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相关推荐
-
杨子主张“贵生重己”
杨子(前450年-前370),名杨朱,字子居,又称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一说秦国)人,与列子同岁.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杨朱学派创始人,告子.子华子.詹子.它嚣.魏牟等皆为杨朱学派. 杨子是与列 ...
-
在中国,这叫“三观”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谁谁三观不正:谁干的事情让人毁三观:三观不合,我们分手了. 仿佛一旦意见不一致.观念有分歧就是三观的问题. 什么是三观?在哲学层面上, "三观"指的是人生观 ...
-
【第354期】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4章》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吗?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4章>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吗? 15·4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这里所谓" ...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不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
《道德经》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美斯恶已 怎么解读?
<道德经>第二章的全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 ...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善都是"德"的问题,在权力"不尚贤"的有道社会,价值(德)判断多元化.个性化, ...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丑也产生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邪恶也产生了. 曾仕强先生解读 天下皆知 ...
-
《道德经正解》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联曰] 行教不言为一事: 功成弗居自然得. [古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 ...
-
《道德经》智慧: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为什么有美与丑?
原 文: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释 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标准,所以就产生了丑的标准.天下都知道善是善的,所以有不善的说法 ...
-
《老子》译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②.故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之相倾⑤,音声相和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⑧,生而不 ...
-
再读《道德经》之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认识的形成及如何利用认识的形成机制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认识的形成及如何利用认识的形成机制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
马氏道德经正义: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