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512期:中科院院士不建议多数孩子学奥数引发热议,其实想知道适合还是不适合,可以关注三个点...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12期#

这几天,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袁亚湘院士,关于奥数学习的观点,上了热搜,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共鸣。袁院士的态度很明朗,他不建议普通孩子去学奥数,他是这样说的:“我不建议普通的孩子学奥数,奥数只是极少数孩子去学的,的确有一些非常有天赋,对数学非常热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才应该去学奥数,大部分普通的孩子我觉得不应该去学奥数,奥数不适合大范围的孩子学习,同时特别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如果学习了奥数,可能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搞没了。此外,普通孩子也没必要去学习那些怪怪的,那些奇特的技巧”。

此言一出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有人就留言了:我就是小学被逼着学奥数学的崩溃学到痛哭的孩子;有人就说,我没什么数学天赋,被逼着学奥数,导致了厌学的情绪。我记得类似的观点,我们在课堂上也强调过很多次,人和人的禀赋是不同的,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有的人就是数学智能特别好,有的人这块的禀赋就是一般,如果不考虑禀赋的差异,过度的强调奥数的学习,过度的强调难题、偏题、怪题的学习,结果就会伤害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发展。

其实在禀赋差异上人们是有一些误区的,有一些禀赋的差异受到人们的认可,而另外一些禀赋差异就不被人们认可。比如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跟没天赋的孩子,禀赋好的与禀赋不好的差异很明显,而且这种差异也被大家认可。多数孩子唱歌一般有的孩子唱歌跑调,这种表现不会遭到鄙视,也不会遭到排挤。不过数学表现就不一样了,有的孩子数学特厉害,奥数表现特别好,但是也有的孩子数学智能平平禀赋一般,数学表现也不好,十分努力之后也只能考个中等偏上的成绩。

大家会发现在中学和小学阶段,数学禀赋特别好的孩子是非常占便宜的,他很轻松的就可以完成任务,而且难题、偏题、怪题都做的特别好,这是要获得很多小红花的,这是要受到大家追捧和表扬的。相反那些禀赋一般表现平平的孩子,往往就会受到打击、排挤甚至歧视,因为一些难题偏题怪题做不出来,就被贴上笨蛋的标签,就被贴上不努力学习不好好学习的标签,其实这都是非常可怕的事。

我觉得袁院士的观点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在起步阶段重要的是打基础,培养兴趣,同时要考虑因材施教,不能用天赋特别好的孩子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

不过我在网上也看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很深入的探讨,比如说袁院士不建议普通的孩子学奥数,有人就说了,大多数家长并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的,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的有人又说了,他一开始不适应,学着学着就适应了,万一后来表现很好呢,如果不学岂不是错过机会;还有人说了,既然大家都学,明知道他不合适,那也得学,否则岂不是被别人超过了还有人说他现在不想学,那学着学着有兴趣了,万一将来他就想学了呢?

其实很多人的困惑背后,都藏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知道这个孩子适合还是不适合?'

放眼望去,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家长是特别用心的,很多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投入是非常大的:有的孩子上体育班,有的孩子上音乐班,有的孩子上舞蹈班,有学跆拳道太极拳的,有学钢琴小提琴的,还有学编程学奥数的,在所有这些安排背后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知道这个孩子适合还是不适合,有人就主张只有试一试才知道适合还是不适合,“站在岸边看半天游泳,不如让它下去扑腾扑腾”。

我对这种观点是认同的,确实应该试一试,才知道他适合还是不适合。不过进一步更深层次的问题产生了:如何试?怎么试?试到什么程度才知道适合还是不适合?应该评价哪些方面,有没有标准?如果这些深层次问题解决不了,那什么都试一试,就变成了瞎折腾。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记得前边我们谈到'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时候曾经讲过,简单来说看一个人适合还是不适合,主要就看三个方面:

一是看行为动机方面是不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积极主动自主的去学习;

二是看能力发展方面,是不是能够迅速的领会和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在完成挑战性任务方面有很好的表现;

三是看心理状态,是不是能够迎难而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在遭遇暂时的挫折或者打击之后,能不能迅速的调整状态,投入到新的学习进步过程中去。

如果以上三条都具备了,我们才能说这个人是适合的。

正所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人和人的禀赋是不一样的,能力倾向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像鹰要翱翔天空,有的人像鱼要畅游大海,我们不能用飞的标准来考核鱼,也不能用游的标准来要求鹰,给鱼报飞翔培训班,给鹰报游泳培训班,那都是摧残人才,浪费精力和时间。真正好的教育就是给鹰一片天空,给鱼一片海洋,这方面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反思。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