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万块钱放弃985名校,固执复读12年:那个高考钉子户,现在怎么样了?

作者丨小树妈妈

来源丨小树妈妈(ID:tree2050)

最近,随着孩子们陆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新的人生征途即将开启。

今年高考的人群里,有一个已经称不上孩子的高考生备受关注,他就是复读生唐尚珺。

之所以说他备受关注,是因为,今年33岁的唐尚珺,已经连续复读了12年,参加过13次高考。

唐尚珺从第一次高考时,就立下志愿,希望能考上中科大。但一次次高考,一次次复读,他都没能如愿。

他心里装着一个朴素的愿望——知识改变命运!只要努力,就没什么做不成的事。

如今,距离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了13年,他也因此被称为高考钉子户。

和他同龄的人,在家庭事业上,都已初见起色,唐尚珺也马上到了「35岁难找好工作」的年龄点,他却还依然徘徊在高考考场。

唐尚珺的经历,被拍成了一部纪录片《高十》。他的故事,有励志的成分,也不有让人感慨的桥段。

为了「改命」

他参加了13次高考

唐尚珺出生在广西公安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他上学比较晚,2009年,19岁的他第一次参加高考,可当时连三本线都没够到。

父亲送他到了南宁一所技工学校学手艺。

但唐尚珺不甘心人生止于技校,他瞒着父母偷偷退了学,拿着读技校的学费,去了钦州市的高三补习。

2010 年,复读一年的他,只考入了一个民办三本学校,不甘心的唐尚珺,又留下来继续复读。

当时很多高三复读不但不收费,还会按上一年的考试分数,补贴复读生一些生活费。

唐尚珺平均每月能拿到400多,靠着这笔生活费和暑期打工的钱,他坚持补习了很多年。

2011 年,唐尚珺第三次高考,成绩刚过三本线;

2012 年,第四次高考,成绩刚过二本线;

2013 年,第五次高考,过了二本线,却没填好志愿;

2014 年,第六次高考,唐尚珺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但因为不是理想的学校,他选择继续复读;

2015 年,第七次高考,他考入吉林大学,依然选择复读;

2016 年,第八次参加高考,唐尚珺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在老师们劝说下,他终于去大学报到了。

可也就在这一年,他年迈的父亲,查出了胃癌。

当时有学校以2万块的奖金,招收高三补习生,唐尚珺又从中国政法大学退学,继续回高三补习。

自此,他的人生,像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便考上还不错的大学,他也迈不出去。

2017 年,第九次高考,唐尚珺只考了570分;

2018 年,第十次高考,他考了619分,继续复读;

2019 年,第十一次高考,唐尚珺考入重庆大学,但他依旧继续复读;

2020 年,第十二次高考,成绩不理想,他继续复读;

2021 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六月份,唐尚珺参加了第十三次高考。

这次,唐尚珺高考成绩尚未可知,网传是621分,但很快唐尚珺自己发微博辟谣:

他说自己不是621,也非文科生。

他说自己接触到的东西太少,认知太狭隘。当初不知人生可以有很多的路。

他说以为自己可以,经历之后,才发现有些事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唯一欣慰的是,自己拼过,即便不可以,也无遗憾!

不难推测,这次高考,距离他梦想的中科大,还有些距离。

不知道今年的他,是拐个弯,选择一所大学去读?还是坚持心中的梦想,继续复读?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成功来的太晚,快乐也就没那么多了。

无论唐尚珺做出哪种选择,今年33岁的他,大学毕业后,也已经要奔四了。

再宏伟的梦想,十几年时间还没迈开步子,恐怕也早已后继乏力。就算能成功,那种喜悦,也早失去了当初的味道。

执念太深

是因为背负了太多东西

其实,论资质,唐尚珺不算差;论努力,他也足够踏实。

他人生所有的遗憾,都在于执念太深,而这背后,是他背负的东西太多太重。

一,执着于名校改变命运,而并非知识改变命运

唐尚珺出身在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里。

纪录片《高十》拍摄时,他的母亲已经67岁,父亲66岁,却还依然出卖力气,靠种甘蔗维持家用,给唐尚珺交学费。

家里几间96年盖的房子,至今因为经济压力大,还没做过排水,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唐尚珺,深知家庭困境,他认定知识改变命运。

这种想法本没有错。可唐尚珺却用实际行动,把「知识改变命运」改写成了「中科大改变命运」。

他眼里只看得见中科大,认为只有这所学校,才能改变命运。

在一次醉酒中,他开始深深怀疑自己:我都怀疑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唐尚珺不明白的是,任何一场考试,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承诺人一辈子幸福。

而高考只是手段,大学也只是人生的启程门票。想要「一考定终身」,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二,人生的成就,来自于知识 认知的叠加

其实,高考这 13 年,唐尚珺也曾考取过好几次不错的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虽然不是211,也不是985,但它的法学专业,在中国排名都很靠前。

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也都是很棒的综合类双一流大学。

无论哪一次,只要唐尚珺勇敢迈开步向前走,人生大概率都错不了。

《认知觉醒》一书中说:知识和认知,是两个体系,认知影响选择,选择改变命运。成长的本质,不光是学习知识,还要有清醒的认知。

反观《高十》这部纪录片的作者何汉立,他是唐尚珺的初中同学。

当初他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现在的南宁师范大学),一所并不是很突出的大学。

但毕业后他主动抓住机会,进了广西电视台,在那里,他什么都做: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后期责编、后期图编等……

后来,他自费拍摄了代表作《高十》,慢慢在行业内有了名气。

一个人,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学到,但认知的提升,还要到生活中去悟。

而原地踏步的唐尚珺,恰恰是不懂这点,才执着于提升成绩,忽略了在生活中成长。

而认知的偏差,又导致了他选择的一次次失误,最终,眼睁睁看着机会一次次溜走。

三、看不到「沉没成本」,一味夸大「努力」的作用

其实,唐尚珺也有过短暂的「醒悟」:

他第八次参加高考后,父亲被查出了肺癌,他拿着印有「喜」字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给家人看。

可当时家人都很平静,已经没了喜悦。那一刻,唐尚珺意识到,这么多年执着的复读,好像错了。

就像纪录片导演何汉立说的:

父亲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要是父母不在了,赚那么多钱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他感悟了,亲情至上,名利乃身外之物,趁着双亲还在,能孝敬就孝敬。

唐尚珺悟到了这点,但他的决策,又被狭隘的认知给束缚了。

当时唐尚珺已经去读了中国政法大学,面对父亲治病,他的第一选择,是再去复读,以赚取2万块的奖金。

一年后父亲去世,唐尚珺又重新陷入了复读的泥潭……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说的是人们做一件事情,只为看到结果,忽略了投入的那些不可回的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等。

理性的决策者,会计算回报是否成正比时,忘掉沉没成本,从零开始。

唐尚珺的遗憾就在于,他的家庭、经历给到的他认知太有限,只懂一味付出努力,却看不到沉没成本,导致他耽误了最宝贵的青春时光。

值得欣慰的是,这两年,在纪录片导演的帮助下,唐尚珺开始走出原来的生活。

他会在寒暑假,帮忙拍摄、剪辑视频,接触一些新东西。

真心希望,这样的契机,能让唐尚珺提升认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之前的选择,走出睿智的下半生。

也希望唐尚珺的故事对父母们有所启发,明白孩子的培养,知识、眼界、认知,一个都不能少。

看了这个高考13年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

人生在于际遇,也在于选择。很多时候,那些更幸运的人,除了积极主动,他们更懂得:

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生活也是个大课堂,真正的成长,从来就不局限在课堂上。

作者:小树妈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