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俗语“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啥意思?今年收成不好?
导读:今日处暑,处暑在伏外,收成都不赖啥意思?处暑和出伏是啥关系?
刚刚过完七月半中元节,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气,那就是处暑。
处暑是24节气中第14个节气,也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节气。虽然它不同立秋、立春那么受重视,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对于这个节气还是比较关注的。

在农村里,有些老人这几天就常谈论到处暑节气,其中有些老人还说今年的处暑节气有点特别。细问原因,有个老人说了一句老俗语“处暑在伏外,收成都不赖”,这是啥意思呢?处暑和出伏有啥关系呢?
处暑和出伏的关系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最热,它就是三伏天期间;也有一段时间最冷,这段时间也就是俗称的“三九寒天”。
而三伏天又细分为初伏(头伏)、二伏(中伏)和三伏(末伏)。其中关于入伏,古人也总结出来了一句顺口溜:夏至三庚便数伏。
也就是是说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就入伏了,末伏是在立秋之后所出现的第一个庚日,因为庚日之间相差是十天,因此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但是中伏的长短却不一样,具体看夏至和立秋之间庚日的多少。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那么中伏也是十天。但是夏至和立秋之间如果有五个庚日,那么中伏有20天,这样三伏天就足足有40天。
而处暑是在立秋节气之后,节气和节气之间相差是15天。因此立秋之后第15天就是处暑节气了。
可“出伏”也是在立秋之后,毕竟末伏是在立秋之后的第一庚日,因此出伏和立秋之间最短是10天。这样就出现一种情况了,如果出伏和立秋之前超过15天,那么处暑节气到了,还没有“出伏”,这也也就是处暑“出伏”前。
而少于15天,就是出伏了,但是处暑节气还没有到,这个也就是“处暑不出伏”。
处暑“出伏”后,有哪些说法?
在民间关于处暑和“出伏”之间关系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和收成有关。
在不少地方的老人都应该知道“处暑在伏外,收成都不赖;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这句老俗语。

它的意思是说处暑节气如果是在“出伏”以后,那么当年的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而如果处暑节气到了,还没有“出伏”,也就是处暑节气比“出伏”先到,这样的年景就不会太好,粮食的收成会受到影响。而在今年就是处暑已“出伏”了,因为今年的出伏是在8月20日,而处暑是在8月23日,由此看来,今年的粮食都会迎来大丰收。
在古代的时候,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农谚。那是因为以前的种植技术很落后,并且农民都是完全靠天吃饭的。可是在古代的时候自然灾害也比较多,遇到干旱,或者是多雨的天气,粮食的收成都会大大受到影响。
如果处暑节气在出伏以前,那就认为处暑以后的天气也会和三伏天差不多,毕竟处暑到了还没有出伏。而在三伏天期间的天气是反复无常的,要么是出现持续的大降雨,要么就是干旱比较严重,而处暑节气以后粮食就要成熟收获了,这个时候无论哪一种恶劣的天气,都会对粮食的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就有了“处暑不出伏,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相反,处暑节气在出伏以后,表示三伏天已经结束了,而到了这个时候一般出现恶劣天气的情况也不多了,所以粮食迎来丰收的概率大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