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射天下无双 汉人天然处于劣势 刘伯温却用一件东西巧妙破解

骑射是蒙古等游牧民族最擅长的技艺,从匈奴时代开始,普通的游牧民就被叫做引弓之民。但对于中原的汉人来说骑射就是非常烧钱的技艺,汉人在骑射上处于先天劣势。

不差马的汉代一匹马价值数万钱甚至十万钱以上,等于两汉一个中产家庭的全部流动资产。马匹价格高,练习骑射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并不是一有马就能马上玩骑射。首先不同时节要给马匹喂不同的饲料,除了草料,还要喂豆子、苜蓿、盐巴等,就算是土豪和军二代也要亲自动手,否则是就会造成马匹和自己不熟,进而造成战场配合失误、小命玩完。骑射玩家养好了马后,还要挑日子练习,“凡乘者,一日行、二日驱、三日骤、四日驰、五日奔。”,具体来说就是每天运动量不相同,第一天慢走,第二天快跑,第三天疾冲,第四天追逐,第五天突撞(这和蒙古人的吊马法有些类似,应该是互相学习的结果,毕竟汉唐时期匈奴王子、突厥贵族都大量在中原讨生活)。

你以为这就能随便射了,骑射的技艺还麻烦着呢。骑射是骑兵要依靠双腿的扶助和简单的口令,通过身体重心的变化、腰部通过马鞍传递给马背的力量,让战马作出加速、前进、转弯、减速等等各种不同的动作,要让战马明白啥时候加速,啥时候玩回马箭。在骑射时,马的身体会不断上下起伏,犹如波浪一般,会大大影响准头,骑射手不但适应这一点,还要学会在人与马在到达起伏的最高点时射箭,这样才能把箭头射的最远。而这种距离也算不上绝对安全,因为按照中古古代射箭著作的观点,骑射手的最大杀伤距离也不过是20步左右(骑射非十步二十步之内不发。——明 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会很容易被对方的骑马长枪手攻击到(“能杀人于二十步之外者,六合枪法也”),大家玩得就是心跳。

游牧民族的骑射手在对抗骑马长枪手时也会吃亏,但是因为游牧民族的骑射手数量太多,他们才能经常发动战争,蒙古人就是把骑射发挥到极点的民族。蒙古人骑射手多,汉人中只有中产以上的人家才能玩骑射,更何况蒙古人严禁汉人练习骑射,那么朱元璋等人又是如何击败数量众多的蒙古骑兵哪?

朱元璋等人的成功,南方的木材资源是关键。各路义军都喜欢排成长枪阵对抗元军,在淮西有淮西青军(又号长枪军)、长兴武康“花枪军”等多只擅长枪兵的武装。明军自然也善于玩长枪,明军大将傅友德对抗元将李二时,就让士兵“皆卧枪以待”,他自己拿着长枪、率领少数精锐冲锋在前,其余部下突然“奋起冲其前锋”,正面击败了元军的冲锋。这是明军著名高手的表现,大部分明军将领并没有这种本事,刘伯温为他们准备了竹发熕。竹发熕的发明原因明朝人说的很清楚,就是因为穷,没办法做金属火炮(因缺铁炮),只能拿竹子凑合用。这种火器就是一个竹子制作的RPG,它的长三尺,用铁丝缠绕,每次用火药五升,可以一次发射半斤重的石子24个,射程可以达到百步。明朝骑兵一次可带四个,明军骑兵遭遇遇到蒙古骑兵时就能一次发射出24个半斤石子,只要方向大致正确就绝对能让蒙古骑兵难受。这种武器也有缺点,那就是它只能用一次,但明军士兵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居多,在南方作战时原料又不缺乏,可以做到随用随补。在北方作战时,明军还做出了类似的木制火器。

骑射是蒙古人的看家本领,结果却在元末被刘伯温等人轻易破解,蒙古人就只能退回大漠了,在那里明军补充火器苦难,他们得以度过了难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