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及其家族与宣城之关系略考(下)

5

3

4

韩愈及其家族与宣城之关系略考

陆再奇

03

韩愈母亲与宣城

(一)韩愈生母,遍查史料及韩愈诗文均无记载。韩愈讳言其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清代宁国县训导沈钦韩曾说:“案祭文(《祭郑夫人文》)言父卒而不及其母,盖所出微,终丧已嫁,故鞠于兄舍。”胡适补充说:“沈说虽无可据,于情理盖亦可通,退之或出于婢妾,伊产后即他适,故退之自叙不道之耳。”此二人均认为韩愈的生母出身卑微且改嫁。只是改嫁时间不同,前说韩愈父亲死后,后说韩愈出生后即改嫁。

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依据白居易代皇帝撰写的《追赠韩愈二十九人亡母郡国太夫人制》文中有“归于华族,生此哲人”等语,也认同韩愈生母改嫁,但指出韩愈的生母不是婢妾。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韩愈生母之谜》文中指出:白居易代撰的文章中朝廷的荣典是给韩愈嫡母,即韩愈父亲的元配、韩会的生母,而不是韩愈的生母。阎琦《韩昌黎文学传论》则认为,韩愈与韩会也可能是一母所生。但是,韩会比韩愈年长三十岁,韩愈生母生韩愈时至少四十五六岁,不是没有可能,但比较牵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国盈《韩愈生母考》则认为:韩愈的生母在韩愈出生不足两个月即已死亡,其身份可能是嫁到华族的婢妾。唐代李汉《昌黎集序》云:愈生未二月,母去世,赖乳母李氏勤谨视保。没有提及韩愈母亲的出身。

笔者综合各家研究成果认为:韩愈终其一生始终没有提及自己的生母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韩愈的生母死的比较早,在韩愈出生不到两个月便已死去,因此,韩愈与其生母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二是韩愈当官以后不愿意提起自己作婢妾的生母;三是韩会的母亲,实际上不是自己的生母,当然也不愿提及。卞孝萱《韩愈生母之谜》文也认为:韩愈未见过嫡母(即韩会生母)、生母或改嫁或即乳母,因此,自然不会在诗文中提到母亲(李翱、皇甫湜等也为之隐讳)。如此看来,韩愈的生母不论在韩愈出生后不久病逝,还是丈夫父亲韩仲卿死后改嫁,从常理来讲,都应随丈夫韩仲卿在一起生活并且到过宣城。

(二)韩愈乳母,姓李,号正真,徐州人,生于唐天宝七年(748),卒于元和六年(811),享年64岁。乳母的任务是以自己的乳汁,喂养主人的婴儿。大历五年(770),韩愈父韩仲卿去世时,韩愈的乳母李氏只有23岁。

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在《韩愈生母之谜》文中分析认为:既是乳母,必定是嫁过丈夫,生过子女的,韩愈《乳母墓铭》中却避而不谈这些。乳母对韩愈的爱,超过对自己的丈夫子女,离开自己子女和丈夫,终老于韩家,也是不合情理的。可能是韩愈父亲韩仲卿元配夫人(即韩会母亲)死后,韩仲卿因门第、年龄等原因未再聚而有媵妾,韩愈是韩仲卿媵妾所生,系庶出。唐代嫡庶之分特别严格。唐律制:私家奴婢,同于资财,买卖婚配,不得自由。据此推测,韩愈生母在韩家地位卑微,韩仲卿死后,只有以乳母身份留在韩家抚养韩愈。所以,韩愈对李正真的感情不同于一般的乳母,逢年过节,他总是带着妻子和子孙们,一起为老母亲拜寿,“时节庆贺,辄率妇孙,列拜进寿。”乳母李氏病逝后,韩愈亲为其作铭文《乳母墓铬》,也就是说,韩愈乳母李正真即韩愈的生母。

