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杨逸明《济南凭吊张养浩墓》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三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3)

咏史及吊古之作,妙在兴发准确而意及今古,非有高眼力及“缚虎手”不能为。去年李梦唐先生驾鹤西归之时天下诗人皆赠诗挽行就因了其《咏史》一诗吟出“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这一可传之句,其以史为鉴的深奥之意人皆击掌以颂之。丙申年杨逸明先生的一首《济南凭吊张养浩墓》,也是让人一读警醒、寻味无穷的佳作,其妙处均在识高旨深而意远。

其诗曰:

榆钱杨絮吊黄昏,我酹茶当酒一樽。

风向墓前同致意,雨来碑上欲招魂。

当年怀古人何在?此曲伤心句尚存。

只有先生知百姓,兴亡皆苦诉无门。

张养浩是元代济南人,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后做过无数的官职,50岁时即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朝廷七聘不出。后因关中旱灾为解民难始受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死后归葬于济南,其墓今在柳云社区。

张养浩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也是一个体恤百姓疾苦的清廉官吏。但其让天下人皆知的还是那一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历代王朝的兴亡史中概括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王朝此兴彼亡,兴也好,亡也罢,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张养浩潼关怀古的千秋绝唱,也当是杨逸明先生此首凭吊之作落笔情感倾注之切入点。用古人的履历与见识,浇注今人的块垒,充实自己的怀抱,阐发微言大义,是凭吊作品的最高境界。杨逸明此作,便属于这种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杨逸明先生这首凭吊古人的七律有那些值得我们欣赏的。

为节省篇幅,简要只说三点。第一点是适当营造凭吊古人的气氛。此诗一连用了六句来作铺垫,可以说在层层递进的铺陈与描述中做足了兴发的功夫。通过榆钱、杨絮、茶酒、风雨这几组意象来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与怀念,并把情感最终聚焦于《潼关怀古》这一杰作上。使得尾联的议论顺势发力,毫无晦涩与枯燥之弊。

第二点是有真感情便不妨直抒胸臆。一般都认为诗要婉曲、要蕴藉含蓄,但也非绝对。梁启超说,“有一类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迸一泻无余的”。他举了“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为例说“你若要多着些话,或是说得委婉些,那么真面目完全丧掉了”。杨逸明的“当年怀古人何在?此曲伤心句尚存”便属于直抒胸臆的笔法。如果这里再用典、曲隐的话,感情的“白热度”便没有了。

第三点是议论精当,结穴严谨,显示高于一般人之见识。咏史也好,吊古也好,可读与不可读之分,全在见识之高低、议论是否有营养。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咏叹在诗人中、读书人中几乎没有人不被感动过的,在这种高知度和景仰度相当广泛的情境下如何再阐发微言大义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李梦唐的“覆舟水是苍生泪”那二句,你再阐发试试,不是同义反覆就是言不及义,难得超越。杨逸明显然吃透了张养浩潼关怀古的精神营养,于是吟出“兴亡皆苦诉无门”这一精妙绝伦的警句来。这首吊古七律的最高亮点就在这一句上。

为何“诉无门”?中国不是有包青天么?中国不是有…么?问题在于,“兴”与“亡”究属何人所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一路演出的都是在高呼仁义道德的旗帜下干着攻城掠地杀人放火的勾当。每次革命结果无不例外是旧皇帝赶跑了新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既然所有的“兴亡”都只是帝王的轮换,而“兴亡”之苦又都与帝王争夺地位、巩固统治、渔肉百姓有关,苦根子就在帝王身上,哪里有可诉帝王的衙门?被利用过、蒙骗过、愚弄过的庶民最多只能收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声哀怨而已。

封建王朝的这一惊天秘密,只有张养浩一个人觉察到么?显然不是。那么为什么没有其他人出来说?杨逸明的答案是:只有张养浩“知百姓”。也就是说,只有真正把百姓的疾苦放在自己心中的官员,才会说出来。而历代王朝,这样的官员能有几个?有的没这眼力,有的没这良心,有眼力又有良心的又可能还没来得及说就给朝廷收拾了、收买了。所以,世上只有张养浩,世上只有…!揭示这一层含义这又是杨逸明这首作品的又一闪光之处。

