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恒强的强者,是因为懂得示弱的智慧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315天的第315篇原创文章
职场上,最能反映一个人生存本领的东西,是他的博弈技能,也就是面对各种局面,权衡利弊,直至完成任务。
这才能彰显出一个职场人的最大价值。
尤其是如何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除了让自己更专业、变更强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能更让职场上的重复博弈、单次博弈更高效、更持久呢?
这个时代变化很快,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知识折旧速度也越来越快,不要说 10 年前学的东西,就是去年、前年学的东西也已经变得过时。
可是我们发现,一些大道理却从来没有变过,比如天时地利人和。
今天无意中看到建业地产董事局主席胡葆森的一段采访,他说:
9个字,“顺天时、借地利、求人和”。因为你不能造天时,只能顺着它;你也不能造地利、只能借着它;而人和只能自己求。
而上文我们困惑的如何处理复杂博弈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人和的过程。
要怎么求人和?胡葆森总结了 8 个字,就是“为人示弱、做事留余”。
为人示弱、做事留余,多好的八个字。
今天就先聊一聊为人示弱——那些恒强的强者,是因为懂得示弱的智慧。
文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的个性越得到普遍张扬。人们越来越愿意维护自我形象,面子成了有些人输不起的底线。
再加上人性更倾向于用强大来标榜自己,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示弱,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但是,我们不妨来看几个小故事:
如果你去看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的电影,你会发现,编剧们在塑造让人喜爱的角色的时候,惯常都会使用一种方法,就是让人物扮演弱者,编剧们深知示弱也会让人物增加魅力值的道理。
《康熙大帝》中有一句话是“老祖宗”形容鳌拜和老相索尼的:
说鳌拜是“处处逞强”,而索尼是“处处示弱”,索尼比鳌拜高明的多,所以奉劝康熙要跟索尼结交,事后的态势发展也完全印证了“老祖宗”的判断,索尼家族三朝宰相,而鳌拜却被康熙设计除掉。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调查:
一名彪形大汉在拥挤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不到50%,车祸发生率很高。而一个老弱病残者横穿马路,众人纷纷相让,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做了善事,车祸发生率为零。
从心理学角度看,彪形大汉横穿马路,往往会引起司机的愤怒和不满,嘴上诅咒着“撞死活该”,心里却认为年轻人反应快,不会撞到车子,所以司机主动给彪形大汉让路的几率很小。
但如果横穿马路的是老弱病残,在天生的恻隐之心驱使下,保护弱者的冲动会让司机个人英雄主义爆棚,下意识地减速让行,以免发生危险。
人们同情弱小,除了人性善良的一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体验着的巨大生存压力,人人都为自己的脆弱焦虑过。强大的人活得风生水起,占据着优质的社会资源。在同病相怜心理的驱动下,强者越强,大众越偏向于同情弱者的几率越大。
所以,弱与强,在某些时候,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弱者,反而得了强势;强者,反而处于弱势。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学会适当示弱,也许能获得更多机遇。
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出现了有意思的改变:善战的蓝甲蟹成了濒危动物,而装死的蓝甲蟹,得以大面积繁衍,在世界各地海滩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原来,凶猛的蓝甲蟹在长期争斗中,内斗自损了一半,被天敌吃掉了一半。而温和装死的蓝甲蟹,因为善于自我保护,得到了繁衍生息的机会,家族变得日益强大起来。
大自然警示人类:放下架子,做个弱者,才是人生大智慧。
所以,你看,关键时候故意示弱,避其锋芒,养精蓄锐,蓄势待发,这是这几个故事教给我们的人生经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至刚易折,上善若水,正是最好的诠释。
在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懂得示弱,往往更能让事情出现转机,让谈判向好的方向推进,在团队里俘获人心。
因为,真正的强者要的是结果。面对激烈的竞争,机会稍纵即逝。示弱、低头无疑是谋取成功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然,示弱从来不等同于畏缩软弱,而是一个人头脑清醒的表现,而是以这样一种低调谦让的方式,去成就他人,更是成就自己。
示弱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坚定地站立;示弱是尊重、礼让和宽容;示弱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示弱”是“示强”的另一种方式,就像拳击手,先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目的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示弱更不代表毫无原则,一味忍让,而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智若愚,那些“处处示弱”的人,最后都“赢”了。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处处示弱的人,说不定,他就是人群里最强大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