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保证人之间如何才能相互追偿?注意《民法典》这条规定!
相关推荐
-
民法典担保新规背景下,债权人必须重视的七个细节|MHP君悦评论
自<九民纪要>颁布以来,有关"担保"的话题热度递增:随着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制度 ...
-
未明确约定保证方式,共同保证人之间能否相互追偿
原创 胡风 刘莉 审判研究 11月16日 案情 2015年7月24日,杨某.曹某向银行借款150000元并约定利息,庄某和吕某为该笔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借款到期后,杨某.曹某仅偿还利息10137.8 ...
-
民法典“新规”:为他人做担保时,这两个字不能出现
贷款合同中,为偿还借款作担保的人为担保人,其担保人和债权人将签订一种借款合同,即借款合同的从合同. 第三百八十六条 [担保物权的定义]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 ...
-
《民法典》实施后,担保人无法行使追偿权的6大法律风险
▲ 北京九稳律师事务所 担保人在承担主债务责任后,有权向主债务人或者其他连带共同担保人追偿.齐精智律师提示在债务人所有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只有在全部清偿债权人之后,保证人才能对主债务人行 ...
-
《民法典》:这10种情况下,担保人不承担责任
本文导读:<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下简称"担保制度解释")正式施行后,对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 ...
-
新担保司法解释学习38、债权人对共同担保的风险管控(汪兴平)
共同担保,就是数个担保人为债权人的同一债权提供担保,主要形式包括共同保证.共同物保.共同混合担保. 共同担保,可以分为按份共同担保和连带共同担保,前者是数个担保人与债权人在担保合同中约定了担保份额的共 ...
-
民法典关于担保的几个重大问题之:保证的方式
刘贵祥:民法典关于担保的几个重大问题之 保证的方式 (一)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的认定 保证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民法典第686条第2款规定,合同对保证方式约定不明或未约定的,推定为一般保证 ...
-
法鹿问答|担保实务20问20答
2021/10/28 音频支持倍速播放 本期法鹿金融研究员 梁艺鸣.付宇.马辰哲 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 债权人或保证人如何选择共同保证方式,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共同保证:保证责任:保证人 ...
-
后民法典时代,担保争议核心要点问题观察与展望(上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以下简称"<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已于2020年12月25日通过,并于2021年1月1 ...
-
共同保证人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追偿权?《民法典》给出明确解答!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关于共同保证人之间.共同抵押人之间能否互相追偿的解答 问:<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会纪要>)第56条规定混合担保中担保 ...
-
《民法典》699条解读:关于共同保证人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追偿权的问题
黄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解读>(上)中国法制出版社 第777页-781页 第六百九十九条 同一债务有两个以上保证人的,保证人应当按照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份额, 承担保证责任:没有 ...
-
《民法典》:共同保证人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追偿权?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关于共同保证人之间.共同抵押人之间能否互相追偿的解答 问:<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会纪要>)第56条规定混合担保中担保 ...
-
民法典担保法司法解释:共同保证人之间是否享有相互追偿权?
最高判例解读 昨天 来源:法律一讲堂 齐精智律师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小编删除!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与作者,谢谢合作! 正 文 编者按:民法典刚刚施行,我们整理了最近最高院发布的司 ...
-
一次性让你搞懂“共同担保以及共同担保人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追偿?”| 李建伟 | 民法
一次性让你搞懂“共同担保以及共同担保人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追偿?”| 李建伟 | 民法
-
最新司法精神:担保人之间能否相互追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九条 两个以上保证人对同一债务同时或者分别提供保证时,各保证人与债权人没有约定保证份额的,应当认定为连带共同 ...
-
担保人之间能否相互追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九条 两个以上保证人对同一债务同时或者分别提供保证时,各保证人与债权人没有约定保证份额的,应当认定为连带共同 ...
-
法院:连带共同保证人之间追偿权的行使,应以主债权清偿完毕为前提!
作者:初明峰 张款款 欢迎朋友圈转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裁判概述 在主债务尚未清偿完毕的情况下,各保证人实际可能承担的担保债务数额尚不确定,各保证人分担保证责任份额的决算条件尚不具备,容易因之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