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之间称兄道弟,清廷很头疼 | 彰考局
相关推荐
-
避暑山庄:满清第二政治中心的衰落史
在许多王朝的历史上,除首都外,往往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政治中心.七世纪中期,每当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唐高宗便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东都洛阳,主要目的是"逃荒"."觅食&quo ...
-
白莲教之乱——两亿两白银挥洒下十数万白莲兵众的覆灭
白莲教之乱--两亿两白银挥洒下十数万白莲兵众的覆灭 原创漫漫行旅路12021-05-23 19:41:49 十二月戊寅朔,谕曰:"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
-
周浩在南昌教案前后
周浩在南昌教案前后 桂云峰 发生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的南昌教案,是对晚清政坛影响巨大而深远的一次大教案.这次教案的诱因是当时的江西布政使.宣城人周浩受姻亲崔湘之请,私放在南昌县 ...
-
川客名贤:清末治世能臣曾璧光
引言:在近代贵州的历史上,有两位颇负盛名的封疆大吏,他们的谥号都是"文诚",一位便是以黔人治蜀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另一位则是以蜀人治黔的贵州巡抚曾璧光.这两人不但时代相近,而且都以& ...
-
明朝人吃盐为什么很麻烦 | 彰考局
吃盐买盐对现代人来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明朝的老百姓,买盐.吃盐却很麻烦. 食盐专卖制下的明朝社会,产盐.吃盐,都被朝廷管起来了,其中,吃盐不仅限定专门供应渠道,还要定点定价销售.老百姓常常不是 ...
-
明清战争中的“戚家军”为什么不管用 | 彰考局
在静态的历史描述中,会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与愿景,也有相当多的遗憾,为了弥补遗憾,便产生了很多看似关公战秦琼的命题. 比如人们会对明清战争有这样的疑问:煊赫一时的"戚家军"既然打赢了& ...
-
蝗灾来了,大清官员的连篇谎话也来了 | 彰考局
嘉庆九年六月二十九日(1804年8月4日)清晨,嘉庆帝在弘德殿檐下伏案批覆奏章,忽然,一只飞蝗落于御案之上. 半信半疑的嘉庆帝组织太监亲自捕捉,不多时,太监们便捉住蝗虫十余只,皇帝遂将虫子给军机大臣们 ...
-
关于“强国弱民”,你可能误解了商鞅 | 彰考局
商鞅变法中的"强国弱民"之法,后人误解颇多,认为这是在主张削弱或掠夺民众,乃至被视为愚民政策的代表. 其实,如果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你会发现,这一解释并非商鞅的本意. 这是&qu ...
-
晚清让千万人受灾的“丁戊奇荒”,何以如此严重?| 彰考局
清光绪初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俱受波及,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1000多万人殒命,史称"丁戊奇荒" ...
-
为什么白居易在日本被捧得最高 | 彰考局
白居易是一代文豪,不过在唐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还是不能超过李白与杜甫,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还是以负面形象出现. 然而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却是首屈一指,远非李.杜所能比拟.在平安朝," ...
-
逃离帝都,迁居乡下,唐代士人在长安过得好难 | 彰考局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则早年逸事,<唐语林>卷三载: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况睹姓名,熟视曰:"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及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 ...
-
五百多年前的气候危机,为何没能要了明朝的命 | 彰考局
时人说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会想起晚明(17世纪)的那一场场气候畸变,一般认为,明朝在干旱.寒冷等气候因素作用之下,灾害频发,民变四起,逐渐滑向灭亡的深渊. 殊不知,类似的危机,在明朝建国不久之后就已经上 ...
-
王阳明真的是在龙场悟的道? | 彰考局
明代传奇人物王阳明,据说年轻时学朱熹的方法格竹子当圣人,结果没成功. 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某一天,他在山洞里面忽然间开悟了,得出"圣人之道应反求诸心,不需外求"的结论. 但 ...