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校译二则

编者按:《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素问》、《灵枢经》各八十一篇,其书成书年代久远,文意艰深,加之历代翻刻而有脱讹,难为今人所理解,为发掘灿烂文化之遗产,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杨鹏举先生历时数载披卷无数,对该书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加了按语。此次整理的重点在于解惑,其中仅《灵枢经》破解千古之谜的难题有36条,争论不休的疑点有62条。今将《灵枢经》两段文字摘录刊出以飨读者。
《灵枢经》校译二则

【原文】

风痹淫泺 ,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 ,股 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悗 ,眩已汗出 ,久则目眩,悲以喜恐 ,短气,不乐 。不出三年死也。

【校注】

▲淫泺 《太素》卷二十八·痹论无“泺”字,《甲乙》卷九第二“淫泺”作“注”。●淫,行走的样子。《羽猎赋》:“浩如涛水之波,淫淫舆舆,前后要遮”。注:淫淫舆舆,皆行貌”。泺(li),水动。《类篇》:“泺,水动儿。”

▲时如入汤中 《太素》卷二十八·痹沦作“时如汤入腹中”。

▲股 《甲乙》卷九第二作“肢”。

▲时呕时悗 悗,《太素》卷二十八·痹论作“惋”。●时呕时悗,悗,迷惑;糊涂;闷;烦闷。悗,《玉篇﹒心部》:“悗,惑也。”本书“五乱”:“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根据上下文分析,此指糊涂,即神昏。因为上文有“烦心”之语。

▲眩已汗出《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七九引无“眩已汗出”四字。刘衡如:“疑此四字当在下‘久则目眩’之后。”●眩已汗出,已,通以。眩,眼睛视物摇晃不定;晕,晕旋;迷惑。《方言》卷三:“凡饮药、傅药而毒,东齐海岱之间谓之瞑,或谓之眩。”《释名﹒释疾病》:“眩,县也。目视动乱,如县物摇摇然不定也。”《素问﹒玉机真藏论》:“忽忽眩冒而巅疾。”《礼记﹒中庸》:“敬大臣则不眩。孔颖达疏:“眩,惑也。”此指晕,因下文有“目眩”二字。

● 喜恐:好发恐惧。

●不乐:乐,通“疗”。乐:通“(疒樂)”。《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樂,叚借为(疒樂) (疗)。”《经典释文》:“樂,本又作(疒樂)”。《诗·陈风·衡门》:“可以樂饥”。郑玄笺:“可饮以(疒樂)饥,(疒樂),犹治,止。”《周礼·天官·疡医》:“凡療疡。”郑玄注:“止病曰療。” 不乐,此指不治之症。

【语译】

风痹病游走窜痛,病重时就有不能医治的征象,就是足冷得象踏着冰块,时象浸泡在滚热的汤水中,下肢有游走窜痛时,就出现心烦、头痛、时时呕吐,时时神志糊涂,昏晕过后接着就汗出,病久就会有眼睛视物摇晃不定,悲伤后好有恐惧感,气息短弱,此是不治之症,不出三年。就会死亡。

【原文】

五藏常1内阅2于上七窍也3,故4肺气通于鼻,肺5和6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7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8和则目能辨五色9矣;脾气通于口,脾10和则口能知五谷11矣;肾气通于耳,肾12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13为痈。故邪在府则阳脉不和14,阳脉不和15则气16留之,气17留之则阳气18盛19矣。阳气太盛20则阴21不利22,阴脉不利23则血24留之,血25留之则阴气26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弗能27荣28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29。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30。

【校注】

1 ●常:通“尚”。还。《管子·七臣七主》:“耳常五声。”许维遹案:“常,当读为尚。”

2●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窍。”《说文解字注》:“阅,古叚阅为穴。”本书《五阅五使》:“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官者,五藏之阅也。”

3 ▲七窍也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在七窍”。

4▲故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无。

5 ▲肺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鼻”。

6●和:《说文》:“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引《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荀爽注云:“阴阳相和,名得其宜,然后利。……《后汉书·章帝纪》‘利作和’。是利与和同义。”

7 ▲心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甲乙》卷一第四并作“舌”。

8 ▲肝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甲乙》卷一第四并作“目”。

9 ▲五色 《难经·二十三难》作“白黑”。

10 ▲脾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口”。

11 ▲知五谷 《甲乙》卷一第四作“别五谷味”。 ● 知: 识别;区别。

12 ▲肾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甲乙》卷一第四并作“耳”。

13▲留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其下有“结”字。●留:停留;留滞。

14 ▲和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利”。●和:顺;通“宣。”《广韻·戈韻》:“和,顺也。”杨树达读书记:“和读为宣,二字为对转。”王引之述闻:“和当读为宣。” 宣,通;疏通。《广韻·仙韻》:“宣,通也。”

