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用“四针”

金匮灵枢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九针十二原第一》: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这篇文章就是王乐亭先生用锋针、长针、毫针、大针在临床上的经验总结,毫无一句废话,满满的干货,涨姿势~

临床常用四种针的疗法

一、锋针

即三棱针。曾有秦鹤鸣刺百会出血立止唐高宗头痛之记载。用于中风头痛眩晕,刺百会、太阳出血,痛晕能解。

中风闭证:刺手足十二井出血,关窍开通。

暴发火眼:刺攒竹、丝竹空出血见效。

风火牙痛:刺合谷、内庭出血止痛。

喉痹:可刺少商、商阳出血。

口疮:直取劳宫、大陵见红。

舌肿难言:应泻金津玉液出血。

霍乱吐泻:先放曲泽、委中出血。

坠堕瘀血:可令然谷驱逐。

湿热下注:必需三阴交、绝骨解除。

鹤膝风:泻行间有效。3月18日郑州新型膏药、液体膏药、三伏贴、乳膏剂及美容涂膜剂制作培训班--点击查看

串腰龙:刺龙眼穴必灵(龙眼穴在手小指外侧,中节横纹尖)。

腰背痛:刺委中出血立减。

足跟痛:放承山顿轻。

足跗肿痛:以四风疏络散风止痛。

手背肿痛:起用四邪排除之。

手指麻木:刺十宣可愈。

足趾拘挛:刺趾下横纹能舒。

静脉郁血:刺患处出血。

皮炎癣症:刺患处可痊。

二、毫针

又名小针,在针法治疗中,用处最为广泛,内刺脏腑,外刺经络,三百六十五穴,无所不宜。
医史记载:秦越人刺维会能起虢太子尸厥。华佗针脑空止魏武帝之头痛。仲景治伤寒小柴胡已迟,非刺期门不愈。高皇抱心疾未愈,李潭元针巨阙而后除。徐文伯针合谷三阴交立下宋太子所诊之双胎。甄权刺肩井、曲池当止臂痛而复射。秋夫刺腰俞而沉疴立起。王纂针交会而妖精遁逃。
取肝俞与命门,使瞽目能视秋毫之末。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可听夏蚋之声。此皆先师之奇迹,遗留后学参考继续发扬。在接受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探讨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创出新的经验,如取五脏俞膈俞治虚损,劳伤兼通经闭。
三脘,气海,章门,天枢、内关,足三里,能健脾,调和肠胃功能。天突、膻中能降痰,定喘,开胸顺气。大椎、身柱治大人小儿癫痫惊风。
风中经络:可针百会,风府,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有效。
风中脏腑:可取廉泉,天突,巨阙,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天枢,章门必轻。
中脘、足三里有健胃、平胃等方之效。天枢、气海代天雄、肾气等方之功。大椎、内关与仲景青龙苓桂诸方吻合。鱼际、太溪仿喻氏清燥救肺汤法意同。足三里、上下巨虚有金匮大小承气之功效。隐白、大都、太白同东垣补中调中之性能。足三里可与补中益气比美。三阴交乃向八珍肾气争功。
章门、足三里、内关、中脘四穴,类同参术苓草、四君子所治之症。三阴交、曲池、太冲、关元,似有归芎芍地、四物疗效之能。合谷通卫气,如黄芪止汗发汗之功。阳陵泉走营血,合肉桂利节舒筋。
以上十穴略合十全大补等方,仅具管见初创臆造,希我侪指正推求。
三、长针
以卧刺为主。卧刺曲池透臂,能愈瘰疬鼠疮。丝竹透率谷,能止偏头疼痛。地仓透颊车,可以调口歪。风池透风府,疏解头风项强。肩透臂,疗肩不能抬举。曲池透少海,理肘痛筋挛。外关透内关,治手腕麻木无力。合谷透劳宫,舒手指拳不伸。身柱透风府,可管住癫狂奔走。腰俞透腰关,刺止癫痫不发。环跳透风市,搜腰胯之风瘫。膝关透膝眼,可除膝痛之难熬。阳陵泉透阴陵泉,能增强膝软筋酸,及行动困难。阳关透曲泉,调解膝强筋硬。绝骨透三阴交,补助站立不稳,髓空骨摇。昆仑透太溪,消踝腕硬。太冲透涌泉,可散足痛趾挠。
四、大针
即是火针,又名燔针。适用于内科者多刺在穴位,例如结积块,坚硬不易消散,冷病或风寒客于肠胃之中,留而不去成为寒痹,时痛和水火不济,五行不交,则留而成为水肿病,不能通过关节者,及风寒筋急挛引痹痛,瘫缓不仁等症。针下慢出,仍要转动,使发出污浊。适用于外科者,多刺在患处。例如痈疽,发背诸疮,瘰疬流注,无名肿毒,皮面无头者,或在肉厚部位已经成脓者,针令脓溃勿按针孔。
另有一种火针,形如钉帽,主治肝虚目昏,风赤热生翳膜,顽厚多泪,或虚劳上冲,目生翳膜及病后眼生白膜,以致失明者。用平头针烧红,当翳中烙之,烙后翳破,用除翳药点敷翳退目明。
火针禁忌:如病在头面及夏日,湿热下注腿足者,和伤寒热病,均不可用。
九针以外,还有梅花针(又名七星针)、芒针、耳针、鼻针、电针等,因未学习,不作详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