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打败你的,恰是你的“自信”
每年见过许多应届考生,很有灵气,
骨子里透着年轻的年龄里少有的清澈,
也愿意读书、愿意积累,
有“文青”的范儿。
考后总结,却发现逻辑、数学都很好,
最后被写作拖了后腿。
和MBA备考的大龄考生聊天,
也会发现这个问题:
不少MBA考生,在单位“一支笔”,
秘书出身,单位大大小小总结,都是出自自己的手笔,
有些同学则是单位企业报的主编。
考后总结,也发现写作分数低到无法接受。
慢慢发现,我们往往认为并不难的写作,
确是许多同学的“滑铁卢”。
被写作打败的,
并非是一个人的“水平”,
恰恰是自己的“自信”。

1、论证有效性分析,不是“小作文”。
不少同学把“论证有效性分析”视为“小作文”,
拥有这个观点和认知倾向,
往往很难明确正确的写作路径。
原因在于,“论证有效性分析”不是“作文”,
它既无须立论,也不能拥有“自我”。
要写作之前,要明确一个思路:
它更像是一个逻辑试题“削弱/加强”支持、用文字来表述。
“自信”的同学,喜欢自己“立论”,
把一道类似于“应用题”、生生地写成了“读后感”。
如2015年“大学生就业”的试题,
我亲眼见过一个同学把题目写成
“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多方举措促就业”。
由此而导致,基本题型认知的错误,四类卷。
明确“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题型要求,
遵守“游戏规则”、从寻找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出发,
破除心中的执念,回归管理类联考选拔机制的初心:
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2、“论说文”不是简单的“议论文”。
不少同学简单地把“论说文”等同于“议论文”:
有感而发、有情而发,
文字绮丽、语言优美,
分数最终却并不尽如人意。
所谓“论”,论点。
所谓“说”,说理。
“论说文”其实很简单,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中心论点”,
以某种论说逻辑展开支持中心论点的论述,
语言流畅、层次分明,
就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所以:
“论说文”,不是杂文,
不能讲“嬉笑怒骂、皆是文章”。
“论说文”,不是散文,
不能讲“情感所致,由心而发”。
“论说文”,不是“读后感”,
不能讲“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它更像是反向的“论证有效性分析”,
从一个“中心论点”出发,
有自己对逻辑知识掌握的认知、
明确一个书写层次、顺序而为。

3、写作是一面照见内心执念的照妖镜。
有时候,和同学们开玩笑讲,
写作是一面照见内心执念的照妖镜。
它不要求你在人前“表达自我”,
仅需做好自我,就好。
它不要你在人前“繁华如花”,
仅需朴实如初,就好。
它不要你在人前“巧舌如簧”,
仅需老实厚道,就好。
它不要你在人前“辞藻华丽”,
仅需清晰明了,就好。
不要标新立异,
不要特立独行,
不要“匠心独造”,
不要“苦心孤诣”,
只要简简单单,
清晰明了。
把写作,
看作整肃文风、审视自我的一场修行。
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崔瑞逻辑,Right to Me
院校|直播|鸡汤|解题|牢骚
不是每种逻辑,
都是崔瑞逻辑!
微博:崔瑞逻辑
微信:1381004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