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人生的五个约会

一、与父母的约会

德鲁克出生在维也纳,是当时欧洲文化的中心。德鲁克的父亲是一名经济学家,也是奥地利文化部的一名官员,曾参与创办了延续至今的萨尔斯堡音乐节。德鲁克的母亲是一名医生,女性从事医生职业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德鲁克的奶奶是一名钢琴家,在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

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年幼的德鲁克每周是这么度过的。每周总有一个晚上,德鲁克的父亲会在家中组织一场沙龙,讨论各种政治、经济、国际时政方面的话题。另一个晚上,德鲁克的母亲会在家中组织另一场沙龙,讨论医学的前沿发展。有时,沙龙会由德鲁克的奶奶来主持,品评最新推出的音乐作品。这样 “谈笑有鸿儒” 的成长环境带给了德鲁克最好的启蒙教育,培养了他对新事物不懈的探究和好奇心。难怪德鲁克后来回忆说:“即便没有上过一天学,我也已经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德鲁克后来在表述自己的很多思想时,经常会使用医学和交响乐团来做类比和示例,这显然也与童年时的耳濡目染有关。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恐怕都很难奢望拥有像德鲁克这样的家庭背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努力创造一个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推卸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比如现在有很多家长都认可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自己的孩子不爱阅读而深深烦恼,但是这些家长似乎很少会反观自己 “我自己爱阅读吗?我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如果父母自己热爱阅读,家里又随处可见各类书籍,无需多费口舌精力,想必孩子对阅读也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吧。

如此推理的话,如果我们不是在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盯着手机不放,孩子也不会把手机当做宝物了,我们做的力量要远远的大于我们说的力量。

家庭里常来做客交流的人和他们所谈论的话题、所做的事情,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有人问过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盖茨不假思索地回答 “Surround yourself with smart people.(让自己被聪明的人包围)”。

所以,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吗?多请一些聪明的人来家里做客,并且努力地让自己成为那些聪明人中的一个。借由成为榜样的父母,我们也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与老师的约会

“怀恩师"是德鲁克先生在《旁观者》一书中的内容,在这里,德鲁克回忆起小学四年级时的老师埃尔莎小姐,大约是在1919年,当时为了矫正德鲁克书写的字体,德鲁克的父亲将他转到了采用先进教学方法的这所私立学校,成为一对姐妹花老师埃尔莎和苏珊的学生。他们发现了德鲁克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其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不写字。关于阅读能力,埃尔莎小姐给德鲁克创建了足够宽裕的条件,让少年德鲁克可以不断延伸自己的领域,打下了坚实的阅读基础,培养了对学习和未知领域的兴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其阅读能力。这些都在深深影响着德鲁克的一生,德鲁克曾经每隔三四年,就会挑战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下苦功学习,例如,他曾经深入研究过日本艺术,或者选择16世纪的金融运作为研究题材,或是人类科技史、人类劳动史,或者是美国政治人物史,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等等,如此巨大的阅读能力与其小时候的老师的刻意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一个话题应该就是写作了,德鲁克的写作能力毋庸置疑,39本原创的管理书籍部部经典,写作风格独特,且能一语中的,“比喻丰富,传神动人”(杰克.贝蒂《大师的轨迹》)当有人问及德鲁克的职业时,他总是据实以对:“我靠写作为生”。这样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与小时候的练习有关,埃尔莎小姐在德鲁克的写作方面尤其投入时间,当德鲁克做的不够好的时候,“她就像一个复仇天使一样”(德鲁克语),而对于德鲁克本就表现的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写字,埃尔莎小姐就没有这么执着了。

在德鲁克心目中,埃尔莎小姐是上帝一样的存在(德鲁克语:当女性解放运动者说上帝是女人时,我们一点都不惊讶,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埃尔莎小姐和苏珊老师就是上帝),我们每个人在路途之上也都会遇到自己的贵人,他们甚至就是我们的上帝,有时只说了一句话却对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效,我们应该把他们叫做恩师吧。我同样遇到过很多生命中重要的人,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曾深刻的影响自己的人生选择