罗联添《韩愈研究》依唐代李汉《昌黎集序》认为:韩愈的乳母不是其生母。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景福《韩愈研究于宣城的现实意义》文中认为:韩愈乳母李正真是韩愈父亲韩仲卿由鄱阳召至京师任职时带回的随身婢妾。“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氏怜不忍弃去”,虽担当起母亲的角色。韩愈的乳母李正真不论是什么角色,但其抚养韩愈长大成人,并随韩愈家人居长安,徙韶州,迁建阳,避乱宣城,其后随韩愈生活在一起,元和六年(811)三月,韩愈任河南县令时,李正真病死后河南,期间在韩家生活长达40年以上。从韩愈仕途经历推算,韩愈的乳母李正真可能是在韩愈贞元十二年(796)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时,离开宣城与韩愈生活在一起,以此推算,韩愈乳母在宣城生活大约在16年左右。此前,韩愈要么参加进士考试,要么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自身生活处于飘浮不定之中。

04

韩愈兄嫂与宣城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生四子,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四子韩愈,三子情况不明。《新唐书》卷七三《宰相世系表》关于韩氏家谱载:秘书郎仲卿生起居舍人会,率府参军介,吏部侍郎愈。修武《韩文公门谱》(1956年续修本)载,韩仲卿长子韩会,字子魁,拜中书舍人,起居郎,迁韶州刺史;次子韩介,字子敬,拜率府参军;三子韩全,字敬轩,乡举不仕,修武县聘为博士;四子韩愈,字退之,拜京兆尹、御史大夫、吏部侍郎,赠礼部尚书。

(一)韩愈大哥韩会(737-779),为一倡导古文的名家。至迟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老家河阳(今河南孟县)被“安史之乱”叛军攻陷前,被父亲韩仲卿安置在宣城,一是躲避“安史之乱”,二是管理韩家在宣城的产业。此时的韩会尚不足25岁。广德元年(763、上元二年)“安史之乱”平息后。韩会的父亲、叔叔相继回到京城,而老家河阳因遭战乱破败不堪,无法安居,仰或韩会不愿受父亲约束,没有随同父亲回到京城,主动或被动留在宣城管理韩氏在宣城的家业。此时的韩会无人约束、相当自由的。唐代宗永泰(765—766)年间与名士卢东美、崔造、张正则三人同寄居上元(今南京,唐江南道润州),被时人认为才德可媲美后夔,故称四夔。《新唐书·崔造传》载,(崔造)永泰中,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三有友善,居上元(今南京),好言当世事,皆自谓王佐才,故号为“四夔”。夔本来是舜帝的乐官,后来成为宰相的代名词。韩会做官是由浙西都团练观察使李栖筠推荐的,他视韩会为贤者。大历九年(774),韩会以有“文学才望”为宰相元载所青睐,被提拔进入朝廷,做了起居舍人,官居六品,随侍在代宗皇帝左右,负责记录编录代宗皇帝及其宰相议政的言论,成为代宗皇帝李豫身边的近臣。然而好景不长,大历十二年(777)四月,宰相元载因有人告发他“图谋不轨,引用贪猥”,被代宗皇帝赐死,朝中数百名官员因此受牵连遭贬谪。韩会因文章见长,名声颇著,被视为元载重要党羽贬到离京城五千里外的韶州任刺使。唐代,韶州地处岭外,远离京城,经济落后,凡贬岭南的朝廷官员均罪行较重。“夏五月,起居舍人韩会坐元载贬官”。柳宗元《先友记》云:“(韩)会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以故多谤。”大历十四年(779),韩会因不得志,忧愤过度染重病逝于韶州任上,年仅四十三岁。《韶州府志》载,“韩会,擅清誉,有文名,大历十四年贬韶卒,父老巷哭祀名臣。”