15 ▲和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利”。

16 ▲气 《难经·》二十三难作“脉”。

17 ▲气 《难经·》二十三难作“脉”。

18 ▲气 《难经·》二十三难作“脉”。

19●盛:实。此处引申为“雍实;不爽快;瘀血”。 《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

20 ▲阳气太盛 《难经·二十三难》作“邪在五脏”,《甲乙》卷一第四作“邪在脏”。

21 ▲阴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太素》卷六·脏腑气液其下并有“脉”字。以下文文义,当据补。

22 ▲利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和”。 ●利:和利;通利;顺利。此引申为“通;通畅。”《神农本草经》“滑石……利小便。” 《史记·高祖本纪》:“沛公引兵西,与战……不利。”《神农本草经》:“空青,……利九窍。” 《神农本草经》:“菊花……久服利血气。” 《神农本草经》:“车前子……利水道。” 《说文》:“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易》曰:‘利者,义之和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引《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荀爽注云:“阴阳相和,名得其宜,然后利。……《后汉书·章帝纪》‘利作和’。是利与和同义。”

23 ▲利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和”。

24▲血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气”。

25 ▲血 《太素》卷六·脏腑气液作“气”。

26 ▲气 《难经·二十三难》作“脉”

27 ▲能 《难经·二十三难》、《甲乙》卷一第四并作“得相”。

28荣:血;循环;血管;流动;营养;周流。此处为“循环;流动。”通“營”。《正字通》:“荣,血也。”《说文通训定声》:“荣,叚借为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十三》:“不掩欲以營君。”吴则虞集释引王引之云:“營,读为荣。” 本书“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说文》“营,币居也”桂馥义证:“营谓周垣。”本书《经脉》“ 脉为营”,即经脉就像环绕四周的墙,如环无端。营,四围垒土而居。《说文》:“營,帀居也”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桂馥义证:“營,谓周垣。”《孟子·滕文公下》:“上者为營。”焦循正义:“军垒周帀相连皆曰營。”引申为围绕;缠绕;括约;此指血管。《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以朱丝營社。”《释文》:“營,本亦作萦,同。”《汉书·李寻传》:“日且入,妻妾吏役所營。”颜师古注:“營,绕也。”

29●关格: 《诸病源候论》:“关格则阴阳气否结,腹内胀满,气不行于大小肠,故关格而大小便不通也”。《医醇賸义》:“症见喉下作梗,继而食入呕吐,渐显溲溺难,粪如羊矢。”《寿世保元》卷五:“溺溲不通,非细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呕,名曰关格。”“丹溪曰:此症多死……格则吐逆,关则小便不通。”《伤寒论》:“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30▲不得尽期而死也 《难经·二十三难》作“不得尽其命而死矣。” ●期 :年;特指人寿百岁。此指年。《汉书·王尊传》:“三期之间。”颜师古注:“期,年也。”《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语译】

五脏还有内窍向外通于面部的七窍。所以肺气能外通于鼻,肺脏的功能正常,鼻子就能区别香臭;心气能外通于舌,心脏的功能正常,舌就能瓣别五味;肝气能外通于目,肝脏的功能正常,目就能分辨五色;脾气能外通于口,脾脏的功能正常,口就能区别饮食的味道;肾气能外通于耳,肾脏的功能正常,耳就能听到五音。五脏内窍不通利,那么就会使七窍就不通畅;六腑不通畅就会使有邪气留滞,导致痈疡。所以邪气在六腑,六腑的经脉就会不通畅,六腑的经脉就会不通畅则气机留滞,邪气留滞则使腑气壅滞了。腑气过分的壅滞则会使五脏不通利,导致五脏经脉不通,就会使血液瘀滞,血液瘀滞就会使五脏之气郁滞了,五脏之气过分壅滞,那么就会使六腑之气不能流动,所以叫做关。六腑之气过分郁滞,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能流动,所以就叫做格。五脏六腑之气都壅滞,不能相互流动,所以就叫做关格。关格的病人,不能超过一年就会死的。

按语】此段讲的是五脏内在的窍道和外窍道相互通的关系,以及生理正常、病理异常的的情况。脏腑以及经脉之气壅滞不通,就会导致关和格。首先脏气壅滞有病,导致腑气不通则为关,若首先腑气壅滞有病,导致脏气不通则为格。如脏气、腑气壅滞不通了,那么就就成为关格,关格一成,一般很难超过一年就会离开人世。

关于阴气为何是五脏之气,阳气为何是六腑之气,前提有“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和“邪在府则阳脉不和”之语,据此推理,阳脉就是六腑之经脉,其后的阴脉,无疑就是五脏之脉,脏属阴,腑属阳,故阴气,即五脏之气,阳气,即是六腑之气。