三、与偶像的约会

在汉堡期间,德鲁克经常免费去看歌剧。有一次,他看了威尔第创作的《福斯塔》,感觉非常震撼。于是德鲁克便查找了相关的信息,惊讶地发现威尔第写这部歌剧的时候已经 80 岁高龄!当时有人问过威尔第在如此高龄还要从事如此艰辛的创作工作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威尔第回答说 “我的一生就是作为音乐家为完美而奋斗,但是完美总是躲着我。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我有义务去追求它。” 那年德鲁克18岁,威尔第的这句话影响了他一生。德鲁克在 80-90 岁的这十年间,出版下了 10 本著作,用实际行动体现了自己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同样是在 18 岁那一年,德鲁克读到了一本小书,书里提到了这么一个故事:大约在公元前 440年左右,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接受委托,雕塑一尊神像(该神像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雅典帕台农神庙顶上)。完工后,雅典的司库赖账说:“这座雕像站在神殿屋顶上,而且位在雅典山丘的制高点,除了雕像的正面,其他部分都看不到,可是你却要我们为整个雕像付钱,就连没人看得到的背面也要算钱。” 菲狄亚斯反驳说:“你错了,神看得见。”

如果说威尔第告诉了德鲁克要追求 “完美” ,菲狄亚斯则诠释了何为 “完美” 。德鲁克又再度深受震撼。晚年时,总会有人问德鲁克自己最满意的著作是哪一本。德鲁克的回答永远是 “下一本” 。而事实上,德鲁克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当他在1999年写下那本震动世界的《21世纪管理挑战》时,经济学人给出的评价是“90岁的德鲁克依然拥有年轻人般的头脑。”

而如果注意到2006年,由德鲁克先生的同事兼好友约瑟夫.马恰列洛完成的出版的《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一书时,你会注意到这本书的序言是德鲁克在2005的秋天所写,而他是在2005年的11月11日去逝的。

当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德鲁克说:“我想我再也不能写了。”

没有完美的人生,但我们却可以不断的去追求完美,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事情,学习什么知识,60分总是容易获得,获取高分就不容易了,这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是“好”是“更好”的敌人,“差不多”是远远不够的,孔子在教学时,永远会对弟子们说“不错但是不够”,他对每个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让一个人停止进步的脚步。

三、与朋友的约会

麦克卢汉,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他于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其间出过许多巨著,在社会上有莫大的影响。于1980年12月31日去世。

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诡谲俏皮,书信则明白如话,别的不说,我手里这本《理解媒介》至今也没能读完。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科学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与德鲁克是好友,不过他的每次来访几乎毫无预警。德鲁克在自传中写道:

“有一次,在新泽西的仲夏夜,刮起了大风暴,雷声轰轰,像是世界末日前夕。就在凌晨1点左右,我家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原来是淋的已经落汤鸡的麦克卢汉。,那天晚上,已经落汤鸡的麦克卢汉敲开了德鲁克家的门,那天他把天气的因素完全摒弃在外,一身湿淋淋地谈他的理念,直到早餐时刻。”

这是麦克卢汉最后一次造访德鲁克的家,当时是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造访的原因,德鲁克终于理解到了,“就是那个狂风暴雨的六月夜,他突然有所了悟。那天晚上,在讲学和访友之后,刹那间他顿悟到了以前到现在苦思良久的东西,于是急着跑过来告诉我。那一夜他所说的,很快就被整理成一本书,是他最重要,最清晰,却不是最有名的著作:《古登堡银河-印刷人的诞生》。”两年之后,《理解媒介》出版。

这个场景总是会另我想起王阳明龙场悟道。在多少年的探索之后,仿佛转瞬之间,答案就呈现在眼前了,但这却不是人生开挂而是名副其实的厚积薄发。多少年来的不被理解在这一刻都不重要了。

就好像最近一名很流行的话说的一样:如果所有人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我们可能不会像麦克卢汉那样伟大,也许注定平凡,但平凡不等于平庸。在平凡的日子里,依然可以有自己的梦想,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都会在将来的某个地方等着你,于是平凡不再平凡。

四、与导师的约会

1933年,奥地利人德鲁克从德国的汉堡来到英国的伦敦,在一家小型的私人银行做经济师并兼任合伙人的执行秘书。在这里工作了大约三个月之后,银行的创始人找德鲁克谈话了:“你现在已经从原来的经济分析师提升为执行秘书,可是仍然干的是经济分析师的活,到底执行秘书应该干什么?怎么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执行秘书?很显然你没有做到。”

这件事情发生时,德鲁克是24岁,正在风华正茂之时,我们也都是从年轻的岁月经过而来的,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们虽是拥有年轻的资本,但是却是缺乏经验,如果没有贵人相帮,则很容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有一本书叫《养育男孩》,书中有一个观点,男孩子在生理构造上与女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选择好的导师是特别重要的,6岁以前是母亲,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成长,6岁以后是父亲,因为男孩感受到来自内心世界的召唤,开始尝试成为男人,而到了14岁以后就要走过青春期的彷徨,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这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这个时候,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要为孩子选择好的导师,否则儿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

