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探奇】游晋祠记-朱彝尊

READ

游晋祠记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曰汾东王,曰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 山下有圣母庙,东向。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 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诗》 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庙南有台骀祠,子产所云汾神是也。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 草香泉冽, 灌木森沉, 鯈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而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 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作者简介

晋祠是山西首推之名胜,在省府太原西南悬瓮山下。《元和郡县志》有载:“晋祠,一名王祠,周唐叔虞祠也。”建筑年代已无从查考,北魏即有最早的记载。这里是山西的一块胜地,山明水秀的景色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游人,悠久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可枚举的名胜古迹。历代称颂晋祠的游记诗文很多,正是“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欧阳修《晋祠》中句)。本文即为浩若烟海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一篇优秀的游记散文,而清代作家朱彝尊也可说是后来居上。

文章选自 《曝书亭集》。作者朱彝尊 (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 (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检讨。他精通经史,擅长诗词古文,并被誉浙西词派创始人; 其诗与王士祯齐名,被称“南朱北王”; 而其文则“不主一家”,很有特点,为世所重。本文正体现了作者为文之风格。

文章胜在手法别致:经作者精心组合,熔历史知识、风景美色、思乡情感、崇高情操于一炉,使读者阅后,见名胜之概貌,长历史之知识,发游览之兴致,得浓厚之情趣,激作者所激,感作者所感,思作者所思,乐作者所乐……

全文结构与思想并驰,明晰而又整齐地分为三段。

第一段,作者先概叙所游名胜——山西晋祠之诸多古迹,并由古迹而引出这块山水宝地的悠久历史。在简要的记述中,作者似乎是在记游时所见,实则早已成竹在胸:对于这里的名胜古迹了若指掌,记时如数家珍,足见其历史知识之渊博丰厚。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一开首即点题,简单一句不仅点明晋祠的地理方位,而且讲述了晋祠的建祠缘由。唐叔虞指的是姬虞,字子于。西周时,周成王灭唐,将唐地封给他,后因晋溪而改国号为晋。后世建祠堂祭祀这位晋国始祖,称晋祠或王祠。晋祠在北齐又称大崇皇寺,明代曾改唐叔虞祠。“太原县西南八里”,太原县最早为隋开皇十年 (590) 设置,治所与晋阳县同在现太原西南,几经易名后,明代又复称太原县,直至1914年改为晋源。故作者所言太原县非今之太原,今太原市离晋祠二十五公里。文中提及“汾东王”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叔虞之爵号,“兴安王”是五代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六年追封的爵号。

接着作者又简介了晋祠周围的地势:“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引出晋祠两大胜景——圣母殿与难老泉。讲到难老泉,作者先极言其好处:“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接着引《山海经·北方经》加以证实,并说明这股“合流分注”之水即“晋水”。写到晋水与晋祠的位置时,作者又引《诗经·魏风·汾沮洳》中的“彼汾沮洳”,既说明晋祠高筑岗头之地势,又证明了文中“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之描述。论述圣母殿这一名胜在晋祠中的地位时,作者先正面叙写,用“有祷辄应”来说明其“巍奕”的原因,并从侧面叙写,引用了隋将王威等祷雨晋祠的典故。隋末大业十三年 (617),李渊为太原留守,策划起兵反隋。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知后,便邀之到晋祠祷雨,伺机加害。后为李渊所杀。文中“祷雨晋祠”即指此事。

作者如同走马观花,用简洁的文笔又点了“台骀祠”、“唐太宗晋祠之铭”、“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等晋祠古迹数处。古木指晋祠中“周柏”、“唐槐”等千年古树。借郦道元在《水经注·晋水》中的描绘,作者又巧妙地引述了“水侧凉亭”、“结飞梁于水上”等风景,并引证了文中对古木的描述。其中“结飞梁于水上”指晋祠胜景之一——“鱼沼飞梁”。