(摘自 杨鹏举 《灵枢经》中医十部经典丛书 学苑出版社)

中医十部经典丛书

学习与传承从这里开始

依据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泰斗任应秋教授的论断,中医经典著作共有10部,即《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学苑出版社推出十部中医经典

十部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基础,犹如九层高台之垒土;

十部经典是使用中医的基础,更似千里长行之跬步。

《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

《神农本草经》开本草学先端;

《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辨证论治,历来被视为医门之圣书;

《中藏经》托名华佗所作,发展了脏腑学说;

《脉经》出而立中医脉学;《针灸甲乙经》为首部针灸学专著;

《黄帝内经太素》是第一部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著作,亦为医门重典。

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次我社延请中医文献专家,精心选择底本,对十部经典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点校,将原繁体竖排经典原文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对经典原文中冷僻字词释义,辅助读者理解。本次点校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出当代学术研究的较高水平。

如需购书请登录
学苑网站
www.book001.com
查学苑网店。
直接致电010-67601101,67603142
学苑读者服务部
(0)

相关推荐

  • 听听中医专家说五行话健康

    (1)--<话说五行> 导语:五行就是把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分成五个类型,分别用木.火.土.金.水作为符号进行归类,其实也是古人用数字进行分析.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方法,跟阴阳.三才(天.地.人 ...

  • 俞募配穴法一般背俞穴治五脏病、募穴治六腑...

    俞募配穴法 一般背俞穴治五脏病.募穴治六腑病.<素问>记载:"迫藏刺背,背俞也",提出了背俞穴来治疗五脏疾病.<素问·气府论>记载:"胆虚--,取 ...

  •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该怎么理解?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咳嗽"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而它的出现,主要就是和呼吸系统有关. 而在中医理论里,"司呼吸"的脏腑就是肺.既然如此,咳嗽也就应该属于肺的问题. ...

  • 为什么通过摸寸口脉可以观察全身疾病呢?

    古人之诊脉三部三部九侯,这句话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根据临床 ...

  • 为什么中医特别重视调养脾胃?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八十八.(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qu ...

  • [三江文学]​人生感悟十二则| 张友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总第3041期 社     长:李不白 高级顾问:衣非 特邀顾问:周渔 总     编:墨兰雪 副总编 :幸福密码              玲子 校稿 : 王维新 人生感悟十二 ...

  • 冉雪峰妙解危症案二则

    病案一 肝阳上亢危证 中国银行司事马君永叔,幼年患遗精,年长以来,深自警惕.然肾气不固,已成习惯,愈遗愈虚,愈虚愈遗,有欲制治而不能者,因之身体愈亏,未老已衰.今岁秋干气候甚燥,普通多上焦火病,以阴虚 ...

  • 《白门柳》与《红楼梦》读罢(外二则)

    <白门柳>与<红楼梦>读罢 作者:袁国辉 01 共三卷.近1300页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这部描写南明悲歌的文学作品其实没有过多渲染南明朝廷丑 ...

  • 读写夏令营【日记二则】俞凯研(3年级)

    有奖征文 日记二则 作者,俞凯研,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实验小学三年级(1)班学生. 1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雨夹雪 明天就要开学了,马上就能见到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了,一想到这些,我激动得在床上蹦, ...

  • 【三秦文学】沙勇:【随笔二则】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秦文学 本期编辑:处     寒 主     编:鱼儿姐姐 01 共产党人的作风 文/思想者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大发言中讲了党一直要坚持的三个作风: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2. ...

  • 韩天衡篆刻心得十二则,值得学习

    韩天衡 ,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韩天衡 1.立志与排难 我们想做一名篆刻家,有这个志向, ...

  • 慢性腰痛验方二则:外用强腰散和内服二术散

    张鉴铭,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专于治疗骨伤疾病,精于腰腿痛及陈旧性损伤等治疗.张老认为,其病因病机应归结于:外感寒湿为痹.肾气虚衰(先天不足,后天衰退或劳役耗损).外伤筋骨经络等后遗(新伤失治或治疗 ...

  • 轶事二则之一(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四)

    杨元琰见武三思专擅朝政,便向唐中宗李显请求辞官,要削发为僧,唐中宗没有批准.敬晖听说这件事后对杨元琰打趣说:"要是我早一点得知此事,我就去劝陛下同意你的要求,剃光你颗胡人的脑袋,岂不是太妙了 ...

  • 闲思二则‖ 原生家庭之罪 豆花猪蹄

    原生家庭之罪 我是医学专业的,上学期间我曾经听我的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真实事件. 那天,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老师的脾气很好,所以导致大家上课的时候都很"放肆",说话的说话,睡觉的睡觉,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