对于德鲁克来说,一开始他还真是接受不了这位创始人与他的谈话,感到很恼火,慢慢地德鲁克意识到创始人是对的。

也就是从那以后,德鲁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此后,每当担任一个新的职务时,德鲁克都会问自己,“为了在新的岗位上提升效率,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德鲁克发现,他一生中变化了无数的职位和岗位,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德鲁克总结自己做管理咨询50多年来的经验发现,在所有的组织中,那些被提拔起来的,担任新岗位的干将,没有几个人能够成功的。为数不少的人彻底失败,大多数人平平淡淡,成功者寥寥可数。

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是“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慢慢地就变得平庸了。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自己发现这些不足,一定需要有高人指点迷津。

有一位同学与我这样分享了他的导师:

今天上课布置了作业,我才惭愧地发现我要感谢的是您,铃木老师。记得您跟我说德鲁克的时候,还送我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同时一句话印象深刻“顾客即企业”,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读完;

记得您第一次带我去工厂的时候,我简直受不了嘈杂声,您却说:“记住,这就是我们的一线员工生存的环境。”遗憾的是我很快的逃了出来;

记得您第一次带我去历史展馆说:“中日渊源很深,中日合作亚洲强,中日交恶则亚洲弱。”遗憾的是我心中还惦念着那场战争的恩怨;

记得我毕业,您授予我学位时说:“实践永远不在课堂上”,遗憾的是,我至今才理解。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索取了那么多的知识,没有对您说一句“谢谢”。

分享完毕,泪流满面。

这样的长者把提拔后辈当做自己的责任,而我们如果有幸能在自己的懵懂岁月里能遇到这样的导师,如果不能说是一种人生的“福报”呢?

(0)

相关推荐

  • 又美又飒的Elsa姐姐丨赏色

    西班牙女演员埃尔莎·帕塔奇Elsa Pataky登上本国版ELLE杂志新刊,在广阔的海天之间,展现如同伊比利亚半岛阳光般健康美好的身体,笑容灿烂,怡然自得. 因为丈夫是"雷神"克里 ...

  • 管理 Ι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经典五问

    管理者有两种:一是做正确的事情,二是把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情是战略,把事情做正确就是管理.德鲁克先生提出的"经典五问"回答了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必须正视的五个问题. 1. 我们的使命 ...

  • 《德鲁克52周教练指南》第九十五天:从成功到有意义的人生

    阅读 在生命的历程中,很多成功人士不得不在60岁左右时改变他们的方向,也有极少数依靠目标驱动的人士能一直保持自己的专注点而不改变方向.我无法告诉你,你将成为哪一种人.但是这个决定迟早会到来." ...

  • 管理:丈量管理的五个标准德鲁克先生说,管...

    德鲁克先生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在此基础上,陈春花教授进一步指出,管理是一种 常识,需要我们很清晰的理解,才能真正帮助我们在实践中获得成效,因此,有了 <管理的常识>这部重要作品.陈春花教授 ...

  • 德鲁克:寻找人生意义的10条原则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2021-04-26 12:59:12 1 弄清楚你是谁 "无论何时,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德鲁克说,"人们在遇到失败的时候往往会重新定位.但是我要说的是 ...

  • 【学点哲学】德鲁克:寻找人生意义的10条原则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学点哲学] 德鲁克:寻找人生意义的10条原则     1.弄清楚你是谁     "无论何时,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德鲁克说,"人们 ...

  • 德鲁克:每个人可以也必须通过学习管理,从谋生跃向人生。

    来源 | 12个德鲁客(ID:peterdrucker12) 作者 | 康至军 阅读不是攫取信息,而是与作者对话,得到触动,甚至激发改变.德鲁克希望我们这样阅读他的著作:慢慢读.最好是每读一段,都能停 ...

  • 德鲁克:关于人生,我有7条经验分享给你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作者:彼得·德鲁克 回顾"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的一生,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 ...

  • 德鲁克:“人生精进”的10项原则

    来源:泰普洛领导力 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丰融视界立场 ❖01 自我管理 是管理他人的前提 德鲁克说:"一个人能管理好别人,不代表他能管理好自己." 对此我深表认同,在自己没有以 ...

  • 彼得?德鲁克:人生精进的10项原则

    导读: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其思想和洞见,拥有着打破时间壁垒,跨时代,跨领域的应用实践能力,即使再过一百年依然行之有效!德鲁克的一生都是围绕着"管理是一门实践"为主题,展开对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