韩会与宣城的渊源有多说:如前所叙,钱冬父先生认为,韩会与其父韩仲卿为逃避安史之乱在宣城置办有产业(注:即后人所讲的“昌黎别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河南孟州市韩愈研究会副会长梁永照《韩愈就食江南宣城时间考》文中认为,韩愈一家居住的“昌黎别业”,据说就在敬亭山南麓。这份宣城的祖来,传说是韩愈的大哥韩会在“安史之乱”期间游历江南时置办的田产,时称“别业”。也有传说是韩愈父亲韩仲卿所置,也可能是其它韩愈的先人所置,由于目前相关的文献资料匮乏,还无法确定。

(二)韩愈大嫂郑氏(?-793),荥阳人,聪明贤惠识大体,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韩愈少孤而由郑氏抚养。大历十二年(777)七月,随丈夫韩会生活在韶州。大历十四年(779),韩会病死韶州,郑氏护送丈夫灵柩回到老家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守丧。建中二年(781)正月,原为“安史之乱”的史朝义旧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亡,其子行军司马李惟岳请求继任节度使位,同为史朝义旧将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也代为请求,均被德宗皇帝拒绝。于是,李惟岳、田悦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反唐,引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河北藩镇之乱。打算在老家河阳定居下来的郑氏,为了躲避这次战乱,不得不再度走上征途,带领全家又迁居他们曾避乱住过的江南宣城。

罗联添《韩愈研究》认为:韩愈故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其地无祖业。德宗兴元元年(784),韩愈年十七,从嫂郑夫人迁居宣城。祭郑夫人文云:既克返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滨。江滨即指宣城。韩氏在宣城虽有祖业,但维持百口之家,其艰困情况,不难想象。韩愈一则因嫂氏特加养护,衣食无忧,一则因“不知人事”,故未感受生活之艰辛。查屏球《韩愈寓居宣城修业考论》文中认为:百口既包括韩仲卿、云卿、少卿、绅卿四家三代人,再加上仆从等,还可能包括追随韩家的农夫。百口人能易地居住,当然是因为韩氏家族在江南已有较长时间的经营,奠定了一定的生活基础,这其中有些人可能就是韩家有意召集的劳动者。从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等诗句来看,韩愈入京应举后,嫂郑氏等仍居住宣城,直至贞元九年(794)郑氏在宣城病亡。期间,郑氏总计在宣城生活14个年头,经营韩家在宣城的家业。假如郑氏与其丈夫韩会同一年(737)出生或比丈夫小几岁,郑氏50多年人生中有四分之一多的时间生活在宣城。

(三)韩愈二哥韩介,为人孝友,曾任率府(太子属官)参军,早逝。依韩愈为侄孙韩滂撰写的墓志铭推测,韩介大约在韩愈尚不记事的时侯就死去了。迟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老家河阳(今河南孟县)被“安史之乱”叛军攻陷前,根据父亲的安排,可能随大哥韩会曾避难宣城。

(四)韩愈的三哥,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因此,韩愈除韩会、韩介外尚有一兄,只是他的名字已不可考。修武《韩文公门谱》(1956年续修本)曰:韩全,字敬轩,乡举不仕,修武县(今隶属河南省焦作市)聘为博士。同样,至迟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老家河阳(今河南孟县)被“安史之乱”叛军攻陷前,根据父亲的安排,随大哥韩会曾避难宣城。

(五)韩愈堂哥韩弇(753-787),三叔韩云卿长子,官朔方节度掌书记、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监察御史、累迁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阶)。贞元三年(787),平凉会盟被害,年三十五。其夫人韦氏年十七,生一女才七月,后由韩愈主婚,贞元十六年嫁李翱。从其经历来看,建中二年(781),时年29岁,随堂嫂郑氏避难宣城的可能性极小。

(六)韩愈堂兄弟韩俞(?-806),三叔韩云卿次子,开封尉。天宝十四年(755)12月,安史之乱暴发后,应随其父韩云卿避乱宣州一带。至德三年(758),其父韩云卿出任宣州广德县令,韩俞应随父亲生活在广德。其间,可能往来与宣城与广德间,并在宣城居住过。

