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需求的三种方式 2025-09-08 01:52:48 今天看到一些从业者小伙伴讨论保险产品是短期的好还是长期的好,从他们讨论的话语中,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从业者与消费者的成交,有着不同层次的区别。 1初级层次:“推销”从业者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售卖产品,甚至于“主推”某一类高佣金或者有特殊奖励的产品。显然,这个成交过程满足的不是消费者的需求,而是从业者自己的需求!这是最糟糕的一种层次,不用赘述了,不仅消费者不会满意,从业者也不会有真正的能力提升。2中级层次:“有求必应”消费者表达什么需求,就给予什么解决方案,消费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满足,就给予哪方面的服务。现实中很多消费品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核心经营思维就是这个逻辑。甚至非常用心地通过大数据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统计推算消费者的需求,以此来作为产品发展、提供服务的方向。此类形式在市场上较常见,甚至还形成了一种主流模式。但这种看似对“上帝”有求必应的方式未必适合保险服务行业。消费者对于可以直接体验、感知的服务,比较好表达需求,比如说温度、味道、重量、颜色、触感都可以通过体验表达实际需求。所以与这些有关的实体消费品,比如服装、食品、饮料、甚至汽车、房屋,都可以仅凭借听取消费者表达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消费者如果需要的不是一个实体的服务,那么消费者表达的需求未必就一定是其真实需求。在金融服务中,消费者常常表达的需求是:“我要升值”、“我要理财”、“我要保障”这种较为笼统的形式,同时还会有一些“过于”具体的表达,比如:“帮我挑一些基金”“帮我选一个重大疾病保险”。这些需求如何满足?如果不加分析、仅从表面的理解“有求必应”,往往仅仅是形式上加以满足,如下:“您要升值?好,这有一个股类基金,去年最佳产品,买了就升值啦!”“您要理财?好,这有一个保本理财产品,我们都买这个,您买多少?”“您要保障?好,这有一个最新的重大疾病保险产品,性价比同业第一,您来一份?”我认为消费者碰上了“有求必应”的金融从业者,可能就是一场灾难的开始。最终消费者不会满意,从业者也不会好受,得不到真正的职业尊重。其实这些表达背后的需求真不一定就是这字面上的表达。“升值”的需求用什么产品来满足?“理财”的需求又如何实现?买了股票算理财吗?还是存了定期算理财?“保障”难道就是买一个“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就高枕无忧了吗?其实消费者那些口头表达背后的意思是:“调整我的投资比例和方向,在我能接受的亏损范围内,尽可能得到一个理想升值空间”;“梳理各项财务目标,确保我的未来各项用钱的大目标都能实现”;“分析我的财务状况,用保险工具全面足额的保护我的家庭,不要让风险毁掉我家庭的幸福”。这些需求其实并不是口头上表达的那么简单,对吗?所以才发展出来最后一个层次。3高级层次:“闻弦歌而知雅意”不仅聆听消费者表达出来的需求,更通过科学的分析、专业的流程确认出消费者深层次的潜意识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需求。再通过良好的沟通和说明,让消费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将消费者潜意识和表意识结合一致,达成消费者和从业者一致的努力方向。然后才是讲解用什么样的产品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双方一致认可下进入实施和操作阶段,努力实现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可以说,这是解决消费者需求最高级的层次。用一个较为简单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三种不同的层次:初级层次——不管患者得什么病,A医生都想把自己利润最高的药卖给对方;中级层次——患者来了医院,患者说开什么药B医生就开什么药;最高层次——C医生与患者详细沟通,从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数据出发,通过专业详尽的分析,与患者共同确定治疗方案和所需药品,最终实施治疗。您觉得哪个层次最好?哪位医生是您心悦诚服,认可并配合的专业人士?如果您想买保险,您又希望碰到哪一类从业者呢?今天写到这些,是因为我想提示从业者,脱离实际案例需求来讨论产品,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给消费者的建议也是同样,没有经过深层次需求分析,直接讨论产品的性价比,也是极其容易南辕北辙,最终事与愿违的。所谓久病成良医,实际上就是一个患者经历了类似小白鼠一样的多次服药治疗,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才明白了自己该吃什么药。而目前,大多数消费者通过向朋友同事打听,自己简单看几篇文章,就准备给自己“开药”了。特别是遇到的从业者如果一心想快速成交,或者努力主推所谓优质产品,或者有求必应。那么消费者的病(需求),最后治不治得好真的很难说。