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心理学之662:健康从心开始,病从心医是治病的根本大法,切莫本末倒置。/适应障碍
相关推荐
-
孩子经常摇头扭脖子是不是抽动症 ,抽动症怎么治疗
抽动症是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其发作是先从眼肌,面肌部开始,出现眨眼,摇头,挤眉,继则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肢体.躯干扭动,喊叫声等,严重时出现污秽言语.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 ...
-
帕金森的并发症有哪些
帕金森不仅是一种危害巨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还是一种存在多种并发症的疾病,很多时候帕金森患者之所以需要承受更多的疼痛和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就是因为帕金森的并发症在作怪,我们只有清楚帕金森的并发症,并且努力 ...
-
神经衰弱早期6个症状,有3个以上说明你病情很重了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所承受的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大,压力一大人的精神层面就容易出现问题,各种精神疾病就出现了.尽管人们现在对精神类疾病认识还不是很到位,但相对已经提升很多,不在认为你是矫情.闲得慌了! ...
-
从心理上战胜肠胃病很重要!
有些肠胃病 跟心理有关 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这些病总看不好,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心理问题--一种躯体症状性障碍,需要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张璐主任表示,消化内科 ...
-
“吹牛”不是病,但是“吹牛上瘾”可能是种心理疾病
都说吹牛不上税,英国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成人承认,每天至少讲一次"大话".究竟吹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呢?爱吹牛有些出于心理原因,有些则是病理表现. "常常口出狂 ...
-
偏执型精神病是什么 它是否能够治愈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谈"精神病"而色变,认为"精神病"是一种治不好的疾病,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保持消极的态度.而偏执性精神病,是一种人们都比较陌生的疾病,对于陌 ...
-
当心!身体上的毛病会把人折腾成精神上的疾病!
唉~~~病痛折磨我,让我不得"开心颜",了无生趣啊! 你是不是抑郁了? 啊?我是身体上有病,风湿病,没法儿根治,经常跑医院,也没被诊断过"抑郁"啊! 那可不一定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41:常病长寿,无病短命,真不是瞎说!/应激反应
应激的免疫反应 应激反应中,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这可以缓解应激的部分生理反应.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与免疫靶细胞有直接的突触联系. 当机体面临应激源时,可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生活应激损害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22:设立校园欺凌罪并予以严惩,才能有效保护学生生命健康安全。/儿童孤独症
心理学诊断 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供专业人员使用,共1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分评分,一分为正常,四分为最严重. 累计总分小于29.5分为正常儿童,3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17:健康长寿的大敌原来是这样,如何调理才能如愿以偿。/儿童孤独症
广泛性发育障碍 是一组起源于婴幼儿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 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和重复.症状在5岁以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335:李咏早逝真实原因曝警,千金难换健康万金难买生命。/智力测验
非言语智力测验 希~内测验:适用于聋哑儿童智力测验.适用于3~16岁儿童. 测验包括12个分测验,穿珠.记颜色.辨认图形.看图联想.折纸.短期视觉记忆.摆方木.完成图画.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262:家长和教师各行其职更要密切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续) 紧张性木僵:轻者病人的言语.动作和行为显著减少.缓慢,举止笨拙. 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缄默不语,不吃不喝,保持一个固定不动的姿态,僵住不动,任何刺激都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86:性格决定寿命,主动塑造性格才能健康长寿!/态度
态度的维度与价值 方向: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肯定指向或或否定指向.如是与否,赞同与否定,接纳与反对,喜欢与厌恶等. 强度:态度方向的强度. 深度:个体对某种态度的卷入水平. 向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76:心灵鸡汤和正能量教育对亚健康人群就是一剂毒药!/动机
成就动机影响因素 父母的影响: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和谐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使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对成功追求热情较高. 过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50:世卫专家证实印度可能成为第一个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届时结果仍难以预料。/抽动障碍
到专业美文和精彩案例分析.享受心理咨询服务. 药物治疗 症状较重的慢性抽动和抽动~秽语综合症,可予以药物治疗.主要有泰必利.氟哌啶醇.哌咪清.舒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51:癌症治疗黑幕国家卫健委回应科学合理,举报内容属实但理解缺乏全面科学性。/抽动障碍
减轻心理压力 症状较轻的短暂性抽动障碍,通过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后,抽动症状即可自然消失. 在家中,家长对患儿症状不必过分关注,更不要批评指责.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