(七)韩愈堂哥韩岌(754-806),韩绅卿之子,在同辈中排行十二,官虢州司户,元和元年(806)卒,年五十七。生子韩家,女韩门、韩都。从其经历来看,建中二年(781),时年28岁,随堂嫂郑氏避难宣城的可能性极小。

至于,韩愈的其他叔伯弟兄是否与宣城有渊源,因无史料记载,笔者不敢妄言。

05

韩愈侄子辈与宣城

韩愈侄子人数众多,史载韩愈二哥韩介第二个儿子韩老成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十二,又名十二郎。河南孟州《韩文公家谱》载,公(注:指韩愈)祖:溶素,为桂州长史,生子仲卿、少卿、云卿、绅卿。公父:仲卿,为武昌、勋阳县令,秘书郎,后赠尚书,生子三:会、介、愈。少卿,为当涂县丞。云卿,为尚书、礼部郎中,生子俞。绅卿,为扬州录事、泾阳县令,子孙难考入系。第一代:会,配郑氏,嗣子老成。介,生子百川、老成。愈,字退之,吏部侍郎,赠礼部尚书,谥文公韩子,生子昶。俞,为开封尉,子孙难考入系。第二代:百川,子孙难考入系。老成即十二郎也,生子湘、滂。第三代:湘,进士第,子孙难考入系。滂,十九岁(病亡)。也就是说,韩愈的侄子辈只有二哥韩介之子韩百川和韩老成可考,二叔之子、堂兄弟开封尉韩俞子孙和三叔韩绅卿子孙无考,其中有多少人在宣城生活过,史籍没有记载,也没有学者研究过,但是,据查屏球《韩愈寓居宣城修业考论》文分析,韩愈的很多侄子、侄女曾随韩愈大嫂郑氏避难宣城。

韩老成(772-803),韩愈二哥韩介第二个儿子,早年过继给韩愈大哥韩会,自幼与韩愈生活在一起。韩愈与韩老成虽为叔侄,但情同相依为命的手足。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也就是说,韩家一门六口男丁(注:韩愈和三位哥哥以及韩愈二哥韩介长子百川和次子老成),只有韩愈和侄儿老成还活着。韩老成与韩愈在宣城一起共同生活前后近七年,直至韩愈赴京赶考才分开。一说:贞元三年(787)至贞元七年(791),韩愈为获取进士考试资格,曾多次回宣城探望大嫂郑氏和侄儿韩老成。多数观点认为:韩愈只是贞元六年(790)曾回宣城探望嫂侄一家。贞元十年(794)四五月间,韩老成扶母郑氏灵柩归葬老家河阳,第一次离开宣城。贞元十二年(796),韩愈任汴州董晋幕府推官时,韩老成第二次离开宣城,并在汴州居在一年。贞元十四年(798),韩老成从汴州回到宣城后,一直生活在宣城,经营韩氏家族在宣城的家业,并娶妻生子,直至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因生脚气病病逝于宣城,前后在宣城生活20年,大约三十岁上下,也就是说,韩老成一生中大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宣城。韩愈在《(侄孙)韩滂墓志铭》盛赞韩老成“厚谨以文,为韩氏良子弟,未仕而死。”韩愈闻知韩老成病逝,悲痛欲绝,因任职即将届满,无法离去,不得已委派仆人建中前往宣城代为吊唁并处理后事,同时写下了感天泣地的《祭十二郎文》。

06

韩愈孙子辈与宣城

韩愈嫡孙辈,据其长子韩昶自为墓志铭曰:生五子,长子韩纬,官复州参军;次子韩绾,咸通四年(863)进士;三子韩绲,一名韩衮,唐咸通七年(866)状元;四子韩绮、五子韩纨皆进士及第。从他们的出生、成长和为官经历来看,可能未到过宣城。即使来宣城,也只是今人所说的祭祖一类的活动,从常理来讲他们的后裔没有留在宣城的理由。

