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14

259、玉龙形佩战国晚期长 18 厘米 宽14厘米 厚0.5厘米1965 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碧绿色,质地温润。表面有光泽。两器大小相近,造型大同小异。器身呈S形卷曲,扁平体。龙首张口,尾向右旋,龙足向外屈曲,作爬形状。外轮廓雕弦纹周线。两面皆雕卧蚕纹。中腹顶部钻一孔。另一器龙的前足钻一孔。

260、玉龙形佩战国晚期长28 厘米 宽5.6厘米 厚0.4厘米1965 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 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碧青色。表面有光泽。两件成对。体扁平。透雕,龙身蜷曲呈S形。龙首反曲作回顾状。独角,龙尾上旋,龙一足向腹部屈展,分歧为二∶ 一端前伸;另一端向左旋转。后足向后伸展,作奔驰状。此二器的外轮廓皆琢有单阴线。龙的躯体中段雕阴线云纹,首尾雕阴线纹。龙脊背中部和龙口各钻一孔,以供系佩。

261、玉璧战国晚期外径21.7厘米 内径8厘米 厚0.8厘米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 2 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青黄色。体扁平,正圆形。肉宽大于好。虽然两面雕琢菱形格,因为菱形格中雕隐起的卧蚕纹,故仍不类蒲璧。壁的内外缘雕琢略宽的弦纹轮廓线。

262、玉璧战国晚期外径7.3厘米 内径3.2 厘米1985年湖南省澧县新洲1号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所藏玉料呈绿色,有黄褐色斑点。周边近三角形,肉的表面饰隐起的卧蚕纹。

263、玉璜战国晚期长5.6 厘米 宽1.7厘米 厚0.42厘米1985 年湖南省澧县新洲 Ⅰ号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所藏玉料呈青色。扁平体,约当璧周的二分之一。龙首位于玉璜的两端,五官极简略,仅可看出张着的龙口。龙的躯体弓曲,上下以阴线纹雕琢出轮廓线,靠近龙首附近的外缘琢成对称的齿边。玉璜表饰阴线云纹。龙背上方钻一孔,以备系佩。

264、玉璜战国晚期长5.3厘米 宽1.5 厘米 厚0.5厘米1985 年湖南澧县新洲1号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所藏玉料呈淡茶色,有黑、白色疵斑。扁平体,约当璧周的二分之一。龙首皆侧面,分置于玉璜的两端,以双阴线雕琢出轮廓。龙角短小,张嘴,椭圆形眼睛。龙身饰卧蚕纹、背部顶端钻一孔。

265、玉佩战国晚期长9.6厘米 宽4.2 厘米 厚0.4厘米1985年湖南省澧县新洲1号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所藏玉料呈白色。器形略有残缺。扁平体,半圆形,透雕连体龙形。龙首位于两端,用阴线纹刻出龙的轮廓和细部,表面雕琢隐起的卧蚕纹,并有八个钻孔,可供佩系。

266、玉龙形佩战国晚期通长14.2 厘米 宽4.7厘米 厚0.4 厘米1985年湖南省澧县新洲 1号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所藏玉料呈青色,有黑色疵斑。体扁平。龙体作伏卧蜷曲状。回首,龙吻与躯体连接。尾巴向上回旋。前后足皆向前曲伸。龙首有较长的独角、向前出伸并向上旋。龙角、足、尾皆以平行的阴线作为装饰。龙身除雕以阴线纹轮廓外,满饰勾云纹。此器多处镂空,龙头和背部各钻一孔、可供系佩。此墓出土此种玉佩二件,与他器合成组玉佩。

267、 玉龙形佩战国晚期通长 19厘米 宽 12.5 厘米 厚0.42厘米1985年湖南省澧县新洲1号墓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所藏玉料呈青色,有白色斑疵。体扁平。龙首低垂,独角,上吻外伸,下唇短而卷曲。龙的躯体边缘用单或双阴线雕刻轮廓线,或以多条阴线纹装饰龙的足爪。龙的全身作蜷曲伏卧状,其一足向上伸出;另一足向身后延伸。一足作伏卧状,另一足于尾端向颈部伸出,并与其连接。此龙四肢皆以艺术夸张的手法予以雕琢,不受其主体与肢体比例的限制。龙的躯体表面雕琢勾云纹。除镂空装饰以外,龙头、龙身和龙尾各有一个钻孔,可供系佩。此器共出两件,可与他器合成组玉佩。

