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父母

所谓的起跑线
就是家长的学习意识
【美】林赛·吉布森

扎心的书名,大胆的话题。这是本书给人的印象。但当我读完后,多了一份平静。同时也感叹西方世界在不同科学领域研究之广泛。本书作者是林赛·吉布森Lindsay C·Gibson,是位心理学博士,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和解决不成熟父母问题,为拥有不成熟父母的成年人提供心理治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位心理学博士很可能会被扣上“大逆不道”、“不孝之人”的帽子。然而,在如今这个个人意识觉醒的时代,这样少有耳闻的专家,这种稍显扎心的书籍,似乎正是部分人之所需。或许这样的一本书,就能点醒部分年轻家长,甚至老一辈的家长。
文明进步的表象之一,就是彻底展开双臂,以开放、开明的姿态拥抱一切优质的思想,达到个人与民族整体的高度自省。以前,我们的文化中,容不得谈论父母的缺点。确实,我们的文化,就是林赛所指的特定文化。
她说,特定的文化传统也会使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的父母,文化传统给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灌输了以下观念:
所有的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
父母是你唯一能信赖的人;
父母将永远支持你;
你能把一切都告诉父母;
父母无论如何都会爱你;
你随时都可以回到家中;
父母只会考虑什么是对你是最好的;
父母比你自己更加了解你;
不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为了你好。
是否对这些观念非常熟悉?是否认为这些观念如钻石一般恒久远?
很可惜,林赛说:如果你的父母情感不成熟,以上的很多观念是不成立的。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成熟的父母都有哪些特质以及类型。知晓这些,可以做到检视自己的父母,以及警示已经成为父母的我们自己。
在剖析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之前,有一个态度必须强调:本书不是为了批判、不尊重或背叛父母,而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父母。
什么样的父母情感不成熟?作者给出了一些情感不成熟父母的“症状”:
经常对小事情反应过度;
没有太多的同理心和情感意识;
似乎对情感亲密有些不大适应,总是避开亲密关系;
经常被个体差异和不同观点激怒;
说话做事常常不顾他人的感受;
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太多的关注和同情,除非孩子生病了;
反复无常,有时很睿智,有时又不可理喻;
如果孩子生气,父母要么说一些肤浅的、无用的话,要么也生气并讽刺孩子;
孩子即使是礼貌地发表不同观点,也可能会让父母产生防备心理;
谈话大多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
孩子的成功在父母看来似乎并不重要;
表达的观点总是与事实不符,并且逻辑不通;
不会自我反省,很少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看待问题总是非黑即白,不愿接受新的观点。
你可以试着在这里症状前打钩,打钩越多,说明父母或自己越是情感不成熟。那么,什么是情感成熟呢?作者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人能客观地进行思考并与他人保持深层的情感联系。情感成熟的人,可以独立地完成很多事,同时还有深厚的情感寄托,并且能将两者顺利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但不会利用他人。
反之,情感不成熟的人拥有以下这些特质:
他们很固执;
他们抗压能力较差;
他们喜欢做让自己最舒服的事;
他们很主观;
他们不尊重人与人的差异性;
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习惯自我参照,而非自我反省;
他们喜欢成为焦点;
他们有时会角色反转;
他们缺乏同理心并且对感情不敏感;
林赛将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分为四类:
情绪型、驱动型、消极型和拒绝型。
情绪型父母,是四种类型中最为幼稚的一种。他们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需要被人细心照顾,很容易感到不安,然后家里的每个人都忙着安慰他们。
驱动型父母,是四类父母中看起来最正常的。他们格外愿意为孩子投资,关注孩子的成功。然而,他们的孩子却可能缺乏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导致了,勤奋的父母最终培养出了失去动力甚至有些抑郁的孩子。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中国非常普遍,大量孩子被动成长,被驱动型父母推着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去向何方。
消极型父母,并不像其他三种类型的父母那样容易生气或要求严格,但对孩子仍有负面影响。他们会默许个性强势但情感不成熟的伴侣的行为,且束手无策,逃避责任。
拒绝型父母,不想和孩子待在一起。这让他们的孩子觉得即使自己不存在,父母依然会过得很好。此类型父母,也是四类父母中最不具备同理心的。大家可以想象部分中国传统的父亲形象,就是拒绝型:非常冷淡、严肃,孩子丝毫感受不到他的温暖。
有不同类型的情感不成熟父母,相应地,会有不同类型的孩子以及不同的应对方式。
1. 外物掌控者和自我掌控者。
孩子是什么的性格,决定了他是哪种类型。外物掌控的孩子在受到伤害的时,会从外界找原因,试图用制造麻烦来转移注意力,回避内心的痛苦,比如逃学、打架等。
自我掌控的孩子,当被父母伤害后,更倾向于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高度敏感,往往压抑负面情绪。
2. 治愈型幻想与角色型自我
治愈型幻想,指当孩子们遭受来自父母的伤害时,他们会幻想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最终会被满足,比如未来找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
角色型自我,指当孩子感到父母并不认可真实的自己时,他们便扮演角色来满足父母的需求,比如孩子会扮演倾听者、照顾者,来倾听和安抚父母。
3. 重复构建出类似自己家庭的关系
对于人类的大脑来说,进化形成了“熟悉意味着安全”的条件反射。因此,在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也有可能同样构建类似的家庭关系,自己成为一个情感不成熟的家长。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面对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孩子们该怎么办?作者给出了几个建议。我们不妨一听。
1. 先摒弃不合理期望。不要对父母有不合理的期望。
2. 觉察和回应。在交流很多事情的时,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不要强求对方的回应,说了就放下;注重谈话成果,而不是注重情绪的发泄;谈话前要充分准备。
3. 走出过去的“角色型自我”。掌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明确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想得到的结果,同时观察对方的行为举止,避免陷入情绪化。

下一本我要分享的是房伟的《王小波传》,5月13日是王小波的生日,为了纪念他,特与大家分享此部作品。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回忆等资料,还原了当代最具有争议性、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王小波的一生。在房伟的作品中,逸爸感受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王小波,再次被他的真性情所打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