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汉三颂》:汉隶传奇,大巧若拙!

《金石索》有云:

“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中国目前仅存于世的

汉代摩崖颂碑的代表有三个,

分别是《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

合称“汉三颂”。

东汉的刻石,

一般被认为最能够代表隶书的成就,

“汉三颂”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

古朴自然,言简意远,驰骋八极,

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格调,

足以让我们为之折服。

“汉三颂”位于陕西和甘肃两省西秦岭南坡区域,真实地纪录了西秦岭蜀道的发展历史,不仅是祖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还是中国古代开凿和修复道路的真实记录,是与地方交通史融为一体的文化史迹。依刻制的时间排序,首先是《石门颂》,其次是《西狭颂》与《郙阁颂》。

NO.1

《石门颂》

《石门颂》整拓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01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02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NO.2

《西狭颂》

东汉建宁四年(171),下辨道百姓为了颂扬太守李翕率民吏兴修西狭栈道、造福于民的德政,由当地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仇靖书丹,并于鱼窍狭崖壁镌刻《惠安西表》摩崖颂碑,俗称《西峡颂》。

《西峡颂》整拓

《西峡颂》摩崖石刻全名《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峡颂》,又名《惠安西表》,位于甘肃省成县西南十五公里处天井山下的鱼窍狭中。正文阴刻20行385字,主要记述了李翕的出身、家世、德行、修路过程,以及对其功德的颂扬,书法方正、雄厚。

图为《西狭颂》摩崖原石所在地

《西峡颂》之五瑞图在正文前(右侧),高210厘米,宽110厘米,有画图6幅,呈现黄龙腾飞、白鹿长鸣、佳禾簇簇、甘露欲滴、五谷丰稔、民乐其居之“五瑞吉祥”景象。喻盛世太平、福禄长寿、富贵吉祥、兴旺发达。《西峡颂》摩崖石刻200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二玄社拓本高清图

NO.3

《郙(fǔ)阁颂》

比石门颂晚出23年的《郙阁颂》摩崖石刻,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故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郙阁颂》整拓

《郙阁颂》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因表文前“五瑞图”中有“黄龙”画像及榜题,俗称“黄龙碑”。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刻石原在略阳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全文共计四百七十二字, 现存二百二十字。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

该石刻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