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灵璧那些扒沟扒河的岁月

(0)

相关推荐

  • 焦爱民丨成长在水利工地

    成长在水利工地 人说的青春岁月,大概就是指十八岁前后这个阶段吧.这正是充满活力.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时候.这时的人啊,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什么是忧愁!就像山谷中的野草,只要给一点雨露,就长得那样翠 ...

  • 【洞庭作家】王在庆/​西瓜往事

    西瓜往事 作者:王在庆 歪瓜裂枣,谁见谁咬,偷西瓜是炎炎夏日孩子们最冒险最刺激的首选游戏.纵然擒获偷瓜贼,不过一个光屁股小屁孩,整个村子一个姓,一家埋人满村戴孝,论辈份还该叫这孩子一声叔.叔叔被抓,坐 ...

  • 知青岁月 沧桑历练 苦涩追求 文/张金福(一)

    公众号第106期 沧桑历练 苦涩追求 张金福 学梦破碎   我家住在古冶区的林东,父亲是矿工,母亲和我们兄妹4人是农民户.身为农户,连技校中专都不让考,只有考上大学才能鲤鱼跳龙门.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

  • 姜广富:卖芫荽|散文

    野草:还原一段父亲的岁月(下)|散文 文/姜广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记得16岁那年,自留地里种了几畦芫荽(乡下人叫芫荽,城里人叫香菜),几沟水萝卜,在我的精心管理下,芫荽长得一片葱绿鲜嫩,手指拨 ...

  • 【灵璧记忆】那一年扒新汴河,出动了23万多治水大军

    兴修水利的一座丰碑      战天斗地的一曲凯歌 -- 纪念新汴河开挖竣工五十周年 文/同龄人 1950年6月底7月初,淮河流域连降暴雨,受灾人口990余万,水淹死亡人口489人.毛泽东主席翻阅< ...

  • 【灵璧记忆】饿了,回家扒馍框

    禅堂湖往事:换大米 文/胡桃夹子 六十代至九十年代,皖北主产山芋,玉米,人们的口粮略有富余,但是没种水稻,居民需要部分大米充作细粮.苏北种稻子,但产量低,口粮短缺.所以当年皖苏两地的人们,就自发地做起 ...

  • 【灵璧随笔】浍沟濉河上的鸬鹚捕鱼文化

     濉河上的鸬鹚捕鱼文化 文/卜凡 千百年来,鸬鹚捕鱼一直是中国劳动人民传承不朽的古老技艺,早在唐代便有杜甫诗云:"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其中的乌鬼,便说的就是鸬鹚.而这在濉河 ...

  • 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 ...

  • 灵璧记忆中美食:炒花子

    炒花子 文/姜德臣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制食品中,最能追思往事的一项是炒花子.炒花子也叫炒苞米花.玉米花或者炒玉蜀黍花.所谓炒玉米花就是将晒干精选后的饱满玉米颗粒与草木灰或细沙土混合放到开口的普 ...

  • 灵璧记忆:大脚新娘之死

    邵明宣作品 大脚新娘洞房失踪 文/抱璞斋主 妇女缠足裹小脚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那历史的沉渣还不时地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泛起.那些耄耋之年的老妪中,偶尔还有走路扭扭捏捏的小脚者,人们把她当作村子里 ...

  • 灵璧记忆:俺奶

    奶  奶 文/王新 奶奶姓吴,没有名字,因为身体稍胖庄里上人背地里都叫她"老胖".小时候但凡遇到不认识我的人就会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旁边人会是说"老 ...

  • 灵璧记忆:听书

    听书 文/王新 "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说书不说书,先作一首诗:作好了是诗,作不好是屎"."诗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 ...

  • 灵璧记忆中的美食:掇子

    记忆中的灵璧美食 掇 (duō)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早上,母亲把案桌子放好,搬上了和面盆.只见盆里有拳头大的一块小麦面,和半盆大蜀黍(玉米)面.她把小麦面揪成两个面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