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与各民族大融合
相关推荐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版七上历史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学设计课题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一课时单元第三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 ...
-
路姓,民族大融合的姓氏,古老且多民族化——作者:冯志亮
路 路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六十五位,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当代路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2%,总人口大约有95万. 姓氏始祖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 ...
-
收藏见证历史(4-23)四川古蜀国,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源于民族大融合
今日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平原,早在公元前2700年,宝墩文化在此形成(参看<收藏见证历史>(3-3)),八百多年中,宝墩人游走于整个成都平原,令人惊奇的是文明发展却没有太大的进步,这和后期三 ...
-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民族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或"中国",而将四周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蛮.夷.戎.狄.& ...
-
历史上重要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中国历史文明,独立于世界任何民族和任何文明,作为中国历史骨骼的华夏文明,自古以来都讲究文明和文化的融合和传承,而并非单一血脉传承.无数个民族迁徙到华夏土地上,基本都会被极具影响力的汉文化所融合. 早在 ...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语鼓励通婚,促进民族大融合
假装伐齐,迁都洛阳 早期的鲜卑族人居无定所,不断迁徙. 公元258年,酋长拓跋力微由蒙古高原迁徙到阴山南部的盛乐城,并开始定居. 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把都城又盛乐迁到了平城.在此后的近百年 ...
-
两次世界民族大融合的比较研究
从世界视角审视东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细细品味,很是有趣. 而善于观察的学者们,从这个表格中得出了更多的精髓认识,其中一个经典的理论,就是文明的"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 ...
-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从华夏族到汉族,再到中华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从华夏族到汉族,再到中华民族
-
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从出土文物看民族大融合
山西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不仅极具军事战略价值,而且是农耕社会与草原民族交汇的前沿地带,成为华夏各民族和文化交融的"大熔炉".汉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金戈铁马和 ...
-
800字理清八王之乱——《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之一
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589年杨坚再次统一华夏,期间360余年,就是魏晋南北朝.套用一句话,可以说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大争大乱之世,英雄辈出.恶魔横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