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半夏、枳实、栀子、当归药对汇总

法半夏药对:
法半夏、陈皮:健脾升清,和胃降逆,使肺脾得调,以洁痰湿之器源。
法半夏、生姜:温中降逆,呕吐可止,痰涎可化。
法半夏、制南星、白芥子:化痰散结,凡痰涎流注于经络、膜原,阻滞生化之机,致使痰喘不休,引发哮喘可治。
法半夏、制附子:温肾助阳,使阳气循行于三焦,以温化痰饮。
法半夏、石菖蒲、砂仁:开膻中,纳正气,降肺胃之逆,而肺寒咳逆之疾可治。
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健脾利水,使痰饮水湿随小便而出。
法半夏、杏仁:润肺中燥气,祛脾中湿气。
法半夏、厚朴:降胃逆,宽肠道,燥气易消。
法半夏、葛根: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而呕逆下利之症可解。
法半夏、麻黄:宣肺解表,化痰降逆,使太阳表证得解,阳明呕逆得和,实为两解之法。
法半夏、黄连、全瓜蒌:宽胸开结,清热化痰,使胸中胶结痰热可化。
法半夏、黄芩:祛内蕴之痰热,降肺胃之逆气,而咳逆可平。
法半夏、甘遂:化胸膈以上之伏饮,引痰湿水液下行,痰饮内伏,积液结聚可消。
法半夏、桂枝:降上逆之虚火以透达少阴,咽痛可治。
法半夏、三棱、莪术:化痰破瘀,散结破积,凡痰瘀互结,所生肿物,可治。
法半夏、天麻:镇风降逆,风痰眩晕可治。
法半夏、海浮石:软坚化痰,消瘀散结,凡痰凝久久不化,以此化之。
枳实药对:
枳实、桂枝、生姜:疏木郁,转中土,使木土和之,升降而已,行积滞,荡浊污,升清阳,消散结。
枳实、橘皮、生姜:拔散群阴,宽胸理气,降逆化浊,使秽浊之逆气阻隔于心胸可化。
枳实、白术:建助中宫,使腐纳之机更有用,痰湿易化,食滞易消。
枳实、白芍:破血中之积,行气中之血滞,引阳行阴,气血运行失畅阻隔于腹中,致腹痛,烦满不得卧者,可治。
枳实、厚朴:宽肠降逆,消积化浊,腹胀满者宜之。
枳实、大黄:降阳明之逆,化胃肠之热,务使浊秽积滞邪热从便便而出。
枳实、栀子:凡饮食积滞于胃肠,郁而生热,上扰于胸膈能治。
枳实、竹茹:胆胃不和,嗳气反酸不得眠可治。
枳实、黄连:胃逆不降,心火上炎,痰热扰心者宜之。
枳实、柴胡:疏肝破气,凡气郁于内,不能外达,可用之。
枳实、甘草:苦酸而甘可涌泄,畅地道,泻浊秽。
枳实、人参:补虚消积,正回而邪去。
枳实、法半夏:降逆气,化痰湿,消积滞,降痰水归于腑,腑通而脏浊无不化尽。
栀子药对
栀子、炙甘草、黄柏:降心火,培脾土,使心火下达于肾水,而以土伏之,以水封之,不失于引火归元之要妙也。
栀子、黄连、黄芩、黄柏:大苦大寒,用苦寒急以泻邪热,热毒内伏,久久不消,以此清之。
栀子、大黄、枳实、淡豆豉:饮酒不洁,湿热内生,热扰胸膈,以致烦痛不安,以此化之。
栀子、茵陈、大黄:清肝利胆,条畅肝胆疏泄之机,化邪热尽归于大便而出,凡肝胆之疾,因湿热困扰治之,不独治黄疸矣。
栀子、生姜、淡豆豉:余热未尽,干扰于中,胃气上逆,以此治之。
栀子、淡豆豉:透达少阴,拔转水火升降之机,务使交既有用,则心胸烦热结痛可治。
栀子、干姜:温升太阴脾土,清降少阴心火,坤上离下明夷。
栀子、炙甘草、淡豆豉:奠中土,平水火,引水火交会于中宫,而土旺则腐纳有用。
栀子、厚朴、枳实:降胃肠之逆气,化心胸之结热,而心烦腹满可治。
栀子、淡豆豉、枳实:凡病热者,不宜多食肉,食肉则热病复发,以此消积导滞,务使水火有用。
当归药对:
当归、白芍:养血润木,血燥可治。
当归、黄芪:一补血,一补气,用之得宜,气血双补。
当归、吴茱萸:达厥阴之血分,化寒滞之凝结,活经络之瘀血,凡寒滞于血分,血行不畅,脉道不利,血不归经,皆可治之。
当归、赤小豆:以土之谷物,利血中之津液,使外溢之血,以脾统之,以肝藏之。
当归、川芎:行血滞,化凝瘀,凡血中之病,多为寒瘀,以此通之。
当归、生姜:借生姜辛温之性,引入血中,血得温和,自然畅行无滞,通则痛己。
当归、白术:建中宫,助运化,使脾运之精微上达于心化赤为血,下藏于肝,生化可期。
当归、贝母、苦参:解郁结,行血液,清湿热,凡肝失疏泄,水热互结,二便不利宜之。 
当归、枸杞子:填精血,强根本,凡精血亏虚者尤宜之,可助生发润发之能。
当归、大黄:荡血之瘀热,凡血中之秽浊,用此清之。
当归、肉苁蓉:可引精血润则肠道,启阴痿,会阴阳之要妙。
当归、桂枝:引血中之阳气透达于四肢,手足温暖灵动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