268、 玉环战国晚期外径9厘米 孔径6.4 厘米 厚0.4厘米1979年至 1980年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 16 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黑褐色,部分黄褐色,部分近白色。半透明,有光泽。好径宽于肉径。肉饰疏朗的卧蚕纹,做工甚精。

269、 玉双鸟双兽璧形器战国晚期高3.4厘米 宽3.2 厘米 厚0.4厘米1979年至 1980 年河南省淮旧县平粮台16 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茶色,半透明。质地细润。下部为相背伏卧的连尾双兽,其上雕琢正圆形的小型玉璧,两侧各雕相向的立鸟,鸟冠、喙、羽尾皆清晰可见。双兽首承玉璧,且有上扬的飞翼。此器整体形象颇似信阳楚墓出土的虎座鼓。由于双虎的连尾处钻有一穿,可以推知它不是"鼓形佩",而应是铆钉于其他器物上的装饰品。

270、

270、271、玉带钩战国晚期长5.7厘米 厚2.2 厘米1979年至 1980 年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 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白玉,有棕色沁。半透明,碾磨颇光洁。钩首作龙头形,器身作四棱形,钩钮方扁。

272、 玉璜战国晚期长 8.8 厘米 宽2.5 厘米1979 年至 1980年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 16 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茶色,半透明,扁平体,扇面形。器表有光泽。两端雕成兽头形,周边雕对称的牙脊。器表雕隐起的蟠虺纹。器身顶端和两端的兽头各钻一穿,用以悬佩。

273、玉璜战国晚期长 9.4 厘米 宽2.5 厘米1979 年至 1980年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茶色,有白斑。玉质温润,有光泽。璜的两端雕琢成兽首状,周边有对称的牙脊。器表雕琢蟠虺纹,具有浮雕感。身驱的顶端及两兽头处各钻一穿。

274、玉佩战国晚期残长 14 厘米 宽0 3 厘米1979 年至 1980 年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 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碧玉,半透明,有光泽。此器作飞龙形。龙独角、吻部与龙体相连接,形成镂空。下颚上卷,形成一穿。龙的躯体向上回卷并伸向龙首前方,一足向右下方旋卷,又别出一支向右上方回转。其一足突出于腹间向上伸出;一后足向左下方曲伸。龙尾残缺。此龙周边饰阴线纹、阴线勾云纹。通体雕卧蚕纹。龙腹钻一穿,以供悬佩。

275、玉佩战国晚期长 2.2 厘米 宽6.2 厘米1979年至 1980年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碧玉,半透明,器表有光泽。此佩呈蜷伏的龙形。龙首独角,圆目,躯体蜷曲,尾部向前回卷。两足向前伸展作伏卧状。后足之一向身后伸出,另一足前伸与躯体连接。龙口、龙足与龙身连接处皆雕琢成镂空。其脊背上钻有一穿,可供系佩。沿此龙轮廓的边缘雕琢阴线纹。腹部表面饰阴线云纹。造型生动。同形器物五件,置于墓主人右股骨下部。

276、玉佩战国晚期长 22 厘米 宽3.5 厘米 厚0.4 厘米1979年至1980 年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 16 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青色,半透明,龙作伏卧状。回首独角,躯体蜷曲,尾部向后斜伸。一侧两足前伸作爬行状;另一侧一足与龙体相连接。此龙蜷曲处镂空,形成透雕。龙形佩的周边有用阴线纹雕琢的轮廓线。通体雕琢阴线云纹。靠近脊背处雕钻一穿,以供悬佩。

277

277、278、玉佩战国晚期长 11.7 厘米 高 3厘米 厚 0.5 厘米1979年至 1980 年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 16号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青色,龙扁平体,半月形。回首屈身翘尾。一足前伸。首。尾、足与龙身连接处镂空,形成透雕的龙体。龙角及两足和尾部以线刻出龙形,龙身雕阴线云纹。龙的躯体上部钻一孔,用于贯绳系佩。另一件与此器成对,分别置于墓主人股骨下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