏腑盛衰与七窍及及全身症状表现》
题目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体五脏精气的盛衰与七窍的关系:第二,人体五脏六腑病变所导致的不同症状表现. 关于人体五脏精气的盛衰与七窍的关系,经文记载道:"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 ...
-
五脏与七窍的关系《灵枢•脉度》记载“五脏...
五脏与七窍的关系 <灵枢·脉度>记载"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这里指出了五脏与 ...
-
17脉度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 ...
-
祝玄冲:祝华英道长神奇的十二经脉灵枢脉法·365医学网
祝华英道长神奇的十二经脉灵枢脉法 作者:祝玄冲[1] 单位:武当玄武派十四代道医传人[1] 祝道长少年时即发愤学医并修持全真内丹功法,在练功中达到胎息境界而发现并体证了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玄妙的运 ...
-
王云霄中西汇通辩证脉学17课-柴胡桂枝干姜汤口渴便溏肝气不舒
王云霄中西汇通辩证脉学17课-柴胡桂枝干姜汤口渴便溏肝气不舒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熬).炙甘草组成.具有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的功效.用于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 ...
-
英雄末路蒋文度(17)最是仓皇山川路
原创:王文胜 1949年10月上旬,白崇禧仍想把他的残余部队撤回广西,退守大西南.10月底,张淦要在全州收拢从衡阳前线退下来的溃兵,提出要蒋文度安排驻地. 这时,蒋文度乘机一面下令将县府迁至城西对河的 ...
-
自我康疗95:解读《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论》
自我康疗95:解读<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论> 鸿蒙未开的混沌状态,无所谓难得糊涂.一旦有了阴阳清浊之分,人们才会有正邪善恶的道德判断力.面对人类世界价值观多元化的矛盾纷争,是走正道还是走邪 ...
-
黄帝内经:骨度决定脉度
<灵枢·骨度>是一篇专门讨论人体生理常数的论述,关系到中医如何看待人体的生理结构,是否需要测量,用什么标准确定人体的正常数值.其中说:"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 ...
-
灵枢·骨度14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