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西湖》

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以恢宏的视野和精微的视点,集婉约与豪放于一体,熔纪实与写意为一炉,不但要注重细节,而且要打开空间,力求这一部西湖新作,能够贯通中国历史的文澜道脉,能够发掘江南文化的深层底蕴,能够博采独绝天下的四时光影,使之成为一部视觉艺术的西湖全书。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对与西湖相关的人物、景物、文物与风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拍摄,同时,也将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施诸情景再现,对西湖演变的往古岁月再作三维复原。通过披阅西湖的文献史料,分析已有的各类作品,对与关于西湖的具体采访,在事件分类、人物分类、细节分类、景点分类和再现分类等诸项工作的基础上,《西湖》产生了十集的篇目,依次为《西湖云水》、《临安的记忆》、《西湖旧影》、《湖山晴雨》、《香市》、《戏文的神采》、《画印西湖》、《西博往事》、《伊人在水》和《天堂》。这些篇目,不但与统领全片的主题紧密相衔,而且有着各自的独到使命,同时也将展示出“和而不同”的艺术特色。仅以《西湖旧影》为例,它既要争取搜集到大量的早期影片资料,又要计划在同机位、同景别、同景物而又要摄取到不同景色的前提下,完成西湖旧影与当今风貌的比照,使这部作品具有一种文献感。

第一集《西湖云水》

主要讲西湖的由来、唐李沁、白居易、宋苏东坡的精心治理。经过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文人世家的南迁、北宋皇帝被俘,剩余皇室及大臣仓皇南迁、定都临安等两次历史机遇促进了杭州的大发展。

第二集《临安的记忆》

提到宋朝,总给人一种文文弱弱的感觉,缺乏阳刚之气。书生治国,不重视国防,面临战争时,先求和,最终败在元朝的铁骑下。

无论北宋、南宋,历代皇帝都痴迷书法、绘画等艺术,由皇家引领,诗词、书法、绘画、音乐、雕刻、陶瓷、茶文化等文化艺术水平到达了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画院、书院盛行,生活很精致。
宋高宗南迁,一句 “西溪且留下”,留在了杭州,改名临安。一句“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甚是贴切。
宋朝的青瓷,追求纯净,显示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和思想意境。这一点有点像现在的日本给我们的感觉。

第三集《西湖旧影》

主要说说的是西湖的旧时影像。
    战争是九死一生, 比如太平天国vs 清朝,杭州人口从81万锐减到7万,剩余不到9%。想想还是太平盛世好,“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雷锋塔最早建于吴越国(五代十国时期),埋藏了很多经书,1924年倒掉后,民众纷抢砖石,这是人性,与文人的情怀无关。现在看到的雷峰塔是2002年建的。泰戈尔来西湖旅游,徐志摩、林徽因陪同。康有为的六夫人,船家女,梁启超陪同求婚。61岁男人赢取19岁少女,意为解放妇女裹脚。
《西湖边的一棵树》摄影

第四集《湖山晴雨》

主要是诗词集合,但又内容又不够饱满。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小小:南北朝时代的才女歌妓,曾与丞相之子私定终身,后被抛弃,沦为歌妓,保持心中纯净、喜欢才子,临死资助了一个才子鲍仁,后高中后回赠她,为他披麻戴孝、墓碑题字,此后广为流传。笔墨丹青、诗词歌赋。

第五集《香市》

主要讲佛道文化、名人与佛道的交往、茶禅一味。灵隐寺、香积寺。

白居易、苏东坡与高僧、道士的交往李叔同--弘一法师,剃度切下烦恼丝(《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第六集《戏文的神采》

主要讲杭州的戏文,戏文柔和了舞蹈、故事、诗词等文艺形式,不再是单向文艺。《印象西湖》瓦舍(戏台)白蛇传-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第七集《画印西湖》

主要讲西湖的绘画。西泠印社、中央美术学院,是现代知识分子湖畔的守望、江南士大夫精神的传承。

第八集《西博往事》

讲的是1929年张静江筹办的西湖博览会,如何在民族低谷时期,想方设法实业救国,为杭州争取国际地位。

第九集《伊人在水》

主要讲与西湖相关的知名女子,杭州女子的柔美、才气、多情、坚韧。
朱淑真、李清照、秋瑾、陈端生:《再生缘》林徽因

第十集《天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