韩愈侄孙辈,有侄儿韩老成的长子韩湘(注:同辈中排行二十一)和韩滂(注:同辈中排行二十三),其他韩氏家谱及相关文献没有记载,因此无法考证。

韩湘,也称韩湘子,中国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愈侄儿韩老成长子,贞元十年(794)生于宣城,贞元十九年(803)五月父亲韩老成病逝宣城后,由叔祖韩愈抚养,幼年时在宣城前后生活10年。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冒大雪过蓝关(陕西蓝田), 26岁的侄孙韩湘远道而来,随韩愈赴潮州,一路护送。韩愈曾作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有《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此后,三年,韩湘在韩愈官所读书,并与韩愈门生为友交游。

长庆三年(823)春,礼部侍郎王起知贡举,韩湘进士及第,时年30岁。同年冬,韩湘被叔祖韩愈好友、江南西道宣州刺史崔群辟为从事,奏授校书郎(长庆三年至大和元年、823年-827年任宣州刺史兼宣歙池观察史)后官至大理寺丞。赴任前叔祖韩愈设宴送行,作《示爽》相赠。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姚合、诗囚贾岛、宝历二年(826)进士朱庆馀、著名边塞诗人马戴、诗僧无可、文学家沈亚之等与宴相送,并有诗或序勉之。姚合有《送韩湘赴江西从事》(《全唐诗》卷四九六),贾岛有《送韩湘》(《全唐诗》卷五七二),朱庆馀有《送韩校书赴江西幕》(《全唐诗》卷五一四),马戴有《送韩校书江西从事》(《全唐诗》卷五五六),无可有《送韩校书赴江西》(《全唐诗》卷八一四)。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曰:“韩湘及第后,授校书郎,友人送其赴幕时,均称校书,可证。姚合、贾岛、马戴、朱庆馀、无可诸人之送别诗,均押上平声十一真韵,可知诸诗乃为众人送韩湘赴幕时同作。”

韩湘性格疏散,行为放荡不羁,和其曾祖韩云卿一样吹得一手好笛子。关于韩湘的性格,姚合的《答韩湘》诗是最有力的证据。诗曰:疏散无世用,为文乏天格。把笔日不休,忽忽有所得。所得良自慰,不求他人识。子独访我来,致诗过相饰。君子无浮言,此诗应亦直。但虑忧我深,鉴亦随之惑。子在名场中,屡战还屡北。我无数子明,端坐空叹息。昨闻过春关,名系吏部籍。三十登高科,前涂浩难测。诗人多峭冷,如水在胸臆。岂随寻常人,五藏为酒食。期来作酬章,危坐吟到夕。难为间其辞,益贵我纸墨。世人熟知的“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其原形乃韩愈侄孙韩湘。学界对韩湘仙事演变轨迹的梳理中发现,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和五代杜光庭的《仙传拾遗》之中,就有了韩湘故事的萌芽。

韩滂,韩愈侄儿韩老成次子,贞元十八年(802)生于宣城,过嗣给韩老成哥哥韩百川为子,二岁时父亲韩老成病逝后,由叔祖韩愈抚养,在宣城生活前后两个年头。贞和十五年(820),韩滂病死袁州,年仅19岁,未入仕。韩愈《韩滂墓志铭》载,韩滂清明逊悌聪敏,读书背文,功力兼人。为文词,奇伟骤长,不类旧常。

07

韩愈家族后裔与宣城

韩愈及韩氏家族宣城生活的历史已过去一千多年。韩愈及其家族在宣城的事迹仅简略地见于嘉庆《重修一统志》、乾隆《江南通志》以及不同版本的《宁国府志》《宣城县志》及梅清《丁卯诗略》等地方史籍。韩氏生活在宣城的后裔,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从这些史籍进行推测、分析、判断。

