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之贼五虎贪财诬告,莫大朗将计就计
话说古代打官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是一些小事情,自己私下解决也就罢了,可真要是见了官,官府里的人没一个不想得点好处的。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规则,要打官司时,东家也来行贿,西家也来行贿,事情没解决,反倒使官府的人渔翁得利。但是也有一些极聪明的人,却真的是智勇双全,不用行贿却赢得满堂彩。
这件事发生在宋朝绍兴年间。吴兴地方有个老汉,姓莫,家缠万贯,有一妻二子,三个孙子。这莫老头从小家境富裕,好享受,爱色。在少年时候,就有了娶妾买婢的许多风流想法,又不愁养不起,便是金陵十二钗也不在话下。好笑的是,他的原配夫人却是个不好惹的主。莫夫人平生有三恨:一恨天地,二恨爹娘,三恨杂色匠作。她觉得自己身上长了女人的东西,别的女人就不该再长了,为何上天无眼,不让我独一无二,还要处处防着男人。再加上爹妈将她嫁得迟了,不曾亲眼看见莫老头破体,自是烦恼。她还恨透了那些烧窑匠,铜锅匠。原因是这些人无聊得很造出来各种物事给男人撒尿,出来进去的,看着多不雅观!就像这样的性格,这莫老头年少的时候还能讨得好处吗?
图文无关
这时候莫老头已经快七十岁了,莫夫人房中有个丫鬟,名叫双荷,十八岁了。莫老头晚上睡觉时叫她擦背捶腰。莫夫人因为莫老头年事已高,便不再怕他有不轨之事。谁知道这莫老头年纪虽大,欲求不满,趁着丫鬟伺候的时候,动手动脚,私下里摸摸索索。那双荷一来觉得莫老头是自己的主人,不好发作,而来正值芳年,情窦初开,竟喝了酒,跟莫老头背地里做了偷情之事。
那莫老头与双荷偷了几次,家里人慢慢知道了。因为莫夫人性格太强势,故没有人向他说起,连自己的儿子媳妇也为了老人的面子,隐瞒下来。谁知过了不久,那双荷小腹微凸,呕吐不止。起初还以为得了病,看到肚子里动了起来,才发现是怀孕了。双荷心里着急对莫老头说:“就是你这个老不正经的,做了那事,要是被夫人知道,怎肯罢休?不住的眼泪花花往下流。莫老头安慰她道:“不要着急,我有办法。”
图文无关
原来这莫老头知道终究纸包不住火,想把双荷嫁了出去,等她在别家生育了再作打算。于是找了个媒人,将双荷嫁给在成花楼桥卖汤粉的朱三。朱三娶了双荷,感觉双荷貌美,自知占了便宜,很是得意。那莫老头也不吝啬,每月都派人往朱三家里送些钱财。后来朱三知道了,心想:这从人家出来的姑娘哪还有干干净净的,况且现在有了莫家接济我也不用干活,多好呢。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料有一天,莫老头得了急病一命呜呼了。在城里有一伙破落户整天混吃混喝的地皮无懒却有了算计。一个叫铁里虫宋礼,一个叫钻仓鼠张朝,一个叫吊睛虎牛三,一个叫撒墨判官周丙,还有一个叫白日鬼王瘪子。这五个人整日好吃懒做,打架生事。几个人在黑虎玄坛赵元帅庙里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全部姓了赵,总称“赵家五虎”。不知道谁打听出了莫家之事,便合计着找些事来做。最后他们商量撺掇朱三的儿子(实则是莫老头和双荷之子)去衙门告状,争莫家的遗产。得了遗产,自己五人每人得利一分。
这日,五虎找上朱三,将此事说了,一拍即合。只是双荷道:“自古打官司的,都要花些钱财给官府,我们家穷,没有钱。自古贫不与富斗,到头来吃了亏,可怎么收场?”那五虎里的铁里虫说:“这个我们也考虑到了,钱财方面你不管,我们来搞定。我们几个花钱将你这事了解,但你们要写个欠条,我们凑个一千两出来。等得了莫家财产,你除了还本,再每人给我们一分利就是了。”朱三夫妇自是应允。将一家三口名字都签上去。
图文无关
话说这五虎平日里混吃等死,哪来这么多钱呢。原来他们此时已经有了主意。那铁里虫找来孝衣给朱家小二穿上,跟他说去莫家灵堂哭诉,磕完头就回来,只大喊亲爹,别的不理。
朱家小二不懂世事,便来到灵堂之上大哭起来。莫家人见了甚是奇怪,莫家大儿子,名唤大郎,是个极有主意的人。他感觉事情不太对。对莫夫人说:“我家出丧之际,必有奸人动火,我们不能落了圈套,我已有了主意,凡事都听我的便了。”于是,莫大郎连忙跳出来,看那孩子就要转身往回走,一把抱起,说:“这不是朱三的儿子吗?”孩子道:“正是”。大郎说:“既然是这样,你刚才拜了爹爹,也应该认了妈妈。你随我来。”说着,竟去领朱家小儿拜见了所有的家里人。拜完,孩子又要走,大郎说:“你去哪里,你现在是我们家里人了,我看你就住在家里吧。”于是,又叫人替小儿沐浴更衣,自是不表。又派人请双荷来,双荷见到自是高兴,又嘱托朱家小儿听话董理云云。
却说这边五虎看见朱家小儿进的莫家门再也不出来,一时着急起来。这时铁里虫却又有了计较。他说服五人去公堂告状,说是讨要那之前欠条上的一千两银子。到了衙门,府里的衙门是个姓唐的太守。太守传唤众人,自是朱三夫妇,小儿,五虎,莫大郎。太守问明缘由,朱三将事情来龙去脉说了。太守大概有了主意,问莫大郎:”你当时如何就肯认了这小儿?“莫大郎说:”这群小人,无风起浪,无洞掘蟹。幸亏当时认了这些人还以为放了空箭,才有今日之告。若是当时略有退缩,反而着了他们的道,家中损失不知多少。“
太守听罢,笑着说:“妙哉!不惟高义,又见高识。可敬,可敬!”遂将宋礼等无人按教唆刺讼诈害平人之罪发配边疆充军。又赠莫家“孝义之门”的匾额,免其本等差徭。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