此段最后,作者引用古代二战例,既说明了晋祠历史上的地位与周围兵家之争,又进一步分析了周围的地势。通过春秋智伯与宋代太祖一败一胜两个战例的叙述,作者分析了地势:“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接着作者又得出二役胜败的原因:“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以上描写,作者未用太多的笔墨去描写景物本身,却在将景物轻轻点出后,以丰厚翔实的史料对之加以考证、分析,使所描写的景物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同时获得许多历史知识。这种写法很特别,又很有功效。此中不但反映出作者娴炼的结构文章的能力,还体现出作者在学识上的极高水平。以粗放的线条写出清楚的概貌; 用简要的记叙得到充分的论证,很值得人们借鉴。

第二段中,作者写了游历晋祠的时间,但着重从自己的情感入笔,通过自己感情的变化,维妙维肖地从侧面衬托晋祠之美,以及自己游览晋祠时的浓厚兴趣,剪裁得省净得当,描写得明了突出。

“丙午”即清康熙五年(1666),“天龙之山”指天龙山,在今太原西南。一开始,作者便交待此次游晋祠非专门而至,而是“道经祠下”,这为后面的描写落一伏笔。如果说在前面一段中,作者对晋祠的描写是凭靠丰富的史料与对晋祠已有的间接了解,那么此段才是作者对晋祠“游”后之所“记”,“记”后之所“感”,如果说前文所述是作者此文之略写的话,那么下文才是此文之中心。

在石桥之上踱来踱去,感受着芳草的清香,目睹泉水之明澈,在深密低矮的灌木丛中钻过,耳闻林中鸟鸣啾啾,心情就象那晋溪中惬意游荡的鯈鱼一样逍遥自在……与其说作者在描述晋祠美景,倒不如说作者的心已经越过千山万水,回到了自己久别的故乡,于是,便有了作者描绘之后一句深情的感慨:“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一语道出作者此游的心情,同时又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这朔方的晋祠风景是多么美妙,让人们为之而陶醉,且让一个南方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此笔足见作者为文的高深功夫,正如唐李白 《太原早秋》中语:“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如果说作者的正面描绘收到极好效果的话,那么这一声感叹则可谓锦上添花,而下文中的反面描绘就更让人叫绝不迭了。

作者巧妙地把笔锋一转,一个“遥”字,思绪北驰七百里,变为塞北:“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漫天黄沙随风而起,刮得连眼都睁不开,而那淤浅混浊的桑乾河、滹沱河更是没有什么景致,连渡桥、舟船这些过河的工具都没有。骑马在泥淖中行进,彼此不得相顾。至于雁门山,崎岖陡峻,非常险恶。以上描述,不能不说作者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于其中。朔方的景致,自然与南方山青水秀之景色有别。作为“为客久矣”而思归心切的作者,自然视之为“穷山恶水”,并在思绪上“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可谓别有用心:假如没有适才之“忧愁怫郁”,哪会有至晋祠后之“欣然乐其乐”?在这远离故土的北方,能使一个孤独忧愁的游子“欣然”而“乐其乐”,使这样一个曾厌恶北方山水而不视之为风景的人,找到了一丝与故土风光相吻合的所在,这便足见晋祠之美妙如江南了。这正应了李白诗意:“千家灌禾田,满目江南乡”(《咏晋祠水》)。此段剪裁巧妙而真切,使读者在前文基础上又得全新的启示,随作者以“欣然乐其乐”之情,兴趣盎然地欲游晋祠名胜了。

末段中, 作者再写唐叔虞、 台骀等, 与第一段中所引、 所述进行照应,把历史传说、人、神与晋祠结合于一体,总结出晋祠美景人神皆喜、古今共乐的特征,堪称人间罕有的山水胜境。因之建晋祠的唐叔虞距今已三千年,而因而建台骀祠之台骀,则已是传说中的汾神,更为久远了。此时,作者为晋祠作结:“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这样清新美妙的景观,恐怕不只是人,就连神仙也会留连忘返的!“岂非理有固然者欤!”这样的结语意味悠长,这不只为晋祠美境作注脚,还表白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山水浓郁苍翠,“理有固然”,这是全文之最高度。

“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这是作者写此文的根本旨意。游已游毕,记已记下,不是仅仅如此,作者还在用此告诉后来的游历者:假如你要游历山川名胜的话,请一定不要疏忽晋祠名胜,那里的景致要比我所描绘的美妙得多!

