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男子即将被屠杀,十三岁的孩子挺身而出,成为真正的英雄

楚汉相争之时,中原格局相当复杂。天下的焦点都在项羽和刘邦两个人身上,各地的诸侯也是纷纷站队,有时又因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改换门庭。本来项羽依仗先天的优势,在与刘邦的争夺中处处占先。然而,刘邦却多了一个韩信,这个被项羽弃而不用的“兵仙”,是大军团作战的鼻祖,趁项羽和刘邦相争之时,大举攻取了齐国和赵国,如同一把匕首悬在项羽的后背。
项羽当然不能容忍这种行为,但他派出龙且去作战都被击杀,也只有亲自征讨了。他一路而来,攻打了陈留,兵锋直指外黄。

外黄是一座小城,项羽完全没有当回事,结果没想到外黄百姓众志成城,防守得水泄不通,让名满天下的项羽也无可奈何,根本就攻打不进去。项羽的骑兵天下无敌,可是在攻城战中也发挥不了那么大的作用,只能望城兴叹。
这让项羽非常恼火,他下令全军不惜代价攻城,无数将士用血肉堆积,只为了将外黄凿开一个缺口。最终,在楚军杀红了眼的时候,外黄城门大开,这个小城还是降了。

本来城破以后,派遣驻守官员,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项羽下一步该做的事情了。然而,西楚霸王的脸色阴沉,他看看自己的伤口和已经死在城下的将士,做出了一个狠毒的决定:
男子年十五悉上诣城东,坑之。

对于项羽来说,不是第一次下达这个命令,他曾经至少四次大屠杀。其中在襄城、城阳都是因为当地攻城战太艰苦,破城之后就屠城泄愤,而在咸阳,项羽更是在兵不血刃地进入后,展开了空前的屠杀。
至于说在新安,那就更加著名了。当时章邯的秦军已经投降了项羽,但是为了防止兵变,项羽竟然一口气将他们在新安坑杀。
项羽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奇怪,而他手下的将士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没有人是天生的杀人魔王,只不过他们都是刚刚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不杀人,似乎无法泄愤,不杀人,似乎无法发泄心中的恐惧。至于说被杀的人该不该死,这不是他们现在考虑的,他们像嗜血的狼群,在嗅出那一丝丝的血腥味。

军令传达下去,外黄哭声震天,很多人在哭诉,在后悔。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一队队表情严肃的士兵,正有条不紊地押赴着他们到城东。西楚霸王的命令是十五岁的男子处死,在兵荒马乱的时候,谁还核查有没有满十五岁?个头差不多就拖过去了。
在项羽的面前,却还跪着一群人,他们明显超过了十五岁,却能够得以幸免。这是外黄的一些官员,其实主张抵抗的是他们,而最后得以宽宥的也是他们。不要问为什么如此不公平,那本身就是一个不讲公平的世道。

可是,正在他们瑟瑟发抖的时候,从官员眷属中冲出一个小孩子。外黄令舍人吓得脸都惨白了,这是他的儿子,时年才十三岁。无论如何,他都不会被处死,可是他为什么跑到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面前?难道不要命了吗?
项羽武功无敌,自然并不害怕这个手无寸铁的少年,而旁边警卫也被他制止,他倒要看看少年是干什么。这个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少年,深深向项羽行礼,然后说出了一段载入史册的话:
彭越彊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

这段话没有多少深刻的道理,可以说前半句属于狡辩,后半句属于忽悠。但是,这个少年的勇气和胆量,却让见多识广的项羽也镇住了。项羽正是杀人立威的时刻,谁敢来劝他停手?这个少年与这场屠杀本来没有关系,他可以继续活下去,却冒着极大的风险说出了这段话。
项羽沉思良久,最后决定放人,而且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过大屠杀。只不过到那个时候,已经背上残暴之名的他,改变得是不是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