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恢复篇(三)

1.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清代医家张隐庵

2.《素问·移精变气论》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3.《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张介宾注目:“人生所赖,唯精与神,精以阴生,神从阳化,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恐惧则伤肾,肾伤则精不固。

5.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6.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咪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7.忧愁则气结。忿怒则气逆。恐惧则气陷。拘迫则气郁。急遽则气耗。

8.是惟心平气和,斯为载道之器。

9.心神欲静。骨力欲动。胸怀欲开。筋骸欲硬。脊梁欲直。肠胃欲净。舌端欲卷。脚跟欲定。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10.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11.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

12.致寿之道有四。曰慈曰俭。曰和曰静。毋以妄心戕真心。勿以客气伤元气。

13.薛文清云:酒色之类。使人志气昏耗。伤生败德。莫此为甚。何乐之有。惟心清欲寡。则气平体胖。乐可知矣。

14.木有根则荣。根坏则枯。鱼有水则活。水涸则死。灯有膏则明。膏尽则灭。人有真精。保之则寿。戕之则夭。

15.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其气甚微。如草木萌生。易于伤伐。倘犯色戒。则来年精神必疲惫。故色欲不节。四时皆伤。

16.《灵枢·小针解》日:“神者,正气也。”

17.《素问·六节藏象论》日:“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18.《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炎虚无,真气从之”。肯定了神安与气顺的必然联系。

19.精能化气、生神,是气与神的物质基础;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

20.《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21.《重庆堂随笔》云“盖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腑,水足髓充,则元神清湛而强记不忘矣。”综上所述,可见历代医家对人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的标志;如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征象,从精、气、神三方的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

22.善养生者,必宝其精。

2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肾藏精,这个冬天谁藏得好,也就是保精保得好,且有养生意识,来年身体一定会越来越好。

24.阴阳之道,精液为宝,谨而守之,后天为老。

25.夫长生久视,未有不爱精保气能致之。

26.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适,节也。)

27.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喜怒悲愁过度则伤肺。

28.精于人也,若水浮航。

29.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养生延年录》

30.孙思邈指出:“姿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31.外忘其形,内养其神,是谓登真之路。

32.精大用则竭,气大劳则绝。

33.气清则神爽,形劳则气浊。

34.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

35.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准修绳,曲因其当。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偏也。人大怒伤阴,大喜坠阳,暴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患,痛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爱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

36.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

37.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

38.养性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39.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凡食多则结积聚,过饮则成痰癖也。

40.酸多伤脾,若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41.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损寿耳。

42.古之知道者,筑垒以防邪,疏源以毓真。深居静处,不为物撄,动息与神气俱,魂魄守。

43.世人不察,惟五欲是嗜,声色是耽。

44.嗜欲之归于外,心腑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滔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

45.圣人清目而不视,聪耳而不听,闭口而不言,弃心而不虑。

46.身之有欲,如树之有蝎。树抱蝎则远自凿,人抱欲而反自害。故蝎盛则木枯,欲炽而身亡。

47.将收情欲,先敛五关。五关者,情欲之路,嗜欲之府也。目爱彩色,命曰伐性之斧;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曰腐脏之药;鼻悦芳馨,命曰熏喉之烟;身安舆驷,命曰召蹶之机。

48.勿欺心,谨言语,守廉耻。

49.薄滋味养血气,薄滋味指要多食蔬菜、瓜果等清淡素食,少食肥肉、烈酒等辛辣、油腻食物。只顾满足口欲,整天大鱼大肉,则有损身体。饮食中,五味不要太过,特别是不要太咸,要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50.咽津液养脏气,津液指唾液,古人认为唾液是人体的精华。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为唾液,再慢慢咽下,有滋养脏气的功效。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晨兴漱玉津”可以祛病益寿。他每天早上醒来,用舌搅出唾液,徐徐咽下,经此养身,活了100岁。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51.莫嗔怒养肝气,指要心境平和,不随便发火。经常发怒,会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肝气上逆,同时血液随气上逆,会造成肝郁不疏,从而对肝脏造成损害。若经常为生活琐事动怒,甚至暴跳如雷,就可能因怒火而气乱,使心神无主,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甚至引起猝死。欲求肝气畅达,疏泄正常,就要“戒怒”、“制怒”,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

