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呕)〔噫〕食臭(噫同嗳,即嗳气带有食臭味。),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形容腹肠间的响声。)下利者,宜生姜泻心汤〔主之〕。原文157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必学条文背诵班【坚持打卡第21天】
医承有道 每天学点中医干货,零基础也能轻松入门!这里是中医人的成长家园,提供专业.实用的中医知识! 13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伤寒论>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關上浮者,大黄黄連瀉心湯主 ...
-
口臭、体臭的治法
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伤寒用发汗之法,汗出表解不一定等于痊愈,本条就是里未 ...
-
经方应用之茯苓甘草汤医案|甘草|桂枝|茯苓甘草汤|室上性心动过速|生姜|心下悸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导读 伤寒发汗后,脾胃阳虚,水停心下,上逆于心则心悸:胸阳被阻,则阳气不能通达敷布,则四肢冷:水饮停于中焦,水津尚能敷布,故口不渴:舌苔脉象亦均为水寒之象. 点击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57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ai)食臭(xiu),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 ...
-
生姜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
浏览:964编辑:天鱼 来源:养生之家 发表时间:2019-08-16 20:18:25 养生之家导读:生姜泻心汤和中降逆,散水消痞.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生姜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生 ...
-
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辨治思路
导 读 条文解读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 ...
-
《伤寒论》113——生姜泻心汤
第五十方--生姜泻心汤 太阳百二十七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60克)半夏半升(65克)黄芩三两(45克)甘草三两( ...
-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是一种古法药方,在<伤寒大白>.<伤寒论本义>.<古方选注>.<医宗金鉴>.<伤寒论>中均有记载.用来治伤寒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 ...
-
二十三、汗出谵语者,以有(躁)〔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者〕,过经(这里是太阳表证解除之意思。成无己注: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
二十三.汗出谵语者,以有(躁)[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者],过经(这里是太阳表证解除之意思.成无己注: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 ...
-
实战:伤寒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附伤寒思维)
一.用发汗药汗解 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 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不啜粥的区别,但覆取微似有汗的原则相同,因以汗出方式祛 ...
-
实战:伤寒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附郑钦安伤寒思维)
实战:伤寒汗出病解的方式有哪些?(附郑钦安伤寒思维) 一.用发汗药汗解 太阳病表证虽据其有汗无汗.脉象浮紧浮缓等表现划分为表虚中风.表实伤寒,但用汗法祛除邪气,理致则一. 尽管服麻黄汤或桂枝汤有啜粥与 ...
-
二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亡)〔出〕,胃中(躁)〔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原文213
二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亡)[出],胃中(躁)[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原文213 [郑论] 按因汗出以致谵语,大便鞕者,胃(躁)[燥]也 ...
-
#伤寒论#【原文】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
#伤寒论#[原文]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 问:也有的患者并没发寒战,病就自然随汗出而愈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 ...
-
十、伤寒汗出而渴者(此处之口渴,不是阳明里证的口渴,是水气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原文73
十.伤寒汗出而渴者(此处之口渴,不是阳明里证的口渴,是水气停在下焦,津液不能上布之口渴.),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原文73 [郑论] 按汗出而渴,是太阳寒水从毛窍而出,不能滋润肠胃,故 ...
-
《集验方》治伤寒汗出不解如疟方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便解,属 桂心(一两十七铢) 杏仁(十六枚去尖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一十六铢去节) 生姜(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先煮麻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273、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太阴为后天之本,又名至阴.至阴其意有二:一是纯阴之意(至:极.最),故有"太阴为寒藏"之说.二是阳到达进入阴之意(至:到),故太阴为三阴之始(太:最早的.最远的),为接受.运化之所 ...
-
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指胃脘部痞结胀鞕的意思。)。原文273
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指胃脘部痞结胀鞕的意思.).原文273 [郑论] 按腹满而吐,有因饮食停滞而吐者,有因邪热结聚上壅而吐者,有因寒邪闭结上逆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