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阴病之“格阳证”与“戴阳证”区别如何?

少阴病之格阳证与戴阳证的主要内容各见于两条原文,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369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第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第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二者病理机制基本相同,皆属于少阴病阳气大衰,阴寒盛极,迫阳外越的真寒假热证。所不同者,格阳证因格阳于外,临床除虚寒证象外,见证以身热反不恶寒为主;戴阳证乃格阳于上,则以面色赤、咽痛为主。

在治疗上,均以附子、干姜为主药,破阴回阳。格阳证用通脉四逆汤,取其大辛大热回阳教逆,通达内外,如兼有汗出,四肢拘紧不解的阳亡阴竭的危候,可加入猪胆汁,在破阴回阳的基础上,益阴和阳。

戴阳证取姜、附与葱白同用,名白通汤,以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因病证急重,回阳宜速,故用小量姜、附以成单捷之剂,不用甘草,以免性缓牵制药力。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者,则反佐咸寒苦降,加猪胆汁、人尿以引阳药入阴,更好地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少阴病的阴盛格阳证与阳衰阴盛证也需要细心对比。两证皆为少阴病之阳衰阴盛的寒化证。其主要脉证均有脉沉微,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等里虚寒证。

其主要区别,在于阳衰阴盛证,除上述虚寒见证外,一般无假热现象。而阴盛格阳证之阳虚则更进一步,其脉微欲绝,甚则既逆无脉,且具有明显的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等虚阳被格拒的假热证象。

在治疗上,均以回阳救逆为主。阳衰阴盛证方用四逆汤;阴盛格阳证,因阳气大衰,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则于四逆汤的基础上加重干姜、附子用量,名通脉四逆汤,取此大辛大热之剂,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阳气,以解阴阳格拒之势。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反治法应用举隅

    原创 赖海标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 1周前 <伤寒论>反治法应用举隅 赖海标 中医的治疗方法,从是否顺应病性角度,可分为正治法和反治法,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素问 ...

  • 《伤寒论小结之五》少阴病篇(上)

    少阴病篇梳理 一.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治疗禁忌 第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二.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1.四逆汤证 第323条 ...

  • 戴阳证与格阳证

    "戴阳证"和"格阳证"是少阴病阴寒内盛四逆汤证的进一步发展,阴寒盛极与阳气相格拒,寒逼阳越,但因其阳越程度不同,量之多少不一,故结合症状表现部位,将其区分为&q ...

  • 戴阳证与格阳证………………

    "戴阳证"和"格阳证"是少阴病阴寒内盛四逆汤证的进一步发展,阴寒盛极与阳气相格拒,寒逼阳越,但因其阳越程度不同,量之多少不一,故结合症状表现部位,将其区分为&q ...

  • 郝万山讲伤寒论 少阴病

    关于少阴的概说,我们就谈这么多,下面我们看少阴病的具体原文,281条,是少阴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什么叫微脉,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微者,薄也,指脉搏搏动的幅度非 ...

  • 伤寒论——少阴病治则方药总论少阴病的性质...

    伤寒论--少阴病治则方药总论 少阴病的性质是全身性虚寒证.主要脉证为"脉微细,但欲寐".由于阳气衰微,营血不足,所以脉细,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睡,似睡非睡昏沉迷糊状态.治疗原 ...

  • 参附龙牡救逆汤+来复汤(戴阳证)

    参附龙牡救逆汤是一位汤药,[组成]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参附龙牡救逆汤 主要原料 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 是否含防腐剂 否 简介 [来源]<中医 ...

  • 硬核《伤寒论》:人与冷血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恒温

    忆忘 腔调中医 2019-04-12 古人用游行和出入两大特征描述生命.游行指内部的循环输布,如血液和水液的循环,出入指内外的交换,包括呼吸.饮食.排泄等.是什么在维持游行出入的正常进行呢? 中医为什 ...

  • 怎么用“八味地黄丸”治疗戴阳证,跟扶阳名医吴天士学习一下

    对于虚阳上浮包括戴阳证而又脉躁症躁者,倡用八味地黄汤.此刻"要攻阴寒,则不可不用热药.然脉躁症躁,则热药又不可用于上焦,是当用八味地黄汤从阴以敛阳,即从阳以驱阴".头面颈项之肿亦用 ...

  • 如何对中医经典伤寒论少阴病辨证分析?可从这两点考虑!

    如何对中医经典伤寒论少阴病辨证分析?可从这两点考虑!

  • 五色主病 1. 赤色∶热证、戴阳证 满面...

    五色主病 1. 赤色∶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 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 面色苍白时有泛红如妆,为虚阳外越(格阳) 赤主虚实妆戴阳 2. 黄色: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主脾虚生化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