“见概貌,长知识,发游兴,得情趣,如经塞外江南,似历千年沧桑”,有人这样总括全文。我认为,“融知识性于游记散文中”,此文堪称楷模。

品读好诗词

品读经典 品读好诗词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

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0)

相关推荐

  • 弦歌三晋丨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太原早秋> 唐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李白是我 ...

  • 太原印象:短发翘臀条子展,古塔迎泽汾水远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前言 太原离石家庄不远,风沙也不小,但也许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水流经的缘故,比起石家庄,少了些风尘仆仆,多了些安逸 ...

  • 卷九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太原府[二] 关隘天门关[在阳曲县西北六十里唐书地理志阳曲县有天门关宋史高继宣传赵元昊寇麟府继宣帅兵营陵井抵天门关府志天门凌井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山之西尽为凌井山势险阻旁有深沟 ...

  • 周初地理考,6

    (十一)古称大夏在河东,太原乃涑域,涑水亦称晋水. 再考证实沈居住在大夏,杜注认为在今天的晋阳县①,服虔却认为:"大夏在汾浍之间."顾颉刚的<日知录>(卷三十一唐字条) ...

  • 【古文探奇】黄山记游-吴龙翰

    黄山记游 咸淳戊辰十月既望,鲁斋鲍云.古梅吴龙翰.足庵宋复一来观黄山.贔贔登高,餐胡麻饭,掬泉饮之,不火者三日,从者皆无人色,率不能从.予三人愈清狂.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 ...

  • 【古文探奇】秋荔亭记-俞平伯

    品 READ 读 秋荔亭记 馆之在吾家旧矣,吾高祖则有印雪轩,吾曾祖则有茶香室,泽五世则风流宜尺,其若犹未者,偶然耳.何则?仅生猪年,秉鸠之性,既拙於手,又以嫩为好,故毕半生不能营一室.弱岁负笈北都, ...

  • 【古文探奇】观巴黎油画记-薛福成

    品 READ 读 观巴黎油画记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 ...

  • 【古文探奇】百丈山记-朱熹

    品 READ 读 百丈山记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岩,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

  • 【古文探奇】活水源记-刘基

    品 READ 读 活水源记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 ...

  • 【古文探奇】雁荡记-王思任

    雁荡记 雁荡山是造化小儿时所作者,事事俱糖担中物,不然,则盘古前失存姓氏大人家劫灰未尽之花园耳.山故怪石供,有紧无要,有文无理,有骨无肉,有筋无脉,有体无衣,俱出堆累雕錾之手.落海水不过二条,穿锁结织 ...

  • 【古文探奇】石门洞记-刘泾

    品 READ 读 石门洞记 宋景平中,谢灵运守永嘉,蜡屐得石门洞,作诗,遂为东吴第一胜事.梁天监中,中书侍郎丘希范,唐大历中,侍御史丘丹,州刺史裴士淹,皆继作.唐末丧乱,洞废不修.宋皇祐元年,蜀人李尧 ...

  • 【古文探奇】游荷叶山记-袁中道

    品 READ 读 游荷叶山记 予别丘墓三年矣.今年夏,始与二弟至里中拜于松楸,而憩于先居,先居傍有荷叶山,乔木千章.今日诸叔偶不见召,日暮无事,乃与二弟步于山中.择高阜处,藉草而坐.因思儿时常骑羊来此 ...

  • 【古文探奇】东游略记-元好问

    品 READ 读 东游略记 丙申三月二十有一日,冠氏赵侯将会行台公于泰安.侯以予宿尚游观,拉之偕行.凡三十日,往复千里,而在鞍马者八日,故所历不能从容.然亦愈于未尝至焉者,因略记之,以备遗忘. 郭巨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