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发现两封密信,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颠覆了历史界的认知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朱由校驾崩,由于客氏与魏忠贤的搅合他并没有子嗣。而在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朱由校早早就想好了,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五弟朱由检。于是十七岁的少年朱由检,就这样登上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那时的崇祯没想到,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其实已经摇摇欲坠。

只差几个人在这大厦上再踢上几脚就塌了,偏巧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踢了一脚,关外的后金踢了一脚。而他与大臣们又续上了一脚,于是延续两百多年的明朝再也没能撑住,终究还是亡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十九日拂晓,崇祯在前殿召集百官无果后,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言罢上了景山自缢,时年34岁,身边仅有太监王承恩陪着。

可其实历史曾给过大明一个复苏的机会,是当朝没有抓住,是崇祯自己没有抓住。或许很多人乍一看会以为,这里的机会指的是袁崇焕,历来都有人将崇祯杀袁崇焕归在明亡的原因之一。不过袁崇焕究竟能不能算明亡的原因还不好说,这尚且是个争议,今天要说的也不是他。而是葡萄牙发现的信,这两封信可谓是颠覆了历史界的认知,也为崇祯的多疑再添一笔。
葡萄牙人与明朝的来往很早,1511年他们占领了马六甲,越发渴望对中国的往来。在数次交涉后,明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去广州越冬。万历年间,利玛窦进入中国境内,给皇帝献了不少贡品。这个利玛窦可谓是贯通中西第一人,不光将中国文化传入欧洲,还将西学带来中国。

受他的影响,有不少明朝人都开始学习西学,这些人之中有一个人格外引人注意。他便是徐光启,徐光启,万历年间的进士。用尽毕生心血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十七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我们所熟悉的三角形、四边形、平行线等等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他在四百多年前定下来的。
这些是科学技术上的贡献,除此之外,他也曾试图挽救大明。那个时候澳门已经遍地是葡萄牙人,徐光启不知怎的,想到了招募葡萄牙人来对抗满清的办法。他这一招还真招募到了24个人,他们带来的还有26们火炮,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可万没想到的是,明臣之中不是所有人都有徐光启这样开明的眼光,还有部分守旧派。

他们声称外族人不该踏上明朝的国土,闹来闹去,皇帝把守旧派的话听了进去。大手一挥让来的葡萄牙人原路返回,不过虽然葡萄牙人没派上用场,他们带来的武器却留了下来。西洋发明的大炮威力还是颇大的,给了满清人一个教训,在宁远之战中作用很好。令徐光启更加坚定了引进西洋火炮,请葡萄牙人训练的心,再次上奏请求皇帝。
这次皇帝同意了,1628年,他给葡萄牙人写了第一封信。当然信的原件已经找不到了,留在葡萄牙的是转译稿,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崇祯二年二月,32个葡萄人带着枪炮抵达北京,有了他们那是如虎添翼。将不可一世的八旗军打得丢盔弃甲,崇祯也下令嘉奖了那些葡萄人,按照这样的形势发展应该一片大好。

然而事情再次出了意外,1632年,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叛乱中12个葡萄牙人被杀,15个葡萄牙人身受重伤,徐光启寄托的希望分崩离析。他并不甘心,希望能再组建一支,崇祯皇帝同意了。便有了第二封信,或许是徐光启比较有诚意,这次葡萄牙人派了320人。遗憾的是守旧派再次跳出来闹,给了各种理由,崇祯在他们的说服下命遣散这伙葡萄牙人。

崇祯的多疑给即将坍塌的大明狠狠的踹上了一脚,最后一次复苏机会就此丢失,大明彻底走向灭亡。更遗憾的是,随着明的覆灭,继任的满清将科学打入冷宫。徐光启费尽心机带来的种种,大多在明亡后,没能得到传承。他的挚友汤若望曾竭力保全《崇祯历书》,试图推广,却还是没能鼓动清廷将日心说引入中国。
再后来,中国再也没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带来了一段屈辱的历史。相较清朝,明朝的包容性无疑更强,可惜还是不够。
参考资料:《明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