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今天是中秋节,按照以往的习惯,一早我就给几个曾经要好的朋友发祝福信息。收到回复后,接着互相问了各自现状。
有的辞了工作,正在徒步旅行;有的换了生活的城市,自己开了家咖啡馆;还有一个去年底结婚的,刚给孩子过了满月……
仔细想来,只是半年多没有联系,大家的生活轨迹有了这么多变化。记得之前更多地了解彼此,是通过朋友圈点赞评论。
大至自己生活的变化,小到生活里某个细节,比如一张好看的自拍,一部感人的电影,一片美丽的彩霞,都要发条朋友圈冒个泡。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默契地很少发朋友圈了。最新动态不是停留在大半年前,就是“仅三天可见”。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朋友圈隐退或消失。
01
淡出朋友圈,成为很多人的常态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两极分化得厉害:一部分人吃什么美食,到哪里旅游,见什么人,甚至娃考了什么证书,你都能迅速获知;
另外一部分人,朋友圈都是一条横线“三天可见”。有时即便是发了,也大多是转帖,你看不到他生活的状态。
从最初的新奇好玩,肆意撒欢,到如今的不愿关注,不堪其扰。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是我们没有了倾诉的冲动?还是没有了交流的欲望?
其实,想要倾诉或是渴望被理解,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只不过这份需求我们越来越不想在朋友圈索取。
这和朋友圈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微信诞生之初,好友只有为数不多的那么几个人,但如今,好友动辄几千人。
除了工作伙伴,很多萍水相逢的人也都加入进来,甚至有些人需要申请好几个微信来解决好友有上限的问题。
朋友圈逐渐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交空间。很多人只是认识的,但未必可以是交心的。
02
不爱发朋友圈人,都在想些什么

当朋友圈逐渐演变为一个纷杂的交际圈里,我们的心理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1.“我不想演戏”——社交压力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曾经提出过著名的“自我呈现”理论,他认为生活好比一个大型舞台,人们就好比舞台上的各色演员。
在社会剧本的要求下、在他人与自我的期待中,管理着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表演着自己。
多项研究也表明,社交网络中存在着“想象中的观众”,用户会针对这部分存在于自己脑海中的观众,来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体现在朋友圈中,因为“观众”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需要对外展示不同面向的自己,扮演受人欢迎的角色。
朋友圈是有滤镜的,真实的那个自己,也许只有自己和极少部分的人才能触摸到。这样的表演久了,我们只想回到真实的自己。
2.“我真的想要清静”——拒绝关注
知乎有一个回答破万的热门话题——不发朋友圈动态的人是出于什么心态?
有一个高赞回答:因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形式发给在乎的几个人了。
是啊,我们并不渴望那么多人来关注自己的生活。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只需要至亲朋友看到,或是通过私密的小群,予以沟通交流,满足自己与他人互动的需求即可。
甚至我们也很怕给一个朋友过多的人点赞,因为会不断收到提示信息,形成干扰。
减少在朋友圈的互动,才能为自己增加更多的自在。

3.“我的情绪,发出来又能如何?”——改变无力
很多人都听到过一个说法——朋友圈戒情绪。
看新闻曾看到一个诉讼案件,一位年轻的职场女性在朋友圈发了一些自己私人生活上的抱怨,公司上司以为是对公司不满,迅速辞退了这名员工。该员工不服,起诉公司。
如果在朋友圈表达真实的想法有那么多坑,情绪也得不到真正的疏解,我们索性真的不敢表达了。
少发或者不发真实的情绪,或许最为保险。
03
我们还需要朋友圈吗?

 
对于不想被更多人关注的人来说,朋友圈还有一个功能是分组可见。但对于不少人来说,分组时间和精力成本太大,而每条信息希望传达的对象却是流动的。
每次发朋友圈前,还要对信息进行把关和筛选,甚至是刻意的加工,不仅很费事,朋友圈也丧失了那份自由和灵动。
但不管我们在朋友圈是不是活跃,但微信日渐增长的用户以及其他层出不穷的社交平台都证明了一个事实:我们在网络上一样渴望爱,表达爱,有分享和交流的欲望。
对待朋友圈,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心态:
1.不被捆绑的分享是值得鼓励的
不少人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的生活,会有一种感觉,为什么别人那么优秀,而自己却那么平庸。索性产生了很多的自我评判,也自感颇为不如意。
实质上,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不容易的部分,只不过在屏幕外自我消化着,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强,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真正的关注到我们。
遇到真心想分享的美,看到有价值的帖子,随心去分享就好了,然后该干嘛干嘛,不用太在意别人的反馈和评价。
旁人只不过刚好刷到了,点个赞或者随口说两句,褒贬都不必太当真。你也仅仅是做了一件让你觉得开心的事情而已。
2.线下的真实生活更值得期待
蔡康永在访谈中被问到:你对那些不常发朋友圈的人有什么要说的?
他说:“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的确是如此,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人任何事情都发在朋友圈里,我反而是透过那些文字和图片读到了ta深藏不露的孤独和那颗渴望被拥抱和关注的心。
所以,如果能真实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去说话,千万别放弃这种机会,与朋友圈的热闹相比,你热气腾腾的真实生活才更重要。
最后,用蔡康永微博里的两句话作为结尾:
长大这么辛苦,如果不趁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实在太划不来了。
我认为的光耀之道,并不是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而是忠于自我,做自己人生的焦点。
(0)