(一)从韩愈父亲韩仲卿支系来看:韩仲卿生四子,长子韩会、韩愈的大哥,无后,当然没有后人生活在宣城。次子韩介、韩愈的二哥,生子韩百川、韩老成。长子韩百川,依据韩愈《祭十二郎文》分析,可能是在建中二年(781)前即已死亡。孟州《韩文公家谱》曰:百川,子孙难考入系。次子韩老成生子韩湘、韩滂。长子韩湘30岁及第进士后,回宣城任宣州刺史兼宣歙池观察使幕府从事,其子女有可能生活在宣城。孟州《韩文公家谱》也曰:湘,进士第,子孙难考入系。次子韩滂19岁病死于袁州(今江西宜春),应无后。

三子、韩愈的三哥,有两说,一说名无考;二据修武《韩文公门谱》(1956年续修本)曰:韩全,字敬轩,乡举不仕,修武县(今隶属河南省焦作市)聘为博士。据韩愈《祭十二郎文》分析,死亡时间较早,即使有后,也可能生活在修武县,或由韩愈扶养,在宣城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极小。

四子韩愈,生“骄儿”、韩昶和韩州仇三子。长子“骄儿”五岁病亡,无后。次子韩昶生于徐州符离集贞元十五年(799),长庆四年(824)26岁进士及第,官襄州从事、襄阳别驾等,大和九年(835)六月病死户部郎中任上。韩昶生长子韩绾,唐懿宗咸通四年(863)进士及第;次子韩衮,咸通七年进士(866)进士及第,其后人在今江西宜春。江西宜春袁州韩氏家谱《赣西韩氏家谱》视韩昶一世组。三子韩州仇约生于长庆四年(824)底或翌年春生于京城长安,曾任唐富平县(位于今陕西境内)县令。也就是说,韩愈自己没有直系后裔生活在宣城。

(二)从韩愈二叔韩少卿支系来看:韩少卿(?-756?),生前为宣州当涂县丞,至德元年(756)十二月后可能死于唐玄宗十六子永王李璘之乱。孟州《韩文公家谱》没有韩少卿后人的记载。

(三)从韩愈三叔韩云卿支系来看:韩云卿生子韩俞、韩危。韩俞,官开封尉,卓越豪纵,不治资业,喜酒色狗马,聚妻赵氏,生二女三男,长女名韩好,三子名韩无竞、韩启余、韩州来。韩俞夫妻均病逝后,子女由韩愈抚养。韩愈贞元七年(791)离开宣城后,没有回到宣城居住,因此,韩俞的后裔居宣城几无可能。孟州《韩文公家谱》(韩)俞,为开封尉,子孙难考入系。韩俞的次子韩危是否婚配等情况不明。即使有子女,可能也是有韩愈扶养,其后裔居宣城几无可能。

(四)从韩愈四叔韩绅卿支系来看:韩绅卿生子韩岌,天宝九年(750)生,官虢州(今河南省境内)司户,娶京兆田氏,生子韩家(有说韩甲)、女韩门、韩都,元和元年(806)时病逝时,子女仍居家虢州,其后裔居宣城几无可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朱晓蓉《韩愈示儿诗考辨》文认为:韩愈自小就多次经历失去亲人的伤痛,并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任。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说:“内外茕弱悉抚之,一亲以仁。”李翱《韩公行状》亦云:“与人交,始终不易,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至元和元年(806),韩愈兄弟行有名可考者皆亡,寡嫂、孤侄、孤侄女及侄孙、侄孙女可知者约十四五人,大部分随韩愈生活在一起,加上韩愈之妻、二男、五女及乳母,有十余人之多。这些同韩愈生活在一起的韩氏族人,肯定不是在宣城,当然几无可能生活在宣城。