在我17年前刚开始从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迷茫:我意识到消费者的思路不对,我坚持用我想象中专业的规划方法,来帮助消费者解决风险问题。但是往往消费者并不接受,比如消费者会说“我就想买个大病险,你为什么还让我买其他保险?”当时我的从业前辈经常教育我,不要想那么多,对方要什么就给什么,你就是卖东西的,做销售的,不要去跟消费者的意见发生冲突。17年后回顾当年,其实当时的出发点是对的。如果我们不能坚持正确的规划思路和方法,而是做一个患者想开什么药就给开什么药的医生,这能对得起医生的职责吗?如果这个药不合适,产生了更严重的副作用,这个责任在于谁 ?没有人会责怪患者不专业,一定责怪的都是这个随意开药的医生。所以有些药叫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把关才能开,就是为了避免消费者随意买药服药,病没治好,还添了新的问题。也许从业者想坚持专业的规划方式,导致成交有些波折。但波折的根本原因不是方向不对,而是方法不佳,是我们专业讲解和沟通的能力还不够好,无法让对方清晰、舒服的理解和接受正确的思维模式。这不是我们放弃专业化服务的理由,恰恰这种沟通能力正是专业化服务的一部分。这才是从业者要努力进步的方向,不是对方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努力确定对方真正需要的,努力去给予对方最需要的服务,而不是表面上的“产品”。保险从业者不是批发商,也不是零售推销员。保险这个工作,本身是一个很专业的金融服务领域,别把路走偏了。消费者呢,也别总把医生当成药店来用。有些药可以买,是因为问题很清晰明确;有些药必须要医生诊断之后再买,因为我们自己不知道吃哪种药,吃多少,吃多久,什么情况下才是真正的康复。 赞 (0) 相关推荐 干了十几年快消业务,该把渠道换成场景了! 一谈到渠道,我想很多从业者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类似KA卖场.社区超市.食杂小店等等,这些渠道已经盘踞在市场多年. 近年来,也出现了例如社区团购.020到家平台,以及各类线上电商,直播带货等所谓的线上渠 ... 第三只眼看盗版 文/杜辉 本文只是对盗版现象的分析,并不代表对盗版行为认同及宣传. 盗版书想说恨你不容易 盗版书是一直为社会道德所谴责,国家法律所惩罚的问题.但从消费者层面看,却对盗版需求旺盛,趋之若即.(笔者曾开过 ... 换个角度看数字化营销~ 专栏作者/医药猫叔 家事国事医药事,事事关心. 在市场环境及政策催化的双重催化下,越来越多的医药人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到数字化营销的浪潮中.尤其是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营销的转型. ... 汽车金融大变局之营销篇 上周发表的汽车金融大变局---趋势篇反响还不错,转眼一周过去了,工作依旧忙碌,生活依旧快乐,如今又坐上了班机,当然也就意味着一段写作旅程的开始.今天想写的内容其实是兑现上篇文章的承诺,说说自己这一段时 ... 让营养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自2020年5月郴州"大头娃娃"事件曝光以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进入大众视野.除了商家欺诈误导消费的不法行为引发了这起食品安全事件,还有一 ... 百亿美元!药品的终极浪漫 专栏作者/TAMER 生物医药产业深度思考者. 1996年,辉瑞制药的立普妥(Lipitor)登上历史舞台,从此开启印钞模式.在随后20年内,立普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最为瞩目的莫过于荣获首个全 ...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产品经理 专栏作者/五言 热爱分享又害怕分享,时而智商不在线的迷糊而又励志的医药人. 随着近年新药上市频率加快,市场对于产品经理的需求也在增加,看似成了香饽饽的产品经理们真的能够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么?如果想 ... 疫情寒冬,获2亿B+轮融资,3年增长300%,a1零食研究所的创新方法论是什么? 近年来,创新消费品牌不断涌现,为此我咨询过不少业内人士,其崛起背后的底层逻辑.每个人都有答案,但无非是消费升级,消费分层,或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实时触达消费者,与消费者的沟通更加方便,信息即时反馈. ... 神奇!纸尿裤竟然可以检测癌细胞、预测疾病? 如今 纸尿裤不仅成为婴儿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 随着中国渐入老龄社会 成人纸尿裤市场渗透率也一步步提高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 纸尿裤产品在"创新"的道路上 可谓是"孜孜不倦地勇 ... “痛点”和“需求”有什么区别?本文让你秒懂 在融资时,很多投资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目标用户痛点是什么?"很多创业者分不清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的区别.对于痛点的理解,很多创业者给的答案是:"痛点的本质,是用户的刚性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