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冲 | 岐山人与擀面皮

来源:觅元素

小吃可以展示一个地方的风情,像方言一样纯粹,一听腔道就知道是来自于什么地方。秦地人喜食面制品,大多美食是小麦面粉的衍生物,如果要选一件秦地的大众小吃推荐,我想凉皮的知名度自然不言而喻。

在秦地凉皮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汉中热面皮、秦镇米皮,岐山擀面皮还有酿皮子等。作为一个地道的西府岐山人,我唯独对家乡的擀面皮情有独钟。在秦地你要吃到正宗的擀面皮,去岐山县城准没错。擀面皮是岐地人早中晚都吃,街道到处都是擀面皮摊摊,清早出门随处都能看到。点一碟擀面皮,要一碗玉米臻子稀饭,忙忙碌碌的一天就开始了。岐山擀面皮的灵魂就是秦椒油泼辣子,看着鲜红的油辣子淋在面皮上红的发亮,香辣味刺激着人的味蕾和舌腺,会不由自主的咽起了口水。《孟子》中有言“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秦地自古有一句俗语:“油泼辣子一道菜”,鲜红的线辣椒磨成的辣椒面,造就了秦人一致的饮食喜好。除了油泼辣子,擀面皮的灵魂还有岐山醋,用岐山醋调制的汁水,保证了擀面皮地道的岐山风味。西北地区的口味以酸辣为主,擀面皮滋养着岐人的胃,温暖着岐人的心。补充说明一下,岐山擀面皮不加任何配菜,如果你在外地吃到了添加黄瓜、豆芽等配菜时,十有八九不怎么正宗,因为在岐地的擀面皮没有任何配菜。
来源:桃李旺

关于岐山擀面皮的来源,普遍认为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擀面皮还有一个雅称叫“御京粉”。据说在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西安躲难时,钦点过御京粉,吃完后并连连点赞。而主厨正是岐山八亩沟人,在岐地,八亩沟的擀面皮最正宗,这位给慈禧做御京粉的厨子,也是擀面皮的创始人。如果在岐地你想吃到正宗的擀面皮,我建议你一定要认准八亩沟擀面皮的牌子,一般吃下来准没错。

农家面皮做法极其简单,把适量的面粉反复揉搓成光滑面团。将面团放入盆内,开始洗面皮,不停揉搓面团直到水发白,把发白的水倒出来备用,这就是摊面皮的原浆。而洗面皮后所剩的面团,在蒸笼里蒸出来就是面筋。摊面皮需要工具,那就是锣锣,在岐地几乎家家户户家里都有。摊面皮的过程也不难,在锣锣内刷少许油(防止粘锅),摇一勺面皮原浆倒入,使锣锣完全被面浆覆盖后,放入沸腾的热水煮两三分钟就行。把摊好的凉皮斜放在装有凉水的铁桶上,放凉后就可以食用。

传统工艺制作的擀面皮,制作过程相对于农家做法就精致多了。首先要揉面采面,然再后洗面。洗完面的面水加入少量酵母,等面水发酵后,倒入热锅中不停用擀面皮糍。直到面水揉成面团,趁热用擀面杖擀开面团,擀面团就是擀面皮可是一项费力活,只有用力擀,做出来的擀面皮吃起来才劲道。

我以前高中的时候是走读生,班里大多同学都是寄宿生,学校食堂的伙食不怎么好。我有一段时间给好多人带过擀面皮,擀面皮把书包装的满满当当。每当周五放学,同桌总会喊我去小吃城喋面皮。此时,你会在小吃城看到各色的校服,有高中生、有初中生,还有被父母带着的小学生,足以证明了擀面皮在岐人心里的地位,对于面皮热爱是根深蒂固无法自拔的。

岐山益店黑面皮

在岐山益店镇还有一种黑面皮较为出名,想吃他家的面皮,要趁早。倘若去晚了,面皮摊摊早被围的水泄不通,挤都挤不进去。如果碰到街道的财神爷会、腊八会,老板就更忙了,十二点前必收摊。在岐地各地都有这样受欢迎的面皮摊,在空气中弥漫着酸辣的味道,这也是迷人的人间烟火气息。

岐地卖擀面皮的人,标配是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一口大锅、一双筷子,然后是各种调料碗,随时随地都可以支起摊子做买卖。只见他姨坐在摊摊前,拿出一整张面皮,手起刀落,把面皮切好后,用勺子快速舀进各种调料,只问你一句“辣子要多嘛要少?”。岐地人吃面皮不分季节,寒冷的冬季,面皮摊摊前依旧坐满了人,凛冽的寒风 、鹅毛大雪也阻挡不了岐人吃面皮的心。有人说大冬天那么冷,想想吃擀面皮就寒心,但是卖面皮的他姨支起了炉子,如果你怕凉,可以加热后再食用。但是有的人就比较“馋活”,偏要吃这凉面皮,说加热后就不劲道,就没有了原汁原味的口感。
祝家庄街道面皮

我在新疆上班的时候,馋的要命。工作的地方有当地的凉皮,但汁水太多,且淹没了凉皮,吃起来只有酸味,有点不习惯。而在市中心,有几个陕西风味店,打着岐山擀面皮的招牌,进店一听老板的口音,偏关中东府地区,内心自然就没有想吃的欲望了。岐地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一口酸辣的面皮,这是渗透在血脉里深沉的爱。每次只要我回家,不管呆多久,必吃擀面皮。

来源:原滋原味食品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