52.少思虑养心气,不要胡思乱想,思虑过多会伤心气而损寿命。《千金要方》指出:“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无极……亦可长年”。这里的不思,指避免过多不正当的思虑,以免失去心理平衡而影响健康。

53.《内经》曰∶精者,身之本,生气之源,髓之化也。

54.肾气足则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容面红润有光泽,精力充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肾气虚则反之。

55.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不遂、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均可引起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不平衡),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疾病发生。

56.中医调养的历史和中医学一样源远流长,内容广博。中医调养的方法,包括药物内治调养、药物外治调养、饮食药膳调养、起居调养、情志调养、针炙调养、体育调养(导引)、按摩调养、物理调养、音乐调养等。

57.在古代,体育调养称为“导引”。导引就是宣导气血、伸展肢体,用以防病治病。

58.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59.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60.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61.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62.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63.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64.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65.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释文:发怒会使气上逆而蓄积在胸中,气血运行失常而留滞,使皮肤、肌肉充胀,血脉运行不畅,郁积而生热,热又耗津液而使肌肤消瘦,所以形成消渴病。

66.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释文:喜怒等情绪不加以节制会伤害内脏,五脏属阴,所以内伤五脏而导致的疾病起于阴。

67.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68.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69.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70.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71.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72.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73.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74.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75.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76.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77.其实《黄帝内经》不讲药,它只有13个方子,而且都特别简单。它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健康长寿是个积精累气的过程,靠的是自己吃好、睡好、消化吸收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才健康。

78.肝的情志是怒。“怒伤肝”,中医认为经常发怒的人,是肾精不足的象,即肾精已经固守不住肝了,水已经不能涵养木了,脾胃(土)也不能涵养木了,所以人才会经常发怒。

79.人如果经脉不通畅,又乱吃补药,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80.早搏和间歇都是由肾精不足即元气不足导致的。早搏,是元气尚可的象,间歇,是元气大伤的象。

81.《诗经》,是远古的一个最美的微笑。所有的笑,都是心神外散,而唯有微笑,是无限的给予和无限的敛藏。

82.脾主运化的功能,如果脾无法化湿气,就会形成水肿,因为脾主湿土,湿气化不掉,就像沼泽一样,水越来越多,形成水肿。

83.假如“阴阳”的关系不能理顺,任何局部的疾病都不可能真正治愈

84.小孩子因为脾胃后天虚弱,所以爱流口水。大人流口水,则是脾虚的相,这种人通常很懒

85.《高上玉皇心印妙经》里载:“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可以说“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我们后世的各种保健方法,也都是对这三者进行保养。

86.《养生三要》认为,养生务必要“实其精”。

87.五个需要注意的点: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88.人生诸事,过劳则都耗气血,且由于多数没有一个明显的生病、出血的表现,故皆为暗暗损耗,为人所不知。这种状态古人称之为“漏”,不声不响,滴滴答答,但日久消耗极大。性欲妄动则精暗漏,过思过劳则血暗漏。

89.聚精还要息怒、戒酒。

90.酒为湿热之物,最易动肝火、壮心气,使人亢奋,故也当少饮。暴怒好酒者,往往寿命不长,即此理也。

91.精气虚弱的人多想要进食些滋补之品,但进补不当反易造成新的问题。当代人经济条件宽裕,许多人没事就买些鹿茸、虫草进补,结果不仅气血没上来,反倒出现许多囊肿、肌瘤以及三高问题。

92.《养生三要》对此也有论述:“盖丰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

93.世间之物,惟五谷得味之正,但能淡食谷味,最能养精。又凡煮粥饭而中有厚汁,滚作一团者,此米之精液所聚也,食之最能生精。

94.养气,要养到“气得其位,安静充盈”。

95.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

96.养气当使气柔,气柔则各安其位,气机顺达而气聚不散。

97.养气者,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声欲低而和,种种施为,须端详而闲泰。当于动中习存,应中习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行之久,自有圣贤前辈气象。

98.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

99.养神的另一个注意点在于,“培养养神的意识”。

100.现在大家都有健康意识,会注意去锻炼形体,进食一些滋补品,但是所有养生行为,都偏于对形体的调整,而忽略对精神方面的调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