推荐可读理由借古人眼力,借古人见识,借古人事迹,抒发自己之怀抱,在仰慕、怀念、追溯古代贤良卓越往事的真挚情感中阐发微言大义,在一时兴会所触的思考中寓有寄托之意,让读者自行理解领会作者深藏不露的立场和观点,这种作品言有尽而味无穷,值得一读。

往期精彩: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瘦西湖晨起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过故宫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投稿邮箱:spwx6868@163.com

(0)

相关推荐

  • 古诗词日历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华山峰峦如此之多如同聚集起来一样,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般,华山为表,黄河为里,巩固潼关要塞. 遥望西都长安,内心犹豫不决.经过秦汉王朝的遗迹,无数宫 ...

  • 张养浩|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赈灾路上的绝唱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做官,是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理想.可纵观历朝,读书人无数,有机会做官的人并不多,能得到皇帝钦点做官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曾六次回绝皇帝的圣旨拒绝当官. ...

  • 落纸写旧诗(19)---【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落纸写旧诗(19)---[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 ...

  • 古典诗词:张养浩(元代)

    潼关怀古 峰恋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登泰山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 ...

  • 你认为意境最好的诗句是哪些?

    不是唯美,不是鸡汤,元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意境之高,千古折服. 元以散曲闻名,同时又身居高位.人品刚正的,张养浩是第一人. 相信看到张养浩名字的人,大都是因为千古名曲<山 ...

  •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张养浩

    张养浩 文/寒溪 元朝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三月,本应该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时节,陕西关中一带却因连年干旱,田园荒芜,寸草不生.通往长安的官道上饿殍遍地.尘土漫天,道路两旁则是无法下种的 ...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中国古代所有的怀古诗歌中,我认为成就最高的是元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并非是这首作品语言多么华丽,而是它的思想境界已经超越了其他怀古作品. 其他的怀古作品,基本都逃不出两个思路:一 ...

  • 【当代评论】 李虎:​杨逸明老师《悼念母亲》读后

    杨逸明老师<悼念母亲>读后 文/李虎 昨晚在网上读到杨老的一首诗--<悼念母亲>,被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打动,以致老泪盈眶,思绪久久不能平复.故而写下这段浅显的文字. 这首小诗, ...

  • 【当代诗人咏冬天】杨逸明 卷

    [当代诗人咏冬天] 杨逸明 卷 -作者简介- 杨逸明,1948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曾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顾问.全球汉诗总会 ...

  •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杨启宇《丙申重陽》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十五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15) 如果说廖国华的<山居谷雨>延续了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范成大一类古人闲逸.安舒.淡泊.宁静.豁达的田园风趣与精神气质的话,那么, ...

  •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过故宫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二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 北京故宫是当代游人必到的一个旅游点.到过京城.到过天安门.到过故宫的国人当以千万计.可是至今读到的咏故宫的诗词却不多,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更少.曾经解 ...

  •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盖涵生《五十书怀用老杜秋兴韵》其七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四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4) 清代诗论家叶燮著<原诗>,被人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是否果真如此 ...

  •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邓世广《七十周岁寿宴即席剑门》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五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5) 写诗,通常多用比兴之笔,以便让作品有鲜活的意象可以拓宽诗的意境.如同前面强调诗要写出"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q ...

  •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古求能《上海小住》十首其二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六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6) 抒发情怀的诗,或追求"幽眇"."惝恍"而蕴藉无限,像上举盖涵生<五十书怀用老杜秋兴韵>诗 ...

  •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许清泉《题自做山水盆景一首》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九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9) 诗的艺术,尺水兴波也好,片言百意也罢,强调的都是要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尤其是绝句,这种传统诗词最短小精干的体裁,区区20个字.28个字,就 ...

  • 【当代评论】 梦欣点评:奚晓琳《瘦西湖晨起》

    点评当代好诗系列之一 说说丙申诗坛我喜欢的几首诗(1) 绝句,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最小诗体.绝句,是汉诗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诗歌体裁繁多,独以绝句最有特色.其特色在于:一是句少.诗贵有韵,韵者,声音连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