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和“需求”有什么区别?本文让你秒懂
在融资时,很多投资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目标用户痛点是什么?”很多创业者分不清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的区别。对于痛点的理解,很多创业者给的答案是:“痛点的本质,是用户的刚性需求,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于是,他们认为“用户上下班高峰时间打不到车是痛点;用户下班晚买不到菜是痛点;用户想在家请客不会做饭是痛点......”诸如此类,这些真的是痛点吗?这明明是“需求”和“供给失衡”。

如果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痛”在医学上是指从受创部位或者病灶部位发出并传导至中枢神经,刺激大脑皮质,使人产生疼痛感知的过程。
疼痛是人们求医问药的最常见原因,但疼痛是个人的主观感觉,只能靠“患者”自诉,其他人才能知道,否则,他人难以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而对应到产品上,所谓痛点(pain point ),就是用户最痛的需求点,也是一个产品满足用户诸多需求中最痛的那一根针。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抱怨、不满的、让人感到痛苦的接触点(touch piont)就是痛点。产品只有抓住用户最痛的那一根针,才有引爆的可能。

“需求”与“痛点”的区别就像是生病与产生的疼痛感一样,是两个范畴的问题。生病或是爱刺激了,用户会疼痛,这是直接作用于患者身体或心理上的,这个可以理解为产品上所说的“痛点”;而当患者去看医生和买药,这对应到产品上就是满足“需求”。而当用户服用了这些药,并且药到病除了,这才是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产品或服务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痛点,满足用户的需求的。《爆品战略》一书里说,找痛点是一切产品的基础,找痛点也是一切失败的源头,可以说痛点是一把双刃剑,诺基亚手机之败,有人说是不够酷,有人说是不够快,有人说是被苹果的颠覆式创新干掉了,其实不然,诺基亚的前高管说“诺基亚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机老摔不坏。因为,以诺基亚为代表的传统公司,研发部门有一个天条就是:手机要摔不坏。”
在功能机时代,“手机摔不坏”,确实是手机行业的一个痛点,但是在智能手机时代,手机的痛点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某一阶段它可能是“更快”、“更酷(逼格)”、“电池续航能力更强”和“性价比更高”等。

能够解决用户痛点和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都是会有人买单的。就一个公司来说:经营公司就是经营他人之需求,商业价值来自需求的满足。源源不断地发现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商业价值。但是发现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很多陷阱。真需求,假需求,强需求,弱需求……一旦掉入陷阱,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为了避免成本浪费,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先找到用户的痛点,从痛点出发来满足用户需求,就像医生给患者看病一样。做产品的过程,就如同医生看病的过程一样。
确定了患者“痛点”是什么,就能知道“患者”,需要什么药,这对应到产品上就知道了用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然后医生就可以提供对症的产品或服务去满足这样的需求,也就是开药、还是动手术。如果患者不想做手术,这时还需要对他进行一番劝说或科普,对应到产品上就是用技术上、商业上的手段让目标用户接受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让用户买单的目的。
那么究竟如何区分“痛点”和“需求”呢?痛点和需求,一个是目标导向的,一个是产品导向的。举例来说,我打算从北京到上海,那么到上海就是我的需求,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我可以走着去、骑马去、骑自行车去、开车去、坐公共交通工具去,总之方式有很多。
但这么多种方式之中,肯定会有让我感觉不爽的东西,而这不爽的点就是这件产品带给我的痛点,比如火车带给我的痛点,就是太慢,而且环境很差,人也很杂;飞机带给我的痛点是,机票很贵,而且不安全、不准时。
痛点和需求是相互联系的,痛点是一种负面的感觉,这种感知会带来渴望,也就是说痛点会带来需求。比如火车慢(这是痛点),用户会希望火车快一点,就带来了对高速度的需求,比如高铁或其它产品。
创业者应该如何挖掘用户的“痛点”呢?有三大法则可供参考:
其一就是找风口。风口是什么?风口就是国民性痛点,就是大多数国民最痛的需求点。
其二就是找一级痛点,也就是找到用户最痛的那个需求点,这也是用户产生购买行为的重要一点。
其三就是做个数据控,利用精益创业的方法,从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真正“痛点”。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的五层次说,但总结来说,需求无非是两个,一个是生理需求,一个是心理需求。做产品时只有在这两个层次上满足用户了,产品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而如何满足这两个层次的需求呢?有人提出了一个根据人“贪嗔痴”的本性来进行满足的方法。“贪”就是把性价比做到最高;“嗔”就是做好高逼格;“痴”就是打造粉丝模式。而这些做的最好的就是小米手机和小米移到电源。(文/伍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