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培养,是让孩子“独立”

作者:木青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前些日子,看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鹬》,短短6分钟,却令人感慨万分。

晨光微熹,海浪温柔地拍打着还未睡醒的海滩。一只刚出生不久的鹬宝宝,在鹬爸爸的鼓励下走向热闹的海滩。

鹬爸爸并没有把食物送到鹬宝宝嘴里,而是将它往外推,告诉它有泡泡的地方就有食物。经历几次失败,鹬宝宝终于捕获了第一只蚌。

海浪悄悄袭来,未经世事的鹬宝宝被被汹涌的海浪打趴下,它害怕地蜷缩在窝里再不敢再出门。鹬爸爸狠心离去,迫于饥饿,鹬宝宝不得不再一次小心翼翼走向海滩。

这一次,小寄居蟹的捕食方式教会了鹬宝宝新的捕食本领。在海浪迎面之际,将身子埋进沙子里,鹬宝宝发现水下世界,满是翩翩起舞的蚌。

它兴奋极了,他一次次勇敢地冲进海浪里,向爸爸展示着自己新学的本领,找来一个个前所未有的大蚌。

影片的最后,鹬爸爸站在沙滩上,远远地望着鹬宝宝欢快地挑战海浪,露出微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在广阔的世界里,找到了生存之道。

从依赖走向独立,克服对海浪的恐惧,学会独自觅食。鹬宝宝的成长蜕变,道出一个育儿真理:

困难来袭,让孩子去经历,有时候远比家长为孩子提供帮助,更能让孩子成长!

01

独立能力,生存之道

“长这么大了,啥都不会,等我老了你该怎么办?”

生活中,很多父母一边埋怨着孩子四肢不勤,一边却又将孩子的一切打理就绪。父母以为,时间会让孩子长大,却其实,这是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错。

永州有个妈妈,带13岁的儿子来到长沙补课。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她决定放手让孩子独自坐公车去培训班。

遗憾的是,孩子成功将自己弄丢,并且不知道父母的电话。

公交司机报了警,媒体帮着一起寻人,历经波折,孩子找到了妈妈。

“我都带他坐过两次公交了,他怎么就上错车了呢?” 对着镜头,妈妈显然有些哭笑不得。

是孩子粗心上错了车吗?不,这个13岁的初中男孩,他根本就不会坐车。

孩子说,他看到车来了,想也没想就上了车;他以为上了车,就能够到达培训班,可事实发现,是自己把一切想得太过简单。

若不是妈妈在生活中包办过多,孩子也不至于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逻辑。

有人说:教育中最残酷的事,莫过于父母从小不教孩子独立。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孩子小的时候,事事呵护;孩子长大了,匆匆逼他成长。可学会独立,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说改变就能达到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B. M.西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关爱是孩子需要的维生素,但应当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

渴望独立和自我完善本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渴求,从小让孩子直面生活,才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最好的方式。

而当一个孩子具有了独立能力,那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的生存之道。

02

独立思考,蜕变成长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父母和老师要教给孩子的是拥抱未知的能力,而不是信息和技能。”

深以为然。

如果说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生存之道,那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则是一个孩子蜕变成长的能量。

想起电影《银河补习班》的马飞,一个从学渣逆袭成为学霸的孩子,他的身上闪烁的最耀眼的光芒,就是拥有独立的思想。而正是这种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一次次度过危机,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

马飞与父亲外出旅行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他被困水中,却临危不惧,利用身边有限的材料设计出木筏,获得自救;

从成绩年级垫底到考进年级前十,马飞只用了一个学期,教研组主任评价他的作文时说:他看到了广博的知识,看到了丰富的想象,这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如果能够多一些,我们的国家会更好。

临高考前,马飞拒绝了教导主任让他冲刺高考状元的请求,坚持完成了自己的航天梦想。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航天员,马飞跟随着载人航天飞船到太空执行任务。飞船遇到不明飞行物袭击,与地面失去联系,在生命的绝境中,马飞利用宝贵的三分钟修缮了飞船问题,帮助自己和队友重新回到地面……

独立的思考能力让马飞拥有超越同龄人的果敢和判断,一次又一次帮助他完成自救。

可以说,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也就没有最后令人引以为傲的航天员马飞。但培养马飞独立思考能力的正是他的父亲马皓文。

“赶紧想办法,脑子一直想,就能做好地球上所有的事。”

这是马皓文对儿子马飞说过最多的一句鼓励话,也正是这句话的熏陶下,马飞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传统学校教育已经教给孩子太多信息和既有的技能,但社会永远在变新,家庭教育只有教会孩子独立思考,才能够让孩子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一个孩子,拥有主动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他才能够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依然保持心智平衡。

03

独立人格,活出真我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女儿18岁那年,写了一句话送给她: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吴晓波正在送女儿去北京的机场贵宾室。下一站,他将送女儿到一个音乐工作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强训,然后他的女儿将飞去香港,接受一家美国音乐学院的面试。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的女儿从此正式放弃国外名校,回国学音乐。

对于女儿的未来,吴晓波坦言,他是迷茫的。他曾经数次问过女儿 “长大以后,你喜欢干什么?”

女儿的愿望一直在变,他也从来没有当真。但当17岁的女儿郑重告诉他“我要当歌手”时,吴晓波在女儿的眼里看到了光。这一刻,他突然明白,女儿是认真了。

作为一个常年与数据打交道、靠理性吃饭的父亲,他太明白作为一名流行歌手是一个需要天赋与运气的职业。而他也清楚,哪怕二流歌手,她的女儿都未必能占10%的几率。相反,如果按照女儿现有的成绩,她却有70%的把握考进全球前100的大学,过另一种人生。

可是女儿认真地告诉父亲:“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欢。”

吴晓波沉默了,因为他想起了很多。

他想起自己在四川大学讲课时,一位物理系的在读女博士问他:“吴老师,我应该如何选择职业?”

吴晓波反问:“你为什么要读物理,而且读到了博士?”

女生无言,她说物理是父母让她读的,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

吴晓波还想起了在江苏遇到的一位30多岁女商人,她赚了很多钱,却感觉不快乐。

吴晓波问她:“那你喜欢什么呢?”

女商人突然怔住,泪流满面。那么多年,她从小到大跟着亲戚家人四处奔波,从贩运,到炒房,到办厂,什么赚钱干什么,她做了那么多事,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喜欢什么。

看着女儿,吴晓波答应了,他帮助女儿退了学,还负责找音乐老师。

吴晓波说:女儿的音乐路能走多远,他看不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看到女儿在学音乐的时候,是快乐的。

他送给女儿“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不是劝孩子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孩子找到真我,找到快乐。

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孩子在父母长辈的理想期许下,一辈子做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喜欢的事。他们一边努力做着优秀的自己,一边却不知道生活真正的意义;他们好像拥有全世界,却好像什么也没有。

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和权利去追求自己喜欢的未来,但如果侥幸可以,为什么不让孩子去追寻?

知乎曾有人问:“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

有一个高赞回答,简单至今印象至深: 把自己当成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自己当成隶属于某个集体中无足轻重的元素。

只有当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为之释放自己的人生,才不枉过一生。

让孩子感觉快乐,感到被尊重,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的最高境界。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孩子终究要长大,年幼时给予陪伴,成长中得体退出,让孩子学会独立,才是为人父母最高级的培养方式。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