相关推荐

  • 微信朋友圈今天 7 岁了,但我会选择关闭它!

    将「雷科技Lite」收藏为我的小程序,不再错过精彩内容 文末有福利彩蛋 一眨眼之间,朋友圈 7 岁了. 2012 年时,微信还没有占据聊天工具的第一把交椅.手机上的社交网络方兴未艾,还大都停留在各种电 ...

  • 活得真实自在,不会刻意去找存在感,很少发朋友圈的生肖

    随着各种软件的降世,社交对我们当代人来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场合与书信,一部手机就能让天各一方的人联系起来.而在各种社交软件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扰,类似于朋友圈发广告系列的社交圈,或 ...

  • 心理学: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心智不够成熟,很难有成就

    前言: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 无论男女老少每天都会一人一个手机就可以知晓天下事, 手机中的微信功能也是大家重要的社交软件, 很多人会把喜怒哀乐发在朋友圈中,这时你就会了解我们很多, 但 ...

  • 在朋友圈中,这三种“最活跃”的人,往往不是“普通人”,要远离

    你的朋友圈,就是能反映你个人真实情况的社交名片. 在如今的社会之中,随着社交网络平台的逐渐发展,人们在网络上混迹的情况越来越多. 尤其是微信朋友圈,它就像是一个能分享个人信息,以及内心喜怒哀乐的社交平 ...

  • 一个人是否活得体面,看他的朋友圈便知晓

    文|雪落无尘 网络时代,人手都有微信,人手也都有朋友圈. 通过朋友圈,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群体,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我们把自己的喜悦和悲伤,同朋友一起分享. 然而,社会再进步,人格再高尚,也避免不 ...

  • “恭喜那些经常发朋友圈的人”

    2020-10-02 Oct. 2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作者 | 杜言心 来源 | 简易心理学(xinli01) 你发现了 ...

  • 心理学: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比普通人多了这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如今已经愈发往"线上"的方式转变了.最常见的就是诸如QQ.微信以及其他类似软件的流行,人们往往只 ...

  • 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现象: 微信好友越来越多,可是朋友圈的动态却越来越少. 满屏的微商和广告,竟刷不到几条好友的消息,再翻几下,已经是前天的动态. 曾经,我们满心欢喜地在朋友圈记录美好生活的点滴. 但 ...

  • “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朋友圈里的"伪精致",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骗局. 知乎上有个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发朋友圈了? 有个高赞回答是:想发的"朋友圈",已经以私信的形式发给在乎的人 ...

  • ''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最近,"上海名媛"这个词刷爆了朋友圈. 当你还在羡慕着这样一群浑身奢侈品牌,出入高端场所,把五星级酒店当家住,日常去宝格丽吃下午茶的"上海名媛"的时候,她们却在 ...

  • 夜读丨''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最近,"上海名媛"这个词刷爆了朋友圈. 当你还在羡慕着这样一群浑身奢侈品牌,出入高端场所,把五星级酒店当家住,日常去宝格丽吃下午茶的"上海名媛"的时候,她们却在 ...

  • 心理学家:我们要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朋友圈是人们表达心情.记录生活的重要途径,不少人把它看作社交的必备手段,它能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对方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并且在心中对这个人留下初步的印象. 有了朋友圈,就能够很好地打开社交话题,因此,越来越 ...

  • 心理学:我们要恭喜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各方面不再期望善待1秒钟前大图模式世界从来都不会因为你的退步而停止发展,信息时代的今天,在不少人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步自封的时候,微信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如果你今天还是拒绝使用微信,那不是 ...

  • 这样发朋友圈的人,不值得深交,最好远离

    我们所在的世界非常大,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无法事先预知,只能被动地接受着变化. 为了能够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时候虽然不是特别情愿,但是却要装作一副很用心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