因此,韩愈家族生活在宣城的后人有可能是韩愈孙子韩湘的后裔,以及随韩愈大嫂郑氏避难宣城韩氏族人,兼或有之。

08

韩氏宣城庄园

韩氏庄园,又名韩氏庄田、田庄、别墅、别业等,后人称之为韩家庄,位于敬亭山下,三面丘陵环抱,满岭翠绿,松林覆盖。岭下竹林密布,稻田相连,中间有数百米高岗,高岗上竹林密布。据宣城文化老人张克才1990年11月(时年77岁)回忆说,他家搬到此定居,已经五代,在他的记忆中,东边不远有座青石桥,桥旁有座土地庙,庙内有一个长53厘米、宽32厘米、厚8厘米,中间刻有5厘米大小的“供奉宅福德土地正神之位”的石碑,上署“嘉庆甲子年重建”,下落款“韩三益堂敬立”字样。1942年日本人来时土地庙被毁,他(时年29岁)还将石碑抱回家。

可能是因为韩家庄既不是韩愈直系后裔聚居地,更不是韩愈祖居地,只不过是韩愈旁系后裔聚居地,因此,韩家庄的基本情况今存的《宁国府志》《宣城县志》均不见记载。但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宁国府知府、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杜范,宁国府知府、官工部尚书王遂,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梅鹗,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等多有论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江西吴云(号舫翁)来宣城,与梅清同游敬亭山,还至敬亭山南顾村访韩愈别业遗址。梅清《韩文公读书处》(有引)载,韩公昌黎年甫十三,由河阳从其嫂郑氏就食宣州,即已能文,凡七年而学成,又四年成进士。考其读收别业,即今敬亭山麓之顾村是也。诗曰:文公垂大名,古今尽通晓。当其来宣州,弱龄附衰嫂。避此逾七稔,诵习学已饱。名山其有灵,永丽以为宝。

韩氏在宣城的庄园,最初由谁置办,有多种说法:一说由韩氏祖先置办。罗联添《韩愈研究》文,魏本昌黎集卷六示爽诗引孙良臣注曰:“宣城在江之南,公有别业在宣城。”宣城别业,当是祖产,但不知何世所遗留。韩愈祖居河南孟州,烈祖(七世祖)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桓王韩茂,天祖(六世祖)定州刺史、安定康公韩均,高祖雅州都督韩睃,曾祖曹州司马韩仁泰,祖父桂州刺史韩叡素为官地与宣城无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宣城置办家业;通行说法是由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和哥哥韩会在宣城置办的,笔者《宣城对韩愈的影响》文中也持此观点,可能不够严谨。从韩愈父辈在唐代宣州宣城周边游历、为官及“安史之乱”叛军攻陷韩愈家族祖居地河阳(今河南孟县)时间来分析,至迟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韩愈老家河阳被“安史之乱”叛军攻陷前,韩愈父亲韩仲卿与三位叔叔韩少卿(死于至德二年(756)永王叛乱)、韩云卿任、韩绅卿兄弟四人在宣城县共同置办的可能性比较大。若此,复旦大学查屏球《韩愈寓居宣城修业考论》文中认为:建中二年(781)正月,韩愈大嫂郑氏率领包括韩仲卿、云卿、少卿、绅卿四家三代人及仆从等百口(可能包括追随韩家的农夫)前往宣城避难的观点,比较合理。

因此,韩氏宣城庄园,大致过程可能是这样的:唐肃宗时,韩愈父亲韩仲卿与其叔叔韩绅卿等在宣城购置;唐代宗前期,韩愈大哥韩会等在宣城经营生活;唐贞元后,韩愈大嫂郑氏在此操持;郑夫人去世后,韩愈侄辈韩老成等继续维持,故韩氏在宣城的庄园前期经过韩家三代人七八十年的经营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韩老成过世后,韩愈侄孙韩湘回到宣城任职,继续经营韩氏在宣城的庄园,直至韩家在宣城的后裔清嘉庆九年(1804)韩三益,断断续续,有文字记载可循,其后有待进一步核查。

(作